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对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措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刚开始针对物质上的扶贫,在物质扶贫卓有成效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在精神上也存在贫困表现,主要存在思想意识上、心理活动上、道德修养上"缺钙",那么如何"补钙"呢?就要在解剖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归因上,创新精神扶贫新路径;优化周边环境,正确认知精神贫困问题;采取"他助"和"自助"相结合的脱贫方式;做好"成人"和"成才"的扶志教育,彻底改变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困境.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精准扶贫专项计划的实施,让更多贫困学生有机会迈入高等学府。职业生涯教育是提升贫困大学生素质、促进贫困大学生未来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要以发展性资助育人理念为指导,突出资助主体、搭建资助平台、整合资助资源,在职业生涯发展实践中强化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情怀、责任意识和职业精神,促使其回馈社会、反哺学校。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是目前高校贫困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和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亦加强时其精神资助。笔者通过对我院贫困生二年的研究,探索出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有机整合的对策,主要有完善高校贫困生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机制;不同年级贫困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力度不同;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贫困生创造"精神解困"的环境,以期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全方位资助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同时,还应构建精神资助体系。在实践中,要运用全人教育理念,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运用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好经济资助,加强精神激励,激发贫困大学生的自身潜能,构建经济资助-心理支持-能力提升-全人发展的全方位资助模式。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与辨证思考,强调要克服只从经济层面单向度地理解贫困,贫困的本质及其造成贫困的决定性因素是贫困者“头脑中的贫困”。高校也应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对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再认识,正视存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头脑中的贫困”现象。“扶贫先扶志”,相对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头脑中的贫困”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从“经济扶贫”到“教育治贫”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先飞”意识;做好开发式能力资助,帮助贫困生“丰满羽翼”;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培养贫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往往以经济资助为主,根据“能力贫困理论”,只有提升他们的“可行能力”,具备了满足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所需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通过能力脱贫最终解决经济贫困。高校应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欠缺的能力,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专业教学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建立起“经济扶贫”+“能力扶贫”的资助方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保障型资助体系转变为内涵式资助体系。因而如何更好地践行资助育人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物质资助是前提,精神资助则是关键,从此角度出发,通过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工作目标的分析,探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路径,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与精神的双贫困,促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探析及其扶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的常见表现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物质资助、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环境优化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解决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的扶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提出了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特点,总结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受资助前后思想状况变化情况,包括对资助诚信道德、资助价值认同、资助模式选择和资助情感认同等四个方面,由此提出了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三点建议,即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促进知行统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加强社会认同教育,培养感恩观念。本文对正确把握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实施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和能力培养等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徐蓉蓉 《天津教育》2021,(8):138-139
“微课”是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新组成部分,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教学用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主要以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无“微”不“质”的新型教学主题下开展有效的微课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指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实质是指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民增收的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共同努力,“三农”问题是决定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当前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因此,要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工程;培育和发展农村的服务业;深化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劳动含量,围绕”三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9.
"省得、免得、以免"三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有相近之处,但又略有差异,各自都有一些用法体现出自身历时演变的特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难把握的词。我们通过对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实际语料的考察,对比分析现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该三词的处理方式,探讨其得失,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对类似相近或易混淆词语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历代人中,魏晋士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是最微弱、最残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选择“归隐”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纵其一生,魏晋士人始终都在“山林”与“魏阙”之间徘徊去就,忍受着与日俱增的心理焦虑与人格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