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形训异议     
形训和声训、义训平列,它是一种说明被训释字结构理据的训诂方式,有提示该字所代表语词本义的作用。把形训这种训诂方式和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混为一谈,以致训诂学界对形训的理解各执一端。  相似文献   

3.
本在揭示“方法”一词的内涵和分析传统训诂方法鼎足三立的基础上,指出传统“义训”的缺陷,并提出“引申推义”法,以与“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并列。  相似文献   

4.
任坚  张惠强 《现代语文》2009,(6):146-148
文章探究焦循<孟子正义>所用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几种训诂方法,较全面地总结了<孟子正义>词义训释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6.
在训诂学中对训诂的条例分为三种,分别是形训,声训,义训。它们对于分析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训诂的条例中的形训可谓以形说义,声训可谓因声求义,义训可谓连类明义,这三种训诂条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汉字的含义的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李金秋 《文教资料》2013,(14):19-20
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由此产生了三种传统的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孙雍长先生以清代学者王念孙先生的观点为立论根据提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因声求义"的方法又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声音是依附于形体的。所以孙先生的这一观点过于绝对。  相似文献   

8.
下面讲“义训”。“义训”,在过去通常被视为与“形训”“声训”并列的三种训诂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训诂学研究的深入,把“义训”作为一种方法来看的观点正在变化。陆宗达老师著《训诂简论》,在“训诂的  相似文献   

9.
声训是指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的命名之意的一种训诂方式,其目的在于探求词的语源,而不像义训那样在于揭示词的所指义.因此,用来作声训的词语只是被训释词的"蕴含意",而并非其所指义,即不构成被训释词的一个"义项";声训也可以用来指明古籍中的假借现象.汉代人的所谓声训,尤其是今文经家之声训,其意往往并不在于对文字音义关系的探求,而是为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以阐发经文之"微言大义"为要务,也是他们用来阐述其哲学观点、政治学说及价值取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训诂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对于语文言疑难词义的训释意义十分重大,普及训诂学知识,提高语文教师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对于培养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意义也十分重大。文章重在结合语文教师实际介绍“因形索义”“因声索义”和“比较互证”训诂方法的运用,以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训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形训,一是声训。形训就是所谓“据形求义”,即根据古汉字的形体构造来寻求字义。形训的依据是汉字的表意性,即之所以能够运用形训是由汉字的形义统一的造字规律决定的。形训也有其局限性:字形只是文字的外在形式,声音才是文字的内在形式。所以,训治不能总拘泥于字形,而应从内在形式——语音方面下功夫。声训就是所谓“因声求义”,即是通过寻求词语的语音联系来探求和解释词义。声训的理论前提是“音近义遗”,但是音近义通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种音近义通的原则是不是适合于语言的整个范围呢?因此,本文试…  相似文献   

12.
学习文言文,关键在于掌握词义,这是大家都能承认的。为了准确地训释词义,前人曾给我们总结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诸如“据形求义”、“因声求义”以及翻检有关的训诂资料、查阅工具书等等均是。这里介绍的是从分析语法关系入手探求词义。  相似文献   

13.
训诂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对于中语文言疑难词义的训释意义十分重大 ,普及训诂学知识 ,提高语文教师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对于培养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意义也十分重大。文章重在结合语文教师实际介绍“因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比较互证”训诂方法的运用 ,以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15.
段玉裁《说解字》运用自己建立的古音体系,以“声与义同原”、“义存于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词与词之问的音义关系。段氏的同源词研究融声训法、转语说、“古说”为一炉,形、音、义互求,充分重视汉字形体的辅助作用,总结出汉语语词孳生、演变的一些规律,这对于主要以训释单个字词意义为目标的传统训诂学来说,是一大进步。同时,他注意将词义引申、新词派生的研究与同源词研究相结合,并把同源词研究与训诂实践相结合。段氏的同源词研究在同时期的同类研究中独对一帜,在同源词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因声求义,从语音来训释词义,是训诂学上常用的方法之一。戴震认为“故训声音,相为表里。”阮元也认为“义以音生,字从音造。”王念孙强调指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际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絜其纲。”黄侃先生也说:“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这些反映了清代和近代学者对声音问题的极为重视,说明因声求义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沟通“正统语言”与其他语言系统间的词义关系的词学专著。它在语词训释实践中。反映了诸多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开创了中国训诂中的“词义互释”方法和“义界释词”方法,为训诂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形训与声训——兼谈字与词、义与训在实践中的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古代训诂学家把训释分为义训、声训、形训三类。这种把三者平列起来的分类方法严格说起来是不科学的。从理论上说,训释都是表述词义的。从实际情况分析,形训和声训的目的仍在解释词义,而不在说形、说声。它们不过是两种特殊的义训,是广义义训的下位概念。旧训诂学的术语有相当一批从内在联系看是缺乏清晰的逻辑层次的,现代人沿用和解释  相似文献   

19.
训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形训,一是声训。形训就是所谓“据形求义”,即根据古汉字的形体构造来寻求字义。形训的依据是汉字的表意性,即之所以能够运用形训是由汉字的形义统一的造字规律决定的。形训也有其局限性:字形只是文字的外在形式,声音才是文字的内在形式。所以,训诂不能总拘泥于字形,而应从内在形式——语音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学习文言文,关键在于掌握词义,这是大家都能承认的。为了准确地训释词义,前人曾跟我们总结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诸如“据形求义”、“因声求义”以及翻检有关的训诂资料、查阅工具书等等均是。这里介绍的是从分析语法关系入手探求词义。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种要素组成的。语音是语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