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诺贝尔奖评委会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时,这样说道:“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和有权过上体面的生活。穆罕默德·尤努斯和孟加拉乡村银行已证实,最穷的人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做出努力。”迄今为止,尤努斯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在孟加拉国共设立了1100个信用社,它们都为最贫困人口提供贷款,而条件只有一个:贷款必须用于生产活动,且贷款人的生产计划必须被确定为可行。只要可行,他们甚至为农村乞丐提供免息贷款,帮助他们自力更生。世上不乏善心人士,如捐出大半家财的股神巴菲特、全球巨富比尔·盖茨。与这些慈善…  相似文献   

2.
穷人的银行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需要任何抵押,穷人就可贷款,不需偿还利息,乞丐也能借到钱! 30年来,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的做法让很多银行家脸红。今年, 66岁的尤努斯及其创立的格来民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相似文献   

3.
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了来自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和他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尤努斯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话说1974年的一天,尤努斯教授在学校附近  相似文献   

4.
尤努斯出生在孟加拉吉大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珠宝商.母亲是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对穷人总是怀着一份同情心。这对尤努斯影响很大。在自传《穷人的银行家》一书中,他回忆道:“是母亲对家人和穷苦人的关爱感染了我。”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实施的一项扶助政策,以此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但是,从高校视角来看,在国家助学贷款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很容易引发信用风险。针对高校视角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高校视角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孟加拉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在周五(10月13日)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通过小额贷款为贫困家庭带来巨大社会改变的贡献。自从尤努斯30年前在其家乡开始了这个小额贷款计划后,孟加拉乡村银行首创的这一项目已经被复制到了全球范围内。低至9美元的贷款帮助行乞者开始小本经营,让贫困的妇女买得起手提电话和编制篮子的材料。“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了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能实现,”位于挪威的诺贝尔奖委员会周五在奥斯陆发布颁奖表彰时指出。“而小额贷款正是这样的一种方法。”诺贝尔奖委员会称赞66岁…  相似文献   

7.
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原就学地助学贷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银、校、生”三方共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该文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完善,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长期事业,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国家助学贷款是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主渠道。笔者分析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贷款五级分类是巴塞尔资本协议倡导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执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中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和分类不准确的问题,为此文章通过实例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韩家清 《河南教育》2014,(11):36-37
<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在总结河南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推动的一种国家助学贷款模式。那感人的一幕今年8月下旬的一天中午,秋阳杲杲。受到习总书记高度关注的河南省兰考县。该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门前,一位50多岁的男子,眼含泪水拉着中心主任赵全英的手一个劲儿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孩子上大学的机会,你们这是在做善事、做好事啊!我们全家一辈子都不会  相似文献   

11.
国家助学贷款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由于国家、银行、高校、学生等主体间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进而在认识上形成了信用方式的贷款和商业贷款的矛盾,在管理上形成了额外的补充规定和繁琐的手续,在均衡性上形成了高校地域、层次的差别,在偿还机制上造成了违约现象,在各方合作方面呈现出了银行、高校、学生互相推诿等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为更好地发挥助学贷款的作用,在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机制、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的同时,学生应树立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贷款自出台至今不断地完善体制,从老机制到新机制、从学校到生源地、从学生自行还款到国家代偿等政策相应出台,不断改写着高校助学贷款的新篇章。本文作者对石河子大学800名贷款学生进行了调查摸底。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以及其自身的诚信度、就业观,等等。  相似文献   

13.
国家助学贷款存在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助学贷款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由于国家、银行、高校、学生等主体间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进而在认识上形成了信用方式的贷款和商业贷款的矛盾,在管理上形成了额外的补充规定和繁琐的手续,在均衡性上形成了高校地域、层次的差别,在偿还机制上造成了违约现象,在各方合作方面呈现出了银行、高校、学生互相推诿等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为更好地发挥助学贷款的作用,在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机制、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的同时,学生应树立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办学在我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贷款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而产生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与我国的高校贷款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由次级抵押贷款所引发的次级信贷危机对于防范我国高校贷款的金融风险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各种忧虑 ,是入学地商业银行办理助学贷款过程中产生的 ,银行没有开办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结果。中央银行已根据助学贷款开办的现状 ,着手调整助学贷款的信贷政策 ,改入学地为生源地开办助学贷款 ,这将有助于助学贷款的开展。在生源地开展助学贷款 ,不再是学生———学校———银行之间办理助学贷款手续 ,而是学生家长———银行之间签订贷款合同。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入学地助学贷款相比 ,信贷单位接近贷款申请者的家庭 ,有一个可以长期联系的地方 ,更容易了解贷款申请者的信用 ,且目前助学贷款就…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贷款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内容,不仅直接关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国家人才培育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以及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然而,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失信行为却严重地影响和困扰着国家助学贷款的正常开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国家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因素,结合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析,提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来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但在宣传、执行及落实等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应突出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作用,以期更好地作好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款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帮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影响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的不和谐因素,突出表现在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方面。之所以会出现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贷款制度不合理,这主要是政府层面的原因;其次是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是银行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偿还机制的政策建议。在这些建议中,制度完善是前提,推动学生就业工作是根本,诚信建设是保障,同时,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大学毕业时,媒体整日报道本科生为找工作如何如何头破血流,我却为选择哪家单位而举棋不定,最终,我放弃了两家争着要我的高校,跟省内社会信誉最高的一所外国语学校签约。我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对方给的待遇要远远超过高校。发展前景对我而言,还是遥不可及的向往。离开大学校园的时候,学生处召集我们一帮贷了助学贷款的同学,给我们开列了一张清单,上面确凿无误地表明着我所贷的数额:每年贷4450元,共17800 元。按照银行的规定,我们要分四年时间还清这笔欠款。也就是说,从毕业起,我每个月的收入中有600元必须拿出来还贷款。呵,如果到高校,每月只有1200元, 还国家贷款后剩下的只有600元了,在今天的社会里,每月600勉强维持生活,还谈什么积蓄呢?  相似文献   

20.
中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1999年的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而美国的国家助学贷款经过长期的发展日臻成熟,取得了政府、银行和学生的“三赢”。通过中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相互比较,吸取美国在此方面比较成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制定出“三赢”的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