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玉盛 《内江科技》2009,30(4):103-103
通过对新处理西斜坡大连片三维的精细构造解释,重新输理了断裂体系,充分落实了阳1、阳2、程1、阳6、桃4等圈闭,建议实施了阳1-4、阳2—1、程1-2等17口滚动开发井,成功率88.6%,累计新增含油面积1.3km^2,新增地质储量126×10^4t,新增动用储量20×10^4t,阳2块新发现E1f3^1、E1f3^3、E1f2^2灰岩三套含油层系,程1块新发现E1f2^3砂岩含油层系。通过滚动开发实践,总结了一套适合复杂构造带及“小、贫、散”地区滚动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建模方法包括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但它们不能实现储层参数在时间维的预测。建立储层参数的四维模型能够揭示储层参数在四维空间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对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充分吸取已有两种储层四维建模方法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建立储层四维模型的新方法:首先结合实验分析、生产动态等资料,来求取历史储层参数;接着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历史储层参数进行学习与训练,总结出各井点储层参数随时间的演变规律,进而对未来的井点储层参数做出预测;然后建立起构造模型,应用随机模拟或克里金插值方法来预测井间的储层参数;最后应用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对各个开发时期的储层参数进行显示。通过该方法建立起江苏油田庄2断块E1f11-1小层含油饱和度的四维模型,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分析,发现所建的四维模型较准确的反映了E1f11-1小层含油饱和度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生物标志物分析,明确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原油生标特征的差异性,据此对不同区带、不同层位油藏进行油源对比。陡坡带油气来自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缓坡带油源单一,为沙三段烃源岩;不同含油层位的油源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为埕北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勘探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付旭民  刘佳昇 《中国科技纵横》2013,(20):242-242,244
本文主要通过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E1f4段泥页岩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得出E1f4段泥页岩整体为超咸水海相沉积环境;纵向上,E1f4段整体上表现为水体盐度逐渐降低。对泥岩V/(V+Ni)值分析,初步认为研究区E1f4段整体为较强的还原环境,该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相似文献   

5.
尕斯油田E3^1油藏平面上和纵向上的非均质,造成注入水在平面上向生产井方向舌进现象和在纵向上沿高渗层突进现象。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的开展整体、深部的调驱工作,首先应根据吸水剖面了解纵上上注水的不均衡性,根据井间示踪技术了解平面上注水的不均衡性。选取存在大孔道的水井采用预交联颗粒等堵剂进行封堵,解决近井地带的窜通现象,调整并提高注水油压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然后采用聚合物微胶囊调驱剂进行整体、深部调驱,改变地下渗流场,扩大微观、宏观注入水波及体积,改善区块整体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喻雅敏  文志刚 《科技通报》2019,35(1):37-41,48
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自2003年以来相继发现了宁21、西90等浅层出油井点,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针对目前研究区长3油藏勘探程度较低,油藏控制因素复杂、油藏分布与剥蚀区之间关系尚不明确等问题,基于钻井、测井及试油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藏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什社地区长3各小层在纵向上油气富集程度有所差异,平面上连片性不好,其中长3_1油藏相对最为发育;研究区长3油藏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构造油藏和地层不整合油藏;综合分析可知,什社地区长3油藏受控因素较多,不仅受古地貌、沉积相带、储层和小型鼻隆构造的控制,还与不整合有着密切关系,不整合既是油气快速运移的通道也可作为遮挡封堵油气。  相似文献   

7.
泥页岩可改造性是页岩油气开发中非常关键的评价参数,其中泥页岩力学特性在其中有着很重要的表征作用。本文先由实验和计算,得出横波时差、泊松比、剪切模量、杨氏模量等岩石力学指标。再由弹性参数法算出脆性特征参数BI。根据脆性特征参擞卫I进行评价,纵向上,E1f4可压裂性最好;横向上,E1f4^3、E1f4^5、E1f4^6的储集改造I类区基本都位于高邮凹陷的南西区域。  相似文献   

8.
<正>高890块是典型滩坝砂低渗透油藏,地层物性差,油水井投产时进行压裂改造,裂缝发育,注入水延裂缝窜流,导致裂缝方向上水淹严重;受储层物性影响,平面矛盾突出,纵向上各小层渗透率级差大,层间差异大,注采调配难度大,2013年,通过精细注采调配、水井细分层位注水、油水井联动调参、调配,实现了区块的高效开发。1油藏基本概况高890块含油层系沙四上,含油面积3.8 km,地质储量220万吨,平面上非均质性强,纵向上,一砂组物性好,平均孔隙度  相似文献   

9.
原始含油饱和度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水淹层评价和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编制的重要参数。以油气运移成藏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区不同物性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特征,明确了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高低主要受孔隙结构和油柱高度两方面的影响;在储层分类前提下采用归一化含水饱和度参数与J函数拟合的方法建立了一套综合考虑储层物性和油柱高度的原始含油饱和度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实测井的水淹层段进行计算,其结果与岩心分析值吻合良好,绝对误差在±5%之间;并且结合该参数,利用"Soy-So双饱和度法"进行A油田的水淹层解释,解释结论与油井实际初产情况吻合,方法的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勇等 《内江科技》2014,(5):64
<正>本文根据沙二下油藏分类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和构造的复杂性,着重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及赋存特点进行描述。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及时优化开发对策,开展了不同挖潜方式的注采调整实践,通过配套的工艺技术,进行深化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探索。1油藏概况濮城沙二下油藏是一个埋藏深、含油层系多、非均质性严重的断块油气田。含油面积17.2km,石油地质储量3650万吨,  相似文献   

11.
黄铮 《中国科技纵横》2014,(14):176-177
从沾化南部地区馆下段勘探实践出发,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仓储层的油气成藏提出了几点认识。认为未沟通烃源岩的油源断层同样具有疏导油气的能力,仓储层内存在的岩性变化为岩性油藏发育提供可能,在井位部署中,应注意断层顺、反向遮挡对油藏最大含油高度的影响,最后总结了馆下段仓储层的三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埕北351油藏主要含油层系为馆下段地层,岩性为细中粒长石砂岩,馆下段储集层属辫状河正韵律沉积砂岩,砂体极其发育,但横向连通情况较复杂,且下部多具底水,因此该油藏开发的关键是准确描述油层的分布。通过对油层的分类,使用微构造研究及测井约束反演的方法进行油层定量描述,落实了储量。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23)
本文对交错系统中分离集和生成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个重要结论:1.若E∈E[f,g](n,ε)且Card(E)=s(n,ε),则E∈F[f,g](n,ε);2.r(X,n,ε)≤s(n,ε)≤r(X,n,ε/2).并对其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14.
高丽 《内江科技》2014,(1):75-75,60
<正>临盘油田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严重,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为进一步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本文对周期注水技术机理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对油田注水过程中如何注好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周期注水简单易行,它不需要增加大量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常规注水系统的基础上就可实施[1]。一般来说,对于中低粘度亲水油藏、非均质严重的油藏,在综合含水70%左右时采用周期注水效果较好。国内外大量的矿场试验资料已经表明,采用周期注水,可提高最终采收率3%~10%,同时可节约注水量30%~50%。[2]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致密油藏注入气体组分对增油效果的影响,以长庆致密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孔渗相近的不同致密地层岩心,开展不同烃类气体驱替实验,探究不同天然气组分对增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天然气组分的烃类气体驱替结果中,烃类气体C2+气驱采出程度高于烃类气驱-C1,并且烃类气体碳数越多,驱油效果越好。室内实验评价结果及认识对实际致密油藏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立峰  乔力 《内江科技》2014,35(11):68-70
金湖凹陷阜二段储层是一套砂岩-灰岩双岩相复合储层,本次研究针对砂岩-灰岩双岩相复合储层微观特征进行研究,为储层的非均质性和综合评价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主要通过毛管压力曲线法和孔隙铸体薄片分析法对研究区储层微观特征进行分析,整体上E f 3砂组储层比E 21 2 1 f 2砂组生物碎屑灰岩储层相对要好;通过对研究区孔隙大小分级标准以及图像分析等进行研究,总结出5种微观孔隙结构类型:A型为大孔粗喉结构;B型为大孔中喉结构;C型为中孔中喉结构,D型为小孔细喉结构;E型为颗粒紧密胶结微孔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多元分析与模糊聚类等手段,利用各种生态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气候指标、植被指标、土壤指标,地貌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进行了西藏油菜种质量资源生态地理区划的研究,将其划分为2个大区,7个小区,即Ⅰ藏东南油菜大区:ⅠA藏东南油菜小区,ⅠB中喜马拉雅油菜小区,ⅠC藏东油菜小区;Ⅱ藏西北油菜大区;ⅡD藏南油菜小区,ⅡE藏中油菜小区,ⅡF藏西油菜小区,ⅡG藏北油菜小区。并对各小区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油菜生产状况,品种特性与分布等进行了扼要描述,为今后西藏搞好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油基钻井过程中产生的钻屑被称为油基钻屑,它是一种含油量较高的危险固体废弃物,若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针对含油钻屑基本属性,利用化学法对钻屑进行清洗处理,降低含油钻屑含油率,是一种可行的处理方法。本研究在分析了含油钻屑组成的基础上,研究了清洗剂类型、配比、加量以及相应除油工艺,形成了针对含油钻屑具有高效清洗除油处理的配方体系。通过实验研究,得到清洗剂配方10%QXJ+1.2%CTAC+余量清水,其清洗除油优化工艺为:油基钻屑∶清洗剂=1∶4(质量),清洗温度40℃,清洗时间20min,离心转速2 000r/min,离心时间10min。经清洗处理后的钻屑残渣含油率可降至0.24%,洗油效率可达到97.53%,达到了GB4284-2018《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中B级土2 500mg/kg(0.25%)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分布和流体流动有明显控制作用,对油气藏评价及制订合理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1]。在我国,对碎屑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裘亦楠教授结合国内外分类方案,考虑到非均质性的规模和开发实际,将储层非均质性由大到小划分为4类: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本文针对M油田ZJ1-Ⅳ油藏海相砂岩储层的特点,从层内、平面非均值性两个方面对该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从含油污泥回收原油的工艺条件考察.含油污泥中含有的成分非常复杂,一般由水包油、油包水及悬浮乳状液体系,含有大量老化原油,蜡质、沥青质、胶体、固体悬浮物、细菌、盐类、酸性气体、腐蚀产物等,还包括生产过程中投加的大量凝结剂、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等水处理剂,含油污泥对环境污染大.本文主要介绍了含油污泥的多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