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辞典——在此期间我用压力机处理掉的这类辞典无疑已有三吨重,我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侧一侧,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我的学识是在无意中获得的,实际上我很难分辨哪些思想属于我本人,来自我自己的大脑,哪些来自书本,因此三十五年来我同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处和谐,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写皮皮鲁和鲁西西是在1981年春节.1976年至1988年,我和父母"两地分居".我在北京,父母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这期间的每年春节,我几乎都去太原与父母团聚过节.  相似文献   

3.
吕芃 《青年记者》2008,(10):46-47
我参加新闻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刚好15年.我和新闻的关系可以分为我作为新闻受众的前15年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15年.既然没有资格夸耀.我如何做好了新闻",那就老老实实地说说"新闻如何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4.
2014年是我来宁的第三年。三年前选择离开四川教育出版社加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这个更大的舞台,这是我30年人生中跨出的最大一步。当初心怀"学习数字出版"这个单纯的梦想,毅然决定跨出盆地来到江苏,并通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让"数字出版"这个当初对我而言只是概念性的词组,在2014年终于进入了亲自架构和项目实施的阶段,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次蜕变,也是我梦开始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初次见面在长沙 我和许觉民第一次见面在1938年战时的长沙,那时我二十二岁,他只有十七岁。第二年,我在衡阳参加生活书店工作,与他成为同事。再以后,直到永别,我和他是一辈子亲亲密密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6.
1992年7月.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上海市档案馆工作。今天如果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上海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我的个人经历,做一个回顾的话,我只能惭愧地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已经近半,我未能追随前辈们在“沉舟侧畔千帆过,  相似文献   

7.
我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的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心态上,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1979年,我在富源县文化馆任会计兼职管理图书,上级安排我筹建富源县图书馆,专门到云南省图书馆购买图书馆业务用品。1980年我们正式批准建馆。1981年,全省公共图书馆馆长会在腾冲召开.我去参会的过程中两次到省馆。会议期间与省馆的领导和各位老师开始接触认识。也是这次会议贯彻中央书记处对全国图书馆工作的批示,为图书馆工作指明了方向,坚定和鼓舞了我投身图书馆事业的信心和力量,从此让我和云南省图书馆结下了三十年的情缘。  相似文献   

9.
1969年我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主动要求到上海小偶剧团,因为我喜欢儿童文学。在当编剧的这些年里,我创作公演的木偶戏有二三十个,有的得了奖,发表的剧本有十几个。与此同时我开始研究木偶和皮影,到现在快40年了。  相似文献   

10.
<正> 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1985年9月到1986年1月,我参加中央机关讲师团来到安阳,经有关方面联系,我进入安阳师专教师参考资料室(以下简称资料室)阅读与写作,在这段期间,除了节假日和出差以外,我每天必到.资料室成了我最理想的阅读和写作的场所.我去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唯有这个资料室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最美  相似文献   

11.
诞生于1916年的甘惜分老师今年迎来了他的百岁之年,作为他的学生,我在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的同时,自然会回顾起与他的交往和友谊,感念他所给予的关爱和帮助。我从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为甘老师的学生,迄今已整整50年了。特别是后来我又在1978年成为他首批招收的两个研究生之一(另一个是童兵),2003年我又作为引进人才回母校任教从而成了他的同事,可以说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我是同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前半生(批校本)》和《我的前半生(图录)》近日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出版方介绍,溥仪所著的《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是继群众出版社1964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2007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和2011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灰皮本)》之后推出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又一个重要版本。  相似文献   

13.
我是1937年7月17日进入中华书局南昌分局当练习生的。当日由我的姑父罗人璋(南昌维新书局经理)带我去中华书局,经过该局经理李仲谋和一位高级店员对我进行面试和笔试后,决定录取我进局工作。其实当时我的条件较差,年仅十二岁(1925年生)只读过四年书,只因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带着一家老小,生活贫困,兄弟姐妹中我是老大,母亲盼我早日工作。李经理见我个头高、人机灵,家贫能吃苦,勤快爱学习,便决定录用我。进局后,我不用鞭策自奋进、善待师长和顾客,努力工作,力求保住这个饭碗,  相似文献   

14.
18年来,我把应县南河种镇作为自己的基层联系点。联系点成为我新闻工作的亮点,让我感动,让我收获。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并且坚持18年和应县一个叫做"南河种"的蔬菜大镇保持联系,作为抓"活鱼"的联系点,取得了  相似文献   

15.
吕芃 《青年记者》2008,(7):46-47
我参加新闻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刚好15年。我和新闻的关系可以分为我作为新闻受众的前15年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15年。既然没有资格夸耀“我如何做好了新闻”,那就老老实实地说说“新闻如何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16.
优游 《新闻世界》2008,(5):30-31
3年前,一篇《我备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成为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市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然而,3年过去,我恍然发觉,他言之过早。18年又如何?再丰盛的年华叠加,我仍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相似文献   

17.
当我拿到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心中不禁泛起一种欣慰与感动。从1998年第一次订阅它到现在,《新闻与写作》已伴我走过十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新闻爱好者成为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十年里,《新闻与写作》成了我实现新闻梦想的良师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18.
安平信先生写王兰柱先生,写得很真切!我曾在CTR和CSM两公司任职7年。我与兰柱,从CSM建立前后和他共同开拓市场,到后来我任CSM董事、兼副总经理,加上我去电通、群邑后和他继续生意往来,已经认识13年了。为此,我曾经跟编辑说:要是写兰柱,在中国非我莫属,可惜,我现在太忙,没有时间。  相似文献   

19.
我在下面工作的时间非常长,从1983年1月份到2000年的9月份我离开农村,前前后后有十几年,这中间我也经常看看书。我总觉得,在读书和工作的过程中,有一些困  相似文献   

20.
正1996年,原张家口地区党史办主任孟常谦决定为葛启同志编写传记,邀我担任责任编辑。我用了半年时间,整理出书稿。1997年春节过后,我和孟常谦将书稿送到石家庄,请葛老审阅并补充内容,住了半月时间。葛老还于1996年和1998年两次回到张家口,组织对书稿的讨论,我都参加了。说起张家口,葛老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我爱张家口的山、张家口的水,更怀念张家口的人民。"葛启,原名葛善举,字启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