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一生都致力于探索黑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描述了发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洛林市黑人社区里一个11岁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的悲剧生活,反映了生活在美国白人至上文化霸权中的黑人在面临黑白两种文化冲突时逐渐被扭曲了的自身价值观、生存现状及其心理世界。运用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主人公佩科拉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她的侵袭和压迫,以及她对白人至上的文化价值观的内化而产生的自卑、扭曲的文化价值观并最终迷失了黑人女性的自我,以此来论证莫里森在作品中所再现的不仅仅是文化殖民对黑人的侵害,而且还证明了美国并非是一个民主、公正和道德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黑人音乐爵士乐是美国黑人文化的灵魂,是黑人音乐与欧洲白人音乐相融合的产物,对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影响。本文尝试从莫里森小说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分析其作品的写作意图和创作手法,进而揭示其通过文学创作为黑人民族在白人主流社会中重构黑人文化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战后的美国社会,黑人们虽然取得了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和解放,但是种族主义仍然盛行,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在这黑白文化的"大杂交"中,由于白人文化的主流地位及其霸权主义倾向,美国黑人及其文化时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美国黑人如何界定自己?如何在保存自身文化身份的同时,探求和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是每一个美国黑人无法逃避的现实.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在小说<无形人>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求.  相似文献   

4.
非洲塞内加尔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最先提出以"黑人性"来关注黑人问题,后来,"黑人性"成为黑人文化运动的一个代名词,其目的就是为了将黑非洲文明发扬光大,让黑人民族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爱丽丝·沃克以《紫色》中茜莉的自我成长经历来强调"黑人性"文化在民族自信心中的重要作用,将桑戈尔的"黑人性"文化精华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社会,白人文化是主流文化,黑人受白人文化霸权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逐渐地接受和内化了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以佩科拉和乔利为代表的黑人是白人文化霸权的受害者,白人文化霸权是造成黑人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说。小说分别以春夏秋冬作为不同视角的转化来记录一个黑人小女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在上世纪的美国,黑人的文化命运多舛,黑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峙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主体,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下,难以摆脱命运的枷锁。论文就从黑白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的成长困惑中去解读《最蓝的眼睛》。  相似文献   

7.
在<约拿的葫芦蔓>和<他们眼望上苍>中,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复杂完整、真实可信的黑人形象,演绎了其文化相对主义思想.通过反类型化人物塑造,赫斯顿试图矫正黑人在白入主流话语中被扭曲了的形象,展示黑人自然而真实的人性,颠覆白人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8.
赖特的《土生子》和莫里森的《宠儿》,都是以"杀人"为核心事件,贯穿整个故事.本文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的杀人事件,揭示了在白人占统治下的环境,黑人为了求生存而扭曲的人性,这不仅导致了黑人的悲剧,也是白人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杀人"本身也反映了黑人反抗白人斗争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黑人在一步步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9.
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迪娅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想拥有一双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色眼睛,这表明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黑人文化一直在白人文化的泥潭里挣扎。白人文化的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导致了黑人内化的种族主义、自我憎恨、同族的暴力及自我身份的困惑。然而,莫里森在小说中向黑人提供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那就是只有保持黑人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身文化才能将黑人带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正确道路上。就像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蓝色代表黑人的传统音乐布鲁斯蓝调,眼睛(eyes)则代表我(I)。莫里森是在告诉黑人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对受白人文化深度影响和破坏下的黑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宏丽 《文教资料》2010,(19):35-3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描写了美国内战后奴隶制度给黑人奴隶带来的极大伤害,但作者在控诉奴隶制罪恶之时摒弃了狭隘的种族主义观念,从而使得《宠儿》中所刻画的白人形象呈现出两面性。这与以莫里森的作品为代表的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高潮所倡导的"融合"主题相吻合,也与美国当代多元文化的需求一致,表达了作者对实现黑白种族融合从而真正实现黑人自我解放的殷切期盼。  相似文献   

11.
非裔妇女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都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以及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对身份认同的迷惘。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困惑导致了个人人性的压抑、心里扭曲和畸变,而且间接影响到了部分女性在性别身份构建上的偏失。奈拉.拉森的《穿越种族线》揭示了非裔美国妇女身份的形成、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黑人文艺复兴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文艺复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黑人文化"首府"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为中心,由黑人知识分子和文学艺术精英们所发动的一场旨在通过艺术作品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提高黑人民族自尊心、争取黑白融合的文化运动.黑人文艺复兴使美国黑人变成一个对美国文学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少数民族,树立了新黑人形象,极大地提高了黑人的社会自我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黑人成为世界大舞台上的一成员,极大地拓展了国际间的文化与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客观描述了白人文化霸权下美国社会所存在的对黑人和其他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本文试图探讨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文化霸权对黑人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中,黑人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丧失了应有的权力,但是,在白人霸权文化的统治权力中,存在着众多的抵抗点,即黑人的反抗。《最蓝的眼睛》中的麦克蒂尔夫人便是一位白人霸权的反抗者,她凭借自身的意志,完美融合了黑人的双重自我,捍卫了施行母爱,传承文化的权力,成为黑人应有权力的完美阐释者。  相似文献   

15.
黑人文化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重要主题,其早期作品展示了美国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从单向依附、二元对立到和解对话的历程,探讨了双重意识下黑人寻求自我文化独立时与白人文化从对立到和解并相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其独立完整的文化身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美国音乐成熟较晚,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在欧洲音乐与非洲黑人音乐等多种音乐文化的长期影响、渗透和融合中发展形成的。美国流行音乐在发展中总是不断吸收各种音乐成份,其中黑人音乐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黑人音乐,就没有今天的美国流行音乐。  相似文献   

17.
白人的强势文化控制了黑人的精神和心灵,瓦解了黑人家庭和社区内部。黑人男性在黑白两种文化的斗争中顽强的生存着。他们当中既有自己文化的守护者,又有作为白人文化的投降者。我们就从《宠儿》、《紫色》两部小说中来仔细探讨黑人男性的这种纠结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自问世起,便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长期以来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是以家庭为单位呈现给读者的,书中虚写了一个白人家庭,实写了三个黑人家庭,通过描写三个黑人家庭对待白人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因此导致的各家庭成员不同的命运,体现了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侵蚀,强调了重拾黑人家庭价值观,重建黑人种族身份自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有关伍德罗·威尔逊政府的黑人政策,目前国内尚无具体研究。"新自由"是以伍德罗·威尔逊为代表的美国民主党人1912年大选时提出的应对美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期间涌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纲领。这一纲领虽然也涉及到社会正义和政治体制改革,但是它主要关注的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黑人问题或黑人与白人的关系问题完全不在威尔逊及民主党考虑的范围之内。不仅如此,在威尔逊执政期间,黑人处境空前恶化。"新自由"只是美国受压迫的白人的福音,但却是黑人的苦难。由于经济改革是美国20世纪初的主要历史课题,作为社会正义问题之一的黑人利益问题被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20.
周连霞 《现代语文》2007,(10):74-75
麦肯·戴德第二是莫里森笔下失掉黑人文化祖根的男性形象之一。表面上,他是一个成功者,在物质财富上不断获胜,成了白人眼中信得过的黑人;实质上,他的成功是以丧失黑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代价的,他不仅背叛了当年父亲的生活信念,远离了黑人传统美德,也违背了基本的人性、道德,引起了自身的人格扭曲、变异,逐渐地置自己于孤立地位,失去了亲情、爱情、族群关系,所以他并不感到幸福快乐。于是就更加变本加厉地追求金钱与利益,进一步远离了黑人精神文化家园,成为一个"成功的失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