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暑报刊司在京主办“20年改革之路暨报业改革研讨会”。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传媒人、企业家以《中国经营报》20年发展历程为案例加以剖析,对中国报业的改革、发展提出很多精到的见解。本刊向《中国经营报》创刊2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向中国报业改革的领导、思考、实践致敬!  相似文献   

2.
1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在京主办"20年改革之路暨报业改革研讨会"。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传媒人、企业家以《中国经营报》20年发展历程为案例加以剖析,对中国报业的改革、发展提出很多精到的见解。本刊向《中国经营报》创刊2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向中国报业改革的领导者、思考者、实践者致敬!  相似文献   

3.
敖先红 《今传媒》2007,(9):33-34
中国报业广告自1978年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可从2005年起,报业广告增长大幅度下滑,开始出现低于同期GDP增长率的情况,与报界预定的期望值相差太远.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先生就此发表系列文章,"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了""报纸的蛋糕缩小了"等观点迅速在报界广为流传①.我不赞成"报业寒冬"之类的悲观论调,因为仅依据一两年的报业广告市场突变就得出"报业危局"的悲观结论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推断.但一个长期繁荣的报业市场突然出现增长率大幅下滑,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报业将要经历一个深刻而又艰难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中国报业经历了"偏枯——局部缓解——偏枯"的发展过程。报界有识之士几经努力,试图阻止这种日益加深的趋势,但未获成功。考其原因,在于早期外人近代报刊的布点决定了后来报纸的发展格局;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近代经济乃至报业的区域分布;政府对报业整体布局缺乏清醒的认识,听任其自由发展。归根结蒂,只有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取得长足进步和均衡发展,才能根本解决报业偏枯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报界,中经报团办的两张报纸《中国经营报》和《精品购物指南》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报纸办公的地点有点偏,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办公的楼也不高,四五层的模样,记者去的时候正在装修门庭。执行总编“女掌门”李佩钰在记者对面坐下来,面对由机关报为龙头组建的报业集团人士来访时,口口声声“我们与你们不一样,我们不懂报纸”,好像报界的“华山派”与“神教”,而解读中国经营报会发现该报确实有许多体制内报人想不到的办报招数和市场斩获。  相似文献   

6.
西安报业市场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如今已初步形成了竞争的垄断趋势。其市场引领者和垄断者便是中国报界黑马——华商报。  相似文献   

7.
吴锋 《传媒》2006,(3):33-35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20年来中国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报业广告增长率约8%,低于同期GDP的增长率,与报界预定的期望值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8.
邓翔  王洋 《新闻界》2003,(2):37-38
经过几年的竞争与分化,报界业内人士开始认识到,办一份报纸不难,但要办好一份报纸,特别是在一个报业集团内办好一份报纸,形成多品牌、多名牌的集团综合优势就不容易了。现在,报业集团面对报业内外的竞争不能仅靠过去的“一招鲜,吃遍天”的临时性策略,更重要的是要着手关系到报业运作理念的革新的战略的调整。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心城市的报业进  相似文献   

9.
赖正斌 《传媒》2006,(12):70-7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报界过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报业的平静被打破,竞争的激流开始汹涌起来.一批完全市场化的报纸迅速崛起,比如名扬中原的《楚天都市报》、《大河报》,声震西北的《华商报》,称雄西南的《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横跨珠三角的《南方都市报》等,在报业市场上掀起一浪又一浪的竞争波澜.  相似文献   

10.
2007年2月,来自世界报业协会的数据称,全球报纸的发行量在过去的5年间上升了9.95%.然而,在过去的5年中,全球免费报纸的发行量翻了一番多,从1200万份增加到2800万份,上涨了137%.这说明免费报纸作为报纸营销的一种策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报界的重视.免费报纸给传统报业带来怎样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三昧》2008,(1):5-6
在国家财政部正式批准人民日报社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13年以后,"报业经济"的概念才第一次公开在带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会议上得到承认.1992年,中国报纸协会在江西举行全国报社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会,在首次提出"报业经济"这一说法的同时,明确表示中国报业已经进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开发报业经济的新时期",清晰地发出加速推进传媒改革的政策信号.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报界讲得最多的是如何整合报纸新闻编辑部这一话题,就是要把原来单一为做报纸的传统编辑部,改造成一个能够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多媒体新闻编辑部.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报业集团或者报业公司,他们把很大的力气花在组建新的多媒体新闻编辑部.世界报业协会最近发行的一本《2007报业趋势》,其中用大量的篇幅讲到如何"整合"的问题.最近的几次世界报业协会组织的大会或者研讨会的主题,都是讨论如何整合报纸的资源,如何改造报纸编辑部.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报业数字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的概念不绝于耳。人们熟悉数字化的概念或许最先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数字电视开始的。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报纸印刷由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取代铅排铅印时就已经走向了数字化。如今,在发展现代报业的道路上,数字化已成为新时期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地有报纸2007种,分属1200家报社和报业集团,而从1996年广州日报成立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到今天全国已有39家报业集团。组建报业集团是推进内地报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的重要措施,报业集团建设在整体上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报业从业单位经济规模的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更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十多年的发展表明,不管网络媒体如何发展,也不能取代报纸,但对报纸产生的生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国报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新闻优势走数字化发展的道路。可喜的是,中国报业在走向报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已在逐步走向数字化的全面发展道路,提高了报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但勿庸置疑的是,由于受观念、认识差异  相似文献   

14.
曹鹏 《新闻记者》2006,(7):45-47
对中国报业而言,党报是根、是本,而其他报纸是枝、是叶。中国的报业是以各级党报为核心与主体的,因此,报业市场研究最大的课题就是党报改革问题。 中国报业二十多年来一直是顺风顺水,然而报业的发展与变化,大都发生在机关报、党报之外,党报的主体到今天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观。枝叶的繁茂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根本上存在的问题。如今因为传媒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报业也进入了一轮低迷行情,市场化的报刊由于效益缩水而迫使业内人士不得不重新认识报业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陈敏尔要求省报协在加强报界联系、实现行业自律、完善中介服务、推动报业改革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会议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和常务理事浙江省报业协会五届一次理事会4月27日在杭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要求省报业协会在加强报界联系,实现行业自律,完善中介服务,推动报业改革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我省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  相似文献   

16.
"自残",还"自重"? 2007年11月1日,南都将其在深圳发行的报纸售价从1元提高到2元,成为中国最贵的都市报,创造了当今中国报业市场上的又一个第一.南都人凭着他们勇敢的心为中国的报业市场开创了很多第一,称他们为中国报业的先行者一点也不过.  相似文献   

17.
邢彦辉 《青年记者》2006,(24):23-24
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主办的2006年“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评选的“国内都市类报纸竞争力监测”前20名的报纸,有18家是有党委机关报背景的,只有《北京青年报》和《华商报》是非党委机关报获此殊荣的。面对国内外报业集团的冲击,一些没有党委机关报集团背景的报刊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体坛周报》、《华商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经营报》等媒介的发展之路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这些非党委机关报在与以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的报业集团竞争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显示出自己的实力,无论是销售量还是知名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他们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报纸已经进入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报业的市场经济好比眼球经济,也就是说,谁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谁就赢得了市场。这种赢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短平快的:靠的是版面设计的冲击效果和热点新闻的快速报道;一种是长期的魅力:靠的是文章的质量,靠的是文章的感染力。目前我们许多报纸重视的是第一种方式,但在相对更为成熟的西方报界.重视更多的是第二种方式。一位去美国报界参观的总编说。  相似文献   

19.
关于报社的产权关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局发了一个,明确界定中国经营报,包括中国经营报下面的《精品购物指南》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它的资产是国有资产。其实从1984年办报的第一天起,当时在中宣部批准的批中就已经界定了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1999年三部委发这个可能在报界特别是商业类型的一些报纸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实际上我认为这个界定对报社的制度建设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都市报类报纸的勃兴,是以华西都市报的创办为标志的。自此。都市类报纸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报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都市类报纸已成为中国报业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改变了中国报业的传统竞争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