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盐是不可缺少的,人不吃盐就没有力气。所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它是其中之一。人类究竟从何时开始使用盐已无从考证,但很古的时候人们就认识了盐的重要性。由于盐具有调味、防腐和杀菌的作用,所以,很早人们就用盐来保存食物。我国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2.
盐文化词语是在产生之初即表达与盐有关联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意义的词语。目前盐文化词语的研究存在选题范围狭窄、研究不够深广、缺乏系统论述等不足。今后盐文化词语的研究应该充分利用第一手资料,从盐业专门史的角度,联系多学科知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准确解释每个盐文化词语的含义,弄清相关名物词语的得名之由,展开对盐文化词语内部系统和特点的分析研究,探讨盐文化词语意义延伸使用的情况,充分利用语言和文化综合研究的方法理论。  相似文献   

3.
"川盐古道"上,千年的川盐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影响着川、鄂、渝、湘、黔等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以"川盐古道"为纽带的中国盐文化的繁衍史,特别是"川盐古道"对巴文化、三峡文化以及民族多元文化形成的作用;发掘川盐文化的具体形态,梳理一段在华夏文明史上淹没已久却显赫一时的"因盐成城"、"因盐成都"、"因盐成国"的"盐史",以此勾勒出生动的盐文化坐标系,进而提出对川盐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云龙二题     
老井云龙多盐,云龙多井。所以云龙多以"井"为地名。古代的云龙,八大盐井辐射了周边地区,云龙食盐远销腾越、西藏和印度。因盐运而兴起的驿道四通八达。在那些盐贵如金的岁月里,当打卤熬盐作为一种淘生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为这一方的人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在人们心里,用马帮驮回来的,已不仅仅是物质经济的往来、  相似文献   

5.
盐的故事     
盐的故事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盐已无证可查。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有史以来盐的用途十分广泛。历史资料显示,3000年以前的人便知道用盐腌鱼。几千年前的埃及人把盐用作尸体的防腐剂。以下是有关盐的一些轶闻。历史上有一段时期,偷盐被认为是一大罪行。例如...  相似文献   

6.
赵琪伟 《寻根》2012,(6):40-43
甘肃礼县盐官地处西秦岭山区的西汉水上游,与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发现的大堡子山秦公西垂陵园毗邻,是古代关陇道和蜀陇道连接线上的军事要塞和重要商埠,也是丝绸之路通蜀的必经重镇,以盛产井盐而闻名陇上.以盐为内容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地的亮丽名片,除独特的井盐生产技艺(入选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与盐有关各类神话传说(如玉兔显井、泉涌卤水等)、奇闻逸事(如汉水龙王的传说、樊哙献盐、诸葛亮卤水洗尘等)以及民俗俚语(如盐神庙会,走到盐官吃了一碗咸饭等)外,浸透早期秦文化印迹的盐神信仰更是独具地域魅力.  相似文献   

7.
赵敏 《大理文化》2013,(9):100-108
季羡林先生的杰作《糖史》,已详实地叙述了糖在缔造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与糖这一重要物质文化媲美的当数盐。古代的洱海区域各族先民追逐着盐在大地上迁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文明,最终将部族和聚落布满滇西大地。如果我们将中国盐资源的位置分布作综合审视,就可以发现古人类在中国大地上的三条迁移路线:一条是嗜鱼的古人类沿中国东南沿海的迁徙路线;一条是喜杂食的古人类沿中国中部丘陵、岩洞移进的路线;还有一条是擅狩猎的古人类沿横断山北上的路线。在这三条路线上都能找到盐的分布。而我们所探讨的洱海区域盐井就是在这第三条路线的横断山纵谷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巧合,而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离不开盐的必然结果。答案就蕴含在人类自身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8.
2010年春日的一个早晨,我怀着美好的心情出发,决定前往祥云米甸黄草哨的盐马古道走走。米甸黄草哨风景俏丽,山势雄峻奇秀,自然景观独特。年代久远的盐马古道顺着崎岖的山路慢慢下到坡脚,然后  相似文献   

9.
云龙盐文化是指云龙盐井业的发展中自生和外来形成的盐业文化,它是云龙历史发展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结晶,是白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进步的象征.盐文化是推动云龙社会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云龙盐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组成的一部分,是中国先进文化茫茫沧海中的一粟,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今天.  相似文献   

10.
杨镜 《大理文化》2009,(Z1):18-19
乔后盐厂位于洱源县以西70公里,地处罗坪山西麓狭长河谷黑潓江畔的千年白族古镇乔后,南距下关120公里。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关系民生的盐业生产。1955年1月,为配合生产,乔后盐业批发站迁到乔后北坡新盐厂区。7月,又撤销乔后迤西盐矿  相似文献   

11.
杨卓如 《大理文化》2010,(9):102-112
一云龙是盐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是由于在云龙江沿线以诺邓井、石门井、宝丰井、天井、大井、顺荡井、师井、山井等古代云龙各产盐区盐业的开发和繁荣而形成的。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人民在高山大川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座各种各样的桥梁,使云龙成为了有名的"古桥梁博物馆";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沿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代集镇,如石门、宝丰、旧州、漕涧、诺邓等;使云龙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人才辈出,民族融合,使远在边地的云龙  相似文献   

12.
座落在川西南深山中的四川省盐源县是一个早在汉代就设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建制历史的古县,因其盛产盐而得县名,因"盐铁之利"和连接川滇藏等特殊的地质、地理特点,而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有影响的事件。它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位置,是南方丝路上的重要驿站,南方丝路之牦牛道西干线即经县境。它也是区域盐茶马古道各支线的交汇和集散地。对盐源有关南方丝路和盐茶马古道历史印记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当地对外开放,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促进以泸沽湖旅游为主的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说“旦家”     
潮汕有五个县市滨海,并有一个海岛县(南澳县),海岸线和岛岸线共长389公里;又有五条江河在本境出海,形成港湾;江河下游冲积平原,水系交错,皆有水产水运之利,故滨海地区世称渔盐之区。业渔盐者,除渔港渔村外,历史上曾有过为数不少“浮家泛宅”的旦民。(“旦...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诺邓曾是滇西北地区最著名的盐业经济重镇,素有"千年白族古村","盐马古道"之美誉,诺邓盐业经济在过去一千多年里主要以股份形式分配卤水,结合自产自销的形式来进行,在解放前的盐业经济社会古盐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盐业由于多种原因,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盐业制作也只有小规模的民间作坊形式存在。区别于以往作为经济产业时期的规模生产,现在的古盐只是少数家庭自产自销,古盐生产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巴楚战争不断,目的非常明确,为了一个盐字。盐是巴国的经济命脉,今天的话叫支柱产业。三峡及四川盆地原是一片汪洋,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以后四川盆地成为内海、内湖,由海盆、湖盆而成为陆盆。巫山山脉隆起之后,把海底的含盐层上升,经雨水顺裂隙渗透溶化后再流出地表,形成三峡地区众多的盐泉。  相似文献   

16.
赵敏 《大理文化》2007,(3):33-34
发源于横断山纵谷区兰坪县金顶盐路山的沘江,在深山峡谷里横冲直撞,硬是闯出自己的一条出路。最后,她终于在一个叫功果的地方猛然一跳,汇入了向南奔流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看似飘渺,但早已进入我们生命之中,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招之未必来,挥之难以去;就像化于水中的盐,不必有形,不必可见,却始终存在,且无所不在。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一步步地走来。历史之河进入20世纪,中国发生巨变。1911  相似文献   

18.
解读诺邓     
山重水复疑无路,眼前陡然间屋舍俨然,冒出一个小村. 沿着嵌有深深浅浅马蹄印的青石小路,在盈耳的水声中,我们来到一座被两条溪水夹峙着的破旧房屋前.房脚的木板上、溪涧间的石头上,积着一层白白的厚厚的东西,正当我疑惑地要叫出一个"霜"字时,是少军纠正了我的错觉,他对我说:"这是盐.这里就是诺邓有名的盐井!"走近房子,朝里看,房里漫漶着水,依稀可以看到房子中央水中一眼四四方方的井.不远处,一座雕楼式的建筑,那是当年盐厂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9.
古道密码     
正雪纷纷扬扬下了两天两夜,当老天停止了往大地筛面粉的动作,兰坪县城早已银装素裹。雪邦山主峰在晨曦中显得圣洁无比,恬梦似醒未醒,头顶上淡淡的雾气就像它呼出的热气。沘江河沉寂,村庄被严寒冻住,不见早起人。踩着雪往盐路山而去,"叽嘎叽嘎",脚底下的声音格外响。公路通到来龙村背后,再往上走是人马驿道。古驿道在盐路山的山脊上蜿蜒,隐没在大山深处。雪邦山是云岭山脉支脉之一,是大理州剑川县上兰坝、马登坝与怒江州兰坪县金顶坝的分界山,滇西北各族人民从拉井贩运食盐到剑川,  相似文献   

20.
人们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穿过林间小径,整天不断地涌向这块林间空地。众多的道路在此汇集,巫师们的那棵高大橡树也耸立在这里。布立吞氏放部落的人们来到这个规模庞大的夏季集市,用自产的盐、锡或羊毛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