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时,我开门见山:“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学习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我话音未落,马上有学生接口说:“简单、简单,跟两个数的情况差不多。”见此情景,我没有多说什么,就在黑板上写下三个数:12、16、18。“既然同学们已经会做了,那就试试求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学生试做后的结果令我诧异——全班23个学生个个都是这样解答的:  相似文献   

2.
在分数运算中,常常需要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但是,当一组数的大数不能被小数整除,且二者又不互质的时候,用短除法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费时、费力,影响计算速度。为克服这一缺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的方法,可将这类数的最小公倍数快速求出。  相似文献   

3.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我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新旧知识冲突的情景,激起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积极地思考,使他们发现了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规律,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有关算理。新课前,我组织同学复习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先写出12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12=2×2×3,30=2×3×5,随后写出四个根据上述分解质因数的式子来求  相似文献   

4.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是对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总结,同时又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方法上的延伸和归纳。鉴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将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混  相似文献   

5.
“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概念比较多,比较抽象,概念前后联系比较紧密,而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特别相近,因此学生常因概念不清而发生混淆。特别是同时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更加明显,是教学中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同时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说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听取他人的发言,教师和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义务。”只有倾听才能实现心灵的沟通,笔者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过程比较复杂,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果大数是另两个数的倍数,那么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三个数中两两互质,那么,它们连乘的积就是…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75页例4:求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教材结合例4解释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算理后指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常这样做: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教材中,介绍了用分解质因数来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也可求三个数、四个数,乃至更多的数的最小公倍数。因此,它是普遍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75页例4:求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教材结合例4解释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算理后指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常这样做: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发现了一种新的算法。如: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先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要想使学生巩固新学知识,就必须反复强化。反复强化固然可行,但若外界刺激过分单调,大脑皮层就会进入抑制状态而自动停止工作。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根据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宜在数学课的巩固练习中,采取有趣的练习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第八册数学“数的整除”一单元中的“求最小公倍数”一节时,在学生明确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方法,并学会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之后,除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之外,着重说明求三个效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即在用短除法的形式取公有的质因数时,除了要取出三个数公有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上,老师介绍了用“大数翻倍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课后,我暗暗思考,既然能用翻倍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呢?  相似文献   

13.
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相比,情况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方法又有区别。这部分内容是“数的整除”教学的难点之一。下面两点应引导学生切实掌握。第一,正确确定短除法的除数与判断最后的商。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短除法,每次除必须用三个数的公约数(1除外)作除数,除到三个数只有公约数1为止。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若三个数有公约数(1除外),则用三个数的公约数作除数,若除到三个数只有公约数1,而其中两个数有公约数时(1除外),还要用两个数的公约数(1除外)继续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即“两两互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0页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第81页练习十六。2.教学内容所处地位。“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比较”教学的直接基础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本单元的重点,是前面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以后学习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已经做了纵向比较,而学生学过最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后,容易把两种不同的求法搞混。这里对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进行横向比较,可以使学生分清求最大公约…  相似文献   

15.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较为容易。都是先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就是把所有除数连乘;求最小公倍数要把所有的除数及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而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常混淆不清,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求最大公约数:①通常是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作除数。②必须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例如:求12、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 先用3个数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 再用3个数公有的质因  相似文献   

16.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我曾经上过多次,学生总是和“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相混淆,只能靠反复的练习来纠错、巩固,使我困惑不已。最近我又上了这一课,让学生在产生错误——发现错误——质疑错误——纠正错误的探索过程中学习新知,学会新知,于是就有了“柳暗花明又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在表示倍数和公倍数时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3.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体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难点:会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直觉     
在教学中,尤其是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有的学生会凭借直觉突如其来地冒出某些离奇古怪的看法,如果老师不是妄下结论,而是善于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直觉,去粗取精,往往可以开辟出一片令人豁然开朗的新天地。例如,在教学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当同学们总结出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后,我准备让学生做练习时,突然,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有一个想法可以说吗?”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我通过观察短除式后,觉得用其中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独有的质因数也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说完大胆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用红粉笔补充了…  相似文献   

19.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通常先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再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直到除得的商两两互质为止。如果用合数去除,往往容易出错。如:求12、60和16的最小公倍数。下面的算法,哪一个是错的?错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我过去复习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只是采用了两个短除法分别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样复习,只不过是新课的翻版,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效果也不理想。为了通过复习课使学生对巳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思维得到较好的训练,我改变了教法,用如下的方法来组织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