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教师博览》2004,(5):20-20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讨论首先得搞清楚科学的定义,否则就难免变成鸡同鸭讲。如果就狭义的科学概念而言.很难说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科学的基础有二,一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一是艺复兴中发现的通过实验获得因果关系的方法。这是使科学有别于其它系统知识的特性。”而荣格的说法也值得注意.即中国的“科学”和西方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有心理学思想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争论中国古代有无心理学思想的缘由主要有二 :一是中国古代本无“心理学”这一概念 ;一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意义的心理学不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诞生的。为了论证中国古代本有心理学思想 ,文章总结了两种论证方法 :一是内容相似论证 ;一是基本问题论证 ,并作了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反映到古代科技发展特点上,呈现出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的严重脱节:科学理论轻实践,技术发明重实用,两者不能有机统一。尽管有此缺陷,却不能否认古代科学技术的存在,要客观、公正地分析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造成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内“废止中医”言论的再度抬头,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这一本不成为问题的讨论也有升温之势。从科学解释的视角对这一讨论进行重新审视,质疑西方近代科学所谓的“标准”,认为中国古代科学虽无其名但确有其实,提出科学应该是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广义、一般和发展的概念,是“天下之神器”,而绝非西方之专擅。基于此,本文发挥了非西方形式的科学——特别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现代借镜。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对成文法规考试制度的形成具有强基与推动作用,奠定了我国古代成文法规考试制度的社会物质基础。与儒学思想、文官政治多维互动,使考试内容因需而变,实现了测试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中国古代成文法规考试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社会文化选择过程,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科学的求知精神,削弱了科技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割裂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使之徘徊在经验论的层次。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传统的背景中来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其特质。因为,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如何体现了文化传统精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首先讨论文化传统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 一、忧患意识与乐感文化 近几年国内流行的文化传统的反思,其实早在“五·四”前就已经开始了。从严复提出“中国  相似文献   

7.
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种与古代科学技术联系密切的门类。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化特质,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界画的发展轨迹及历史面貌。这里通过对不同时期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特质的梳理,探讨其对界画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的研究已经愈来愈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对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及其特点的研究,包括哲学家和著作中的自然观、哲学范畴中的自然哲学内涵、自然哲学中的生态观等方面;二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哲学思想的研究,包括科学家、科学著作的自然哲学思想以及古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三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与科技关系的研究,包括哲学与科技发展的相互作用、哲学家和哲学著作对科技的研究、儒家文化对古代科技的影响等方面。已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偏重于个案研究,整体性研究不足;二是局限于分门别类的资料梳理,理论分析研究不足;三是简单判断有余,深入思考不足。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代先哲们创造并积累的、丰富系统且与唯物史观的科学观念相通相近的思想资源,已构成“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化基因”.在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相关思考主要涉及人类起源问题,社会经济生活决定道德面貌的观点,家庭、国家起源和演变问题,义利关系问题等;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动力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比较深刻的有关历史变通演进的观点,并在对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认识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体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则主要在两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创见:一是民本或重民思想,包括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二是关于时势造英雄的观点.作为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化基因之客观存在与不断生长,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唯物史观被率先接受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陈淑燕 《考试》2008,(11):60-61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在思维方式、方法上与世界科技明显不同。第二,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经验性特点,多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对事物的整体研究,忽视对事物的局部研究。第四,没有形成实验科学的传统和完整的学科体系,科技著作多是经验总结,没有严格的理论体系。第五,科学技术没有取得应有社会地位,科学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东方的专制制度,还是经济的停滞不前,都是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地分析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这是打开认识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大门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诉讼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是历代统治者在不断总结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积淀与结晶。中国古代灿烂的诉讼文化今天作为一种法律渊源,其中诸多法律制度已经在或潜在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诉讼制度。它值得我们去科学地挖掘,对之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3.
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决定了人类的稳定和发展。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最终目的是以史为鉴、促进人类前行,从而不断地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密切关注民族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方式,以客观的视角来对中国古代中的民族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这对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前行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来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民族问题教学必要性、存在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并对于提供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女史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囿于史学学科的限制,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添加史的重描述轻分析;三是受摩尔根母系就是母权社会理论的影响,简单地认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存在前高后低的走势。之所以存在这三方面的问题,与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有关,文化史学的文化要素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祖先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曾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它却没有像西方一样孕育出近代科学,反而在明清之际变得停滞不前,其原因何在?下面我就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来加以探讨,希望能从这些发展特点中找出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一些原因和启示,为今天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一是中国古代科技自成体系,独立性和排外性强。中国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地形上又多是平原和丘陵,  相似文献   

17.
科学无论在小国还是在西方,部是自古就有。但是,中西方科学的发展却并不完全一样。 在中国,古代的科学家既注重宏观方面的研究,也注重微观方面的探讨。在宏观与微观的研究方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比如“五行”金、木、水、火、土、这是五种元素。中国的古代科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五种物质,这就是着眼于微观研究,但中国古代科学家认为天体也是存在这五种元素的,所以把五大行星命名为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和土星。加上太阳与月亮,这“七”个天体被称为一周或一个星期。这是着眼于宏观。所以中国古代对科学的研究是宏观与微观并举,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来的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主要是以西方和现代科学为标准考证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只有这样的研究不能很好地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也不能很好地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也不能担负起沟通科学与人的功能。为了开创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新局面,应当突破以西方和近现代科学为标准的框框,把科学看做是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活动,大力加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研究。  相似文献   

19.
道教文化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具有丰富的内容,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的和谐 ,用中国哲学的语言来说 ,叫做“天人和谐”。在中国古代 ,“天”具有自然、本位、规律、伦理、道德等多种涵义 ,甚至还带有“至上”的意味 ;但其最基本的内涵 ,还是指人类生长于其中的自然界。“天人关系”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 ,人类的力量影响到环境 ,已经达到了会导致人类自身灭亡的程度。为了避免这一结果的发生 ,人们就必须在伦理上做出努力。有人认为 ,现在的灾害在科学进一步发达后 ,是可以防止的。而在汤因比和池田大作看来 ,这里过于相信科学的力量了。科学对问题仍在于科学是被善用还是被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