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不可能不携带数以万亿计的细菌进入太空。人类在太空中定居,它们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我们最好能够了解它们,知道它们是否喜欢太空环境,太空环境会使它们发生什么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漂浮在太空的垃圾也变得越来越多。但是因为处于特殊的位置,这些垃圾不能被及时清理,它们一直会漂浮在太空中,并且会对正常工作的航天器产生干扰。在轨捕获技术可以有效的清理太空垃圾,保证其他航天器的正常运行。为了能使在轨捕获机构的工作空间变大,本文设计了剪叉式和套筒式两种伸展臂,设计了线缆收放机构并确定了控制流程,还对在轨抓捕的工作空间进行了分析。本文设计的伸展臂灵活稳定且捕抓机构工作空间大。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I0007-I0009
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宇航员,开启载人航天时代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仅仅在50多年之前,地球上还没有人知道如果一个人被送到太空中究竟会是怎样。直到1961年,这一切有了答案。就在这一年,年轻的苏联战斗机飞行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验地球生命在太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去年10月份科学家向火星"派遣"了首批地球生命。它们有哪些?又是凭什么特异的本领被选中的?这篇文章会告诉你答案。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文化》2005,(5):26-26
让人类进入太空是否值得,今后的太空探索是否应以机器人为主?近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制形形色色功能强大的太空机器人.它们很有可能在未来接宇航员的班。  相似文献   

6.
吴季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235-1238
2021年以来,先后有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蓝色起源(Blue Origin)和太空探索(SpaceX)3家公司成功实施了太空旅游飞行。如果发展顺利,这个领域将会在10年内发展成为一个千亿美元的市场。相应的,每年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往于地球与太空之间。如同人类当初进入大航海时代一样,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之后的体验,将会深刻地影响人类对这个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文章将从这个角度,回顾人类自1961年第一次进入太空之后发生的变化,并探讨在更多的人来往于太空之间之后,对人类关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就把活动的半径从地球延伸到了太空,各种各样的人造机器被送上了太空,太空中人类“到此一游”的见证越来越多。它们显示了人类科学的辉煌,人类智慧的伟大。然而,随着人造机器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太空,环境污染的阴影也开始在太空扩展。垃圾使卫星化为乌有1983年6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其第二次飞行途中出现了一件怪事。在它进入太空后的第三天早晨,机组人员在舱外前窗玻璃上看到有一个豌豆般大小的孔。太空飞船的窗用玻璃特别坚固,宇航员当时以为只有空间小砾石才能撞出这样的小洞。返航后,美宇航局对此…  相似文献   

8.
你在野外被太空垃圾砸中的机会有多大?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大概是1×10~(-9)。因为据悉,目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女人曾被一块太空垃圾砸中过。太空垃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太空垃圾对宇航员的威胁却是致命的。它们可以使宇航员丧命甚至会击穿人造卫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被设计和制造出来,进入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探索和利用太空的过程中,空间机器人同样发挥了它们的作用,代替或协助人类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出舱操作、空间探测、处理日常事务等活动。目前,在国际空间站上忙碌的不仅是航天员,一些机器人也陆续地登上空间站,成为航天员的工作伙  相似文献   

10.
正当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忙碌于各种太空任务时,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参与到他们的日常工作中。这些机器人正变得越来越智能,人们希望在未来的太空任务中让它们承担更多的工作。第一台进入太空的机器人Dextre第一台登上国际空间站的机器人是被称为"机器人勤杂工"的Dextre,它于2008年开始服役,至今仍在运行。这个机器人有时被安装  相似文献   

11.
《发明与创新》2005,(3):24-24
为了培育出未来10年至40年太空探索新技术,美宇航局“先进概念研究所”已选出12项探索宇宙的新技术,进行首期孵化,每项的资助资金为7.5万美元。首期孵化评估后,其中的5项会进入第二孵化期,继续获得每项40万美元的资助。这12项新技术是:等离子束太空飞行器———利用磁化能束进行推进的新型太空飞行器;月球天文台———建在月球南极的液体透镜望远镜;地球测绘器———部署在太空中以研究地球的探测器群;火星植物———通过遗传工程改造可在火星上生存的植物;月球屏蔽物———保护月球基地不受辐射伤害的屏蔽物;新型行星照相仪———在太空中…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文化》2006,(10):21-21
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太空飞行器,要进入太空持续飞行,就必须摆脱地心弓l力,这就要求运载它们的火箭必须提供足够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 1.球轴承推动太空船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工程师们宣称,在太空做抛接球轴承“游戏”可能成为推动卫星进入更高轨道或发射太空船到遥远行星的力量所在。 装载着球轴承的离心机被置于环绕地球的轨道上,并处于旋转状态。这些离心机的直径大约为1米,它们将一连串球轴承抛向需要推进的卫星或太空船。卫星或太空船通过特殊的曲线轨道或导管接住这些球轴承。球轴承的冲力就会传给卫星或太空船,从而推动它们进人更高的轨道或送它们踏上星际航行的旅程。通过在太空船运动方向的反方向投掷球轴承,则可以减慢太空探测器返回地球的…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新时代》2008,(5):103-104
我不得不承认。我被电视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深深地吸引住了。在看了无数集之后,我相信自己肯定能够驾驶电视剧里的太空战斗机。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和朋友制作了一个座舱模拟器,用它进入“卡拉狄加”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美国军方用雷达网对美俄卫星相撞产生的碎片进行了跟踪,大于10厘米的残骸目前已经捕捉到至少500块。一般来说太空碎片因为在700多千米的高空,这个高度上的大气阻力非常小,所以这些碎片会在太空停留几十年的时间,它们的轨道会非常缓慢地降低。  相似文献   

16.
太空啤酒     
起泡、多泡的饮料和啤酒将为遥远的太空旅行者提供一种享受为了进行太空探险,人们不得不忍受太空带来的许多不适。这时,在工作之后品尝一杯凉爽的软饮料或者是一瓶冒泡的啤酒,会成为长期太空飞行的航天员的奢望。那么,在太空中喝啤酒或可  相似文献   

17.
<正>虽然现在的太空食品营养丰富、种类繁多,进食也非常方便,远非过去"牙膏式"食品可比,但人们仍然觉得不满足。试想,如果不能时不时地喝上一杯酒,品尝一杯咖啡,那么太空生活将会多么无趣!喝上一杯可乐1985年7月12日,身穿"太空服"的可口可乐坐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了首款进入太空的碳酸饮料。为了保证宇航员在失重的状态下能顺利喝上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还专门设计了"太空罐"。罐子里安装了固定的带封口的吸管,可以防止饮料倒流。唯一令人遗憾的是,饮料不是冰镇的。可口可乐不仅受到美国宇航员的欢迎,还引起了苏联宇航员的兴趣。1991年,"和平"号空间站上也进行了可口可乐太空罐的测试。  相似文献   

18.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0,(3):43-43
宇宙是一片漆黑吗? 宇宙中有无数的恒星,这些恒星都会发光发热,它们表面的温度随之升高。但是宇宙也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宇宙空间的温度比恒星表面的温度低得多,所以,宇宙空间在人们看来就是漆黑的。如果人们在太空中看宇宙,一定与地球上看到的很不一样。因为在太空中,由于没有大气层的影响,星星们都显示出它们的本来颜色,  相似文献   

19.
<正>太空生活对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宇航员不仅要应付失重、辐射等外部问题,事实上,他们还要防肚子里的"虫子"——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作乱。他们有理由担心,在太空中呆的时间一长,这些微生物或许会背叛他们。众所周知,在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单从数量而言,是人体细胞的10倍之多。其中很多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比如帮助消化食物,制造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监护免疫系统等等。当宇航员飞往太空时,它们当然也搭便车去太空"旅行"了。可是,这些微生物在太空微重力的环境下表现如何,这一点过去被科学家极大地忽视了。譬如,最近的几项研究表明,寄生在肠道内的一种会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沙门氏杆菌,在太空中呆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一群老鼠将被送上地球轨道。当然它们不是去太空旅行,而是肩负着实验任务。为什么要让老鼠上太空?在地球上,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存都需要重力。如果重力消失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一些奇怪的变化——肌肉会变得松弛;因为钙质流失骨头会变得脆弱;身体保持平衡的能力也会下降等。宇航员在太空里生活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虽然人类真正进行太空探测的历史并不长,但是自从人类第一次在地球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以来,人类已经在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航天项目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现在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特别是人类在失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