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为《屈原列传》称怀王世“王怒而疏屈平”,为屈原第一次受逐;于襄初称“顷襄王怒而迁之”,为第二次受迁逐。惟均不详迁在何年,更不详在何地。后之研究屈史者谓怀世迁逐在汉北已成定论,可补史公之阙。至顷襄初年之迁,多云江南或  相似文献   

3.
汤炳正先生在《文史》第一辑所发表的《〈屈原列传〉新探》,是一篇好文章。它解决了我平素对《屈原列传》的不少疑团,也减少了我对屈原研究的一些困难。不过其中有的地方我认为还可以斟酌。现在提出来就正于汤先生及屈原研究者。汤先生认为刘安《离骚传》被进《屈原列传》的,就今本《屈原列传》说,一是“离骚者犹离忧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段,一是“由‘虽放流……’到‘……岂足福哉’”一段。关于前一段的意见,留到后面再说,关于后一段的“虽放流”之  相似文献   

4.
一、贬官流放①顷襄王怒而迁之。(《史记·屈原列传》) 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白居易《琵琶行》) ③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方苞《狱中杂记》)  相似文献   

5.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一《楚世家》载顷襄王元年“秦要怀王不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世家》系此事于顷襄元年,若云:“楚立王以应秦,”似所立之王即为顷襄。实则不然,所立者摄政之王耳。  相似文献   

8.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句话表达了司马迁为写《史记》而甘受屈辱的心志。  相似文献   

10.
一 《文选》卷四十八《班固典引》: 永平十七年,……诏因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义)士也。 《后汉书·蔡邕传》: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汉记》卷十四: 上以迁欲沮贰师,为(李)陵游说。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叹,幽而发愤,遂著《史记》。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史通·探赜篇》: 迁之纰缪,其流甚多,……遭彼腐刑,怨刺孝武。 以上诸说,词异而意近,概言之,诸著者因太史公由李陵事而下蚕室,遂误以为太史公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旨在非贬孝武。当然,前贤依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篇对以上说法加以辨证,说明太史公是承其父淡临终之命而著《史记》的,亦即太史公著《史记》在前,而因李陵受刑,实乃远在其操笔撰史多年之后。至于《史记》是否“贬损当世”、“怨刺孝武”则皆以“良史实录”、“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而昭法式”的纯史观点加以诠释,而不再作深入的研读。于是师师相传,至于今日。  相似文献   

11.
古典咖啡     
一、阅读〔宋〕苏轼的《超然台记》,完成1-5题。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輔糟啜镵,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相似文献   

12.
对盛唐绝句,后代的评价一向很高。唐末司空图创“韵味说”,对绝句一体颇为重视,说“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与李生论诗书》)而最为精要地既括出盛唐绝句艺术特色与优长的莫过明人胡应麟《诗薮》中的几句话:“语半于近体,而意味深长过之;节促于歌行,而咏叹悠永倍  相似文献   

13.
先看从近些年高考试题中选出的几个句子: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圯上有老父,衣褐。③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④孙权奄有江左,亢衡中州……”。⑤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⑥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⑦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句①中“直”见《唐雎不辱使命》“虽千里弗敢易,岂直五百里哉”;句②中“褐”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句③中“所”见《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十人所”;句④中“奄”见《赤壁之战》“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句⑤中“绝”见《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⑥中“曩”见《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句⑦中“次”见  相似文献   

14.
《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参考书译成:“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那里是别人的过失呢?”“非……,则……”是古汉语中一个固定句式,表示在可能的选择中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表示两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如:1.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固为名也。  相似文献   

15.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16.
《抽思》作于何年?历来大致有两种讲法。王夫之云:“原于顷襄之世,迁于江南,道路忧悲,不能自释。追思不得于君见妒于谗之始,自怀王背己而从邪佞,乃自退居汉北以来,虽遭恶怒,未尝一日忘君……故作此篇以自述其情。”王氏认为《抽思》是屈原迁于江南时自述退居汉北以来眷念怀王之作。胡文英肯定它“作于今之江南”。文怀沙倾向上面的观点,声称“如果汉北云云可作为诗人根据回忆所设的虚拟之词,那么把它归之于郢都沦陷前的那个‘九年’中的作品或未尝不能成立”。谭介甫则力辩《抽思》是顷襄六年由北姑取道淮南返抵鄂地的途中所  相似文献   

17.
<正>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一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教学参考书》把其中的"非……,则……"译成"不是……,就是……",而其它教辅资料,如使用较广的《教材全解》译的是"不是……,而是……"。笔者以为,于情(作者的写作意图)、于理(表达的合  相似文献   

18.
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所写的“梦”,素有两解。《唐当洵》云:“ (诗人 )将之天姥,托言攀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席间岂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言下之意,烟霞是诗人寄意之物,“梦”是诗人所追寻的理想之梦。一般选本都取这种意见。《唐诗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乔象钟先生文,认为梦境写得“辉煌流丽,缤纷多彩”。中学语文教材高中第五册的“自读提示”和“思考练习”更是借此解说浪漫主义诗作的特点:越是把梦境 (理想 )写得辉煌越是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弃绝。另一…  相似文献   

19.
二百多年前,一部千古绝唱《红楼梦》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笔下诞生了,二百多年来,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感染了无数痴男梦女与之同喜同悲,人们在感受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的思想魅力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不得不在“拥林”还是“拥薛”之间做一个艰难的抉择。在历史上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许伯谦孝廉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以为林黛玉尖酸,宝钗端重,此直被作者瞒过。夫黛玉尖酸,因也;而天真烂漫,相见以天;宝玉岂有第二知已哉?况黛玉以宝钗之奸,郁未得志,口头吐露,事或有之。……况宝钗在人前必故意…  相似文献   

20.
〔原文〕崔武子1见棠姜而美之,遂取2之。庄公通焉。崔子弑3之。晏子4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5,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