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初期前后林语堂的文学观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换,由前期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和战斗性一变而为崇奉“闲适”、“幽默”、“性灵”。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但林语堂对此的理解又是不全面的,他的三十年代文学观念的某些疏欠正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现代文坛上的文学大师和文化大师,这与其丰富且深邃的近情美学思想不无关联。“近情”是林语堂词典中的关键词,也是建构其美学体系的枢纽。林语堂把“近情”具化为对和谐境界的追求和艺术自由本质的坚持,并把艺术与人的生命方式联系起来,颂扬生活艺术化和艺术近情化的理念,其美学思想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是“一捆矛盾”,而且充满深刻复杂的悖论性质,这就决定了其文化思想的本质。但是,有冥冥之中的“主宰”存在,从而使矛盾冲突一变而为“自然”与“和谐”,这是林语堂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更内在的区别。承认和喜欢“矛盾”,使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具有现代的深度;而有“和谐”大光的照临,使林语堂的文学、文化、思想和人生一片通明,清澈如水。  相似文献   

7.
一代大家林语堂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更是一位美学文化大师。林语堂用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自己本真的美学思想。其本真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热爱生命、幽默人生、中庸豁达、艺术游戏为主的本真美学,这种本真美学思想背后有着深厚的东西方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幽默小品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吸纳了古今中外的审美理论 ,形成了“泛美艺术”的审美倾向 ,其幽默小品理性慧悟与达情自赏、和谐统一有独特的美学效果 ;林语堂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 ,建立了性灵与灼见合一的“闲谈体”文风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的林语堂,由于宗教、文化、信仰、性格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其中各种因素缠绕错杂、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身份认同体系。文章将借助文艺学新兴的文化身份的研究方法,从宗教的角度对林语堂文化身份的认同体系与文化选择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翻译了数量不菲的中国文学经典,对于向西方传扬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角度论述"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本文将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从古诗词的音韵、语言及结构三方面来探讨林语堂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怎样才能达到幽默呢?在林语堂看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  相似文献   

12.
湖南禅宗作为中国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湖南禅宗与湖南古代文学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出现了“文人禅学化”和“僧人文学化”的文化现象.其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思想倾向、话语立场、体验方式、题材范围、美学风格相融.  相似文献   

13.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苟文蓉 《考试周刊》2013,(88):23-25
近年来,“林学”研究不断升温,对林语堂译作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多数研究者都着眼于翻译策略研究方面,鲜有人关注林氏译作中的美学思想.其实,林语堂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进行翻译的翻译家,且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基于此,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梳理林语堂独特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最终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分析,以其译作中充分展现美学思想的文字为例,向读者展现林氏译作独有的率真表现之美、自然性灵之美和幽默闲适之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能够互通,主要的理论根据是趋同的人道原则、创作主体自觉、文化的承传性和审美文本的永恒因素;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的根本的、决定的互通点则是人本主义思潮铸就的作家主体的以人为本的艺术思维范式,它为中国文学史营造了先秦、魏晋、明代、“五四”、“新时期”等五个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相互并举的艺术时代;人本艺术思维范式之所以卓有成效地创构了具有审美现代性的文学作品,就在于它从创作选材、美学发现、艺术构思、形象塑造上所体现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文本、美学、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渊源,指出中国传记文本可分为史传体“纪传”模式、“列传”分类模式、“论赞式”叙述模式、“序传式”自传模式四种。两汉时期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以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影响后世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成为“撰述”与“记注”这两种传记艺术风格的美学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人生之“三不朽”。撰写传记以求“不朽”的文化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章家心中,代不乏人且成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文化渊源。这强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学文化不同寻常的延续性,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18.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莲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是中外闻名的文学大师和文化巨擘 ,另一个是罕见的语言天才、文化怪杰和保守主义文化宗师。林语堂与辜鸿铭 ,他们不仅是两位极富神韵的近现代文化名流 ,同时也代表着近代化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类型。本文从“林语堂对辜鸿铭的文化认知与借鉴”这一独特的视角 ,探讨两者之间错综交织的相似与互异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郑镛从二十年代初开始,林语堂便一直关注文化,并就中西文化的特质发表议论。作为“受酉洋教育过度的中国人”①二十年代的林语堂对中学所知甚少,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坐标,“爽爽快快地讲欧化一法”,对中国“古人之精神”予与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