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对内城城楼进行大规模修建,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后改称朝阳门,含有“迎宾日出”之意。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上下两层;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相似文献   

2.
刘鹏 《北京档案》2004,(5):40-41
前门为正阳门城楼与箭楼的统称,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是在元朝丽正门的位置上建起来的,明清时为北京内城正门。正阳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北京最大、最雄伟壮丽的城门楼,因其位于皇城之前,俗称“前门楼”,其中门专供皇帝通行,平时不开,市民经瓮城东西两个门洞出入  相似文献   

3.
假设一段相声里有这么个“包袱”,一定能抖落响: 甲:您知道北京的朝阳门过去叫什么门吗? 乙:这能难住谁,北京人谁不知道朝阳门过去叫‘平则门’呀! 甲:平则门?——错了。乙:那您说叫什么? 甲:叫‘齐化门’,懂了吗! 乙:噢,那平则门是现在的什么门呢? 甲:学着点、记住  相似文献   

4.
永定门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清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两次增建、重修该门,使其成为了包括城楼、箭楼、瓮城等建筑在内的京师外城的最大城门,规模宏伟,在城市交通和军事防卫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阳 《北京档案》2014,(2):54-55
正《北京档案》2014年第一期封二以"老北京正阳门东车站"为题,整版刊登了一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的照片。该组照片共有四幅,最上一幅标为"正阳门东火车站旧影";正中两幅:左侧标为"车站穹顶",右侧标为"车站钟楼";下右一幅:标为"正阳门鸟瞰车站"。除最上一幅为老照片外,其他三幅均为当代照片。这四幅照片对一般人来说,恐怕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在摄影行家的眼中,便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原来,这四幅照片都是从西偏北的位置上,即前门城楼或箭楼附近的位置上,向东偏南的方向拍摄的。而且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在最上边这幅画面中,钟楼是在画面的右侧,或曰南侧;而在最下边这幅画面中,钟楼却跳到了画面的左侧,或曰北侧。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6.
翻开北京市区地图,以"城门"命名的地名顿时映入眼帘.这些城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都北京的早期历史,布满着已逝岁月的痕迹和记录.尽管许多城门所在之处已旧貌换新颜,但幸存下来的正阳门内外城楼、德胜门箭楼以及东南角楼,经过重修之后,仍为北京城保存了极为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唐人韦皋《大像记》,是其所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一文的省称。该文曾先后三次镌刻于碑:最早镌刻的是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在嘉州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上的韦皋"摩崖碑",接着是位于凌云寺门镌刻于明宪宗成化17年(1481年)的魏瀚"立石碑",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东起东三环,西至东二环朝阳门立交桥。1992年区委、区政府提出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在朝阳区建成"三区一街"的"三一"工程战略构想。其中,作为朝阳区加快改革开放一项重要举措的"一街",即为朝阳门外大街改造工程。如今的朝阳门外大街已成为通往北京东部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商业区。蓝岛大厦、昆泰嘉华酒店、丰  相似文献   

9.
清徐松《登科记考》的"凡例"说:"宏词试文三篇,拔萃试判三条,是吏部选人之法,原无关于礼闱.惟《册府元龟》、《唐会要》宏词、拔萃皆与制科类序.《文苑英华》诗赋门宏词与省试同载,其《典同度管判》常非月名下注,引《登科记》‘月’作‘自’,是《登科记》载宏词、拔萃之证.今亦按年序入,以备一代之制.""试判三条"的拔萃科,全称"书判拔萃",属于吏部的科目选.据"凡例",知徐《考》兼载吏部科目选书判拔萃的登科者,凡登科年代可考者,即按年序入.然而徐《考》》载入之"拔萃科",并非都是"试判三条"的书判拔萃,还杂有其他三种不同的科目与内容,我们如果不加以辨析,很容易造成混乱.《登科记考》卷四大足元年(701)载: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为纪念北平和平解放50周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档案馆联合举办的"纪念北平和平解放50周年展览",于1月26日在正阳门箭楼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布局严谨、壮丽,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由此产生。"在南中轴线上,有一处现存的能集中体现古都风貌和老北京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区域,那就是前门。前门既是一座城楼的俗称,又是一个地区的代表,是北京城的象征之一。前门大街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坛  相似文献   

12.
北京图书馆收藏有无名氏《三年都门竹枝词》同治三年抄本,记录太平天国北伐军转战至于天津地区前后京师士民所见所闻,颇富史料价值。原序称:"咸丰三年冬,粤匪由山西窜至天津,凡所属之州县,均行被扰,京师戒严",时"将所见所闻吟有《竹枝词》三十余韵","无乃言近粗鄙,韵多浮沉,真令读者喷饭,此不过花晨月夕,自破愁魔,以鸣不平之志耳。"字里  相似文献   

13.
<正>这张照片是张柏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从大东门瓮城南城墙步道上向西拍摄的。城门匾额为满文"抚近门",即大东门。城楼因战乱和年久失修已经破败将倾,只剩残存木架,满目苍凉。凋敝的城楼后依稀可见盛京皇宫建筑凤凰楼。美国张柏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摄于1909年  相似文献   

14.
古人十分重视"命字"之文化,并将命字之内容记录下来,尔后渐渐形成一种文体,称为"字序"或"字说",并于宋代风气大开。其中蕴含作者对命字对象之期望,更呈现作者对经典之运用。本文即由两宋文人"字序"引用《尚书》为视角,论述两宋文人运用经典之内在思维。首先指出两宋"字序"引《尚书》者,主要有三类:一、名、字皆取《尚书》文句,并发挥其意;二、以《尚书》文句为名,进而命字,但"字"未用《尚书》文句。三、名与《尚书》无关,但取《尚书》文句命字。其次,分析宋人"字序"引用《尚书》之情形,凸显出宋儒对"修身"与"事功"的期许与渴望,展现出宋代士人处世立身之思维。最末,论述"字序"引经"明理致用"之特质。  相似文献   

15.
<正>仲伟生,黑龙江日报社仲跻敬之子,旅美艺术家。1959年生于哈尔滨,成长于电车街十二号省报家属大院。1977年就读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1979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历任二炮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北京青年报社美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野菜充饥》入选"建军五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网》入选"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岁月深处的队列》获"建军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金奖,《佛像系列》入选"新人新作展",《清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中的《震》卦既可以取雷声震动之象,也可以取地震震动之象。《震》卦的传播者为"祭主",传播受众为"君子"。《震》卦拥有独特的传播媒介方式。《震》卦给我们的启示是:《震》卦的基调是积极的,未来的发展走向是有益的;《震》卦所传达的信息是"生生不息"的创造性精神;《震》卦所表达的理念旨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7.
赵元  田艳天 《青年记者》2016,(32):97-98
《大公报》的报名出自"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取"大"和"公"二字,可见其办报理念.其创始人英敛之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刊出版家,该报创办于1902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大公报》已成为国内最具声望的报纸,可谓舆论界的重镇.  相似文献   

18.
《玉台新咏.枚乘杂诗》中的《兰若生春阳》一诗中说兰草、杜若"涉冬犹盛滋",据宗长白之说当为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前作品。或者"冬"当是"秋"字之误。由诗中"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愿言追昔爱"看,应同《迢迢牵牛星》为组诗,彼以织女口吻言之,此以牵牛口吻言之。两诗皆西汉时所传古乐府辞。《古诗十九首》中有十四首篇幅较长者皆文人之作,而五首民歌色彩较浓者同《兰若生春阳》皆篇幅较短,应为西汉时乐府诗。  相似文献   

19.
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十八大政治报告并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刻,山东烟台大学叶峻教授及时推出了他集30年研究之"封刀"专著《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社生与协发》)。随着该书的出版,一门新兴学科"社会生态学"和一个新的发展理论"协同发展论"和读者见面了;不仅如此,他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认识论和世界观,及其全新的科学视野与思维方式。初读《社生与协发》  相似文献   

20.
南、北水关 明代潼关城的城墙,现在仍有留存. 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进行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给下临黄河的水面土墙约2400多米砌了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依然有六个城门.东西门的楼名仍沿其旧.东门有正楼五间,箭楼三间,西门有正楼,箭楼各七间.大北门改名"镇河",小北门改名"拱极",下南门改名"凤翔",上南门改名"麟游".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规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穿城而过,中经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复波往来,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