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辽水为我国古代六川之一,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之内涵为辽地之水。由于"辽水"与"辽东"的悠久性和代表性,对一系列以"辽"字冠名的地名的衍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海"是除辽东、辽水之外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辽"字地名。根据史料分析,辽海难以涵盖我国东北地区,但基本涵盖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区域,同时辽海一名充分体现了辽宁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适合冠名辽宁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2.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与方法对《秦腔》中的詈词詈语进行了穷尽式地整理和分析,总结出《秦腔》中五种基本的詈词詈语类型:以"侮辱对方家族血统不够纯正""与性有关""道德卑劣者及其行为""侮骂对方长辈""动物及其行为"等,并指出《秦腔》使用詈词詈语的特点,即詈词詈语使用人群较为多样,詈词詈语的使用场合较为普遍。并指出《秦腔》中的詈词詈语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可以为研究现代其他文学作品的詈词詈语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常说的吉祥话中有一句"五福临门",但大多数人都是一听而过,只觉得是吉祥话,至于到底是祝福什么,都不是很在意。事实上,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五福"是什么。"五福"一词出于《尚书》中的《洪范》。书中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其中,"长寿"是指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指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也有人指出,"贵"不在"五福"之列),"康宁"是指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指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指临终前没有遭遇过横祸,  相似文献   

5.
《书·舜典》中"玄德"一词,伪孔传之解说虽可通,但仍然有进一步探究的余地。以汉字构形、先秦"玄"字蕴含之文化意象为依据,"玄德"一词的新释应为"生德"。  相似文献   

6.
"意象"在典籍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如果英译中仅用概念思维对中国典籍中的"意象"进行翻译和诠释,很难让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国文论的表达张力和特殊魅力。《庄子》是一部"以意筑象"的哲思典范,是在意象思维主导下产生的诗性人生哲学。"象""境""意""神"是领会《庄子》本真意蕴的思想通道,"以意筑象"是其行文思路,读者可以通过理解《庄子》的"象"而通向《庄子》的"意",以此去接近不可言说之"道"。译者在翻译时要与作者"梦怀相契",在对中华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可采用"增词达意""虚实互化""陌生化"等翻译策略,对意象合理地翻译转化,将中华智慧体系、价值观念的文化精神展示给其他国家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7.
2015年1-6月《环球时报》英文版社论中有239条"中国英语"词汇和短语,这些"中国英语"真实、准确地承载了中国特色文化。用"中国英语"作为对外传播的语言媒介和文化标识,中国可以在与世界文化对话的过程中保持本国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中国英语样本的构成形态方面,"译借词"最多,其次是"意译词","音译+类词","音译词","译借+释义",其中"译借词""音译词""音译+类词"和"译借+释义"保留了汉语形式结构,能负载一定的中国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8.
李小山 《语文知识》2012,(2):127-129
《〈左传〉赋诗研究》一书是近年来春秋《诗》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该书把握了学术发展趋势,对《左传》赋诗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各国的赋诗活动、《诗》学风尚、文化意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宏通的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9.
文章逐一研讨了王叔岷《史记斠证》一书中"痢儿畔""内""太任""岐""罚""迺"等词语,进而提出了商榷观点或者思考。  相似文献   

10.
吴福熙先生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研究、词书研究与编纂、古籍整理等方面。所著《古代汉语》教材能沟通古今汉语体系,从汉语发展史的视角,揭示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文言语词工具书介绍》从我国种类繁多、编排方法和解释对象复杂的工具书中揀择出最重要的十八种,理类发凡,品评得失,涉及词书七十余种,是一部研究古代词书及词书学史的专著;《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发现了几组残卷连读的事实,进行缀合校注,并比较各种版本,揭示写本的文献价值,体现了敏锐的学术眼光;主持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站位前沿,创设规范,在成语词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述"以动用法"的两种内涵、阐释反切注音与格律诗构成规律、指出"见V"句中"见"有施加义、纠正古人姓氏混淆的情况,皆有的放矢,拨乱反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