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2.
凤翔 《传媒》2002,(8):38-38
“重栏目,不拘泥”,这两句话,是我几十年办报纸副刊的体会之一。 不久前,到一家报社看望一位办文艺副刊的朋友。他正在为一篇稿件嘬牙花子。他说,这篇稿子不错,有可读性,但版面上的哪一个栏目都不适合。我说:“既然稿子不错,又有可读性,您阿必让栏目限制住呢?刊登时,  相似文献   

3.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4.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5.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7.
去年间月16日,军报刊出了我的第一篇稿子──通讯《廉为媒》。现在想起来,那篇稿子之所以能见报,是沾了集思广益的光。那一段时间,各个报刊都侧重于反腐倡廉的宣传。我听说油料助理员邱吉树结婚时,曾当着众人讲了促成他们婚姻的一段倡廉故事。我采访回来后,在选用写作体裁上拿不定主意,科甲的几名同志建议我写成一篇通讯。成稿后,他们又提出了缺少个性语言、结尾平淡无力等毛病。于是我第二次采写。稿子发出后,很快在军报二版刊出。这篇稿子的成功,使我对搞报道有了新的认识:采写到一个好素材后,首先要听听众人的看法,稿子不能…  相似文献   

8.
署名     
上午十点,局办公室里,李主任躺在沙发上正看报纸。局里的“大秀才”小郭,拿着一篇稿子进来,双手捧着稿子递过去,轻声地说:“主任,这篇稿子请您斧正。”“啊!”李主任抖着手里的报纸,眉飞色舞地说:“小郭,您看,十天前咱合作的那篇稿子上报了,我给改动的那几个字,编辑都给保留了。”小郭轻轻地点着头。李主任接过稿子,说:“好、好,这篇稿子准行,咱得有勇气,往中央级报纸上投。”“行、行。”小郭随声附和着。李主任嘿嘿笑着,一目三行地翻到最后一页,  相似文献   

9.
究竟怎样才能抓住新闻、写好新闻呢?凭我个人的感觉,首先必须有新闻敏感。作为一名记者,要想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就应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新闻敏感性一定要强。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敏感。采药老人走进深山,凭他的独特敏感,能够找到名贵药材;淘金工人凭他的敏锐眼光,能够沙里淘金;老中医看看你的脸色,摸摸你的脉搏,能告诉你患什么病。所有这些,都包含着敏感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能否在大千世界里抓到稿子、写好稿子,而且是一篇篇有质量的稿子,同样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10.
提起河南省孟津县人武部政委李忠国,熟悉他的报道员们都习惯地称他为“第一编辑”。李忠国今年45岁,在武装战线上战斗了26个春秋。五年来,他通过改、审、选稿的形式,传帮带了一批报道员,经他看、审、修过的稿子就有800余篇。报道员们说起他当“第一编辑”的故事,个个如数家珍。报道员张文说——“李政委看稿真细心’我刚当报道员那会儿,由于基础差,不懂新闻的ABC,写出的稿子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李政委总是不厌其烦地修改。几年来,经他修改过的稿子就有百余篇之多,可以说他是我从事新闻报道的启蒙教师。去年8月15日,我写了…  相似文献   

11.
青年作家陈国凯同志,与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同志有着师生情谊,他在悼念萧殷同志的一篇短文里说“四人帮”垮台以后,萧殷同志一度担任《作品》的主编,约他写稿,他一连写了几篇小说,结果都被很快退回来了.他很纳闷,心想:这些稿子都是您约的,干么都退回来了?因而心里颇有些不快。后来他碰到萧殷,萧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编刊物是只认文章不认人的。私交是一回事,文章又是一回事,我不会因私交而降低对作品的要求.”陈国凯很受感动。但是,我们现在也有极少数编辑同志,在选用稿件的时候,往往不是以稿件质量的好坏,决定取舍,而是先看这稿件的作者是谁,  相似文献   

12.
有些文友问我,你在那么偏僻的工厂里生活,为什么一年能写那么多稿子 ?每当此时,我总是对他们说,多学几手,熟悉新闻各类体裁,啥稿子都能写、出稿率自然也就高了。   我们工厂,位于西安市东部灞桥区与临潼区接壤的洪庆镇、离市内 50多华里,地域偏僻,非常闭塞,加之工厂长期没有效益,目前已陷入绝境。在这种情况下,仅限于写新闻稿,恐怕一年也上不了几篇稿子。于是我将写稿定位在多学几手,遇到什么稿子都能写的“一专多能”基础上,就犹如乡村卫生院里的医生虽技艺不高,但无论是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的病人,都能加以应付…  相似文献   

13.
夜深了,大丰县三渣乡成文村新东河边的一间普通瓦房里,依然亮着一盏煤油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在灯下时而抬头瞑思,时而低头疾书。熟知内情的人都知道,他为了写好一篇稿子,又将要熬过一个不眠之夜。这位小伙子就是被大伙亲  相似文献   

14.
这是列侬在回忆列侬,不是我们在回忆列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听到他的歌声时,他已遇刺而死去多年。我们也不可能像他那样回忆,我们的六七十年代与他的迥然不同。他死后,我们只能在客厅里听他的歌,只听得到他的文艺,而不见他的愤怒;只感受到他的经典,却不了解他为什么现代。  相似文献   

15.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16.
感谢父亲     
每当翻开自己的剪报本,看到剪贴在首页的《上官镇农民体育活动好活跃》这篇消息稿时,我不免会想起我的父亲,正是父亲的引导,自己才走上了新闻报道这条路,而自己也没想到这篇处女作竟然“首发命中”。2001年初冬的一个周末,我第一次为“爬格子”而“开夜车”,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终于比猫画虎写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首息引也为又一篇消息。然而,我的“大作”并未得到父亲的夸奖。只说了一句“再好好揣摩,好好修改一下”。当我再次把稿子拿给父亲时,他告诉我,新闻讲究精悍,要多修改,不怕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稿子。最后…  相似文献   

17.
我每写完一篇稿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稿子中的问题。有时经别人一指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稿子中有不少漏洞。一次,自己写了一篇自我认为不错的稿子,给一位颇懂文章之道的同志看,我原以为他能称赞一番。不料他看后却指出后一层意思游离了主题,否定了文章的三分之一。我又一琢磨,的确如此,便对那层意思的观点和材料都作了修改,使主题更加明确。稿子邮走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还有一件事,我也很有感触。我的妻子对为文之道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写的稿子她从来不看。有一次,她不知怎么来了雅兴,看起了我刚写完的一篇新闻稿,看后竟挑出了三个毛病,而且言之有理,大出我之所料。有人说,下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写稿子又何尝不如此呢?  相似文献   

18.
某油料仓库政委乔金平,一直对报道员十分关心,可在报道员中,却流传着一个他“三难报道员”的事儿。想听?下面听我—一道来——第一难:形不成事实不写稿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报道员李青兴冲冲地拿着一篇稿子找乔政委审阅。这是一篇报道部队开展“迎国庆演讲比赛”的消息。小李认为稿子写得不错,虽然活动到月底才搞,但迟早要搞,稿子写好寄走,先在编辑那儿排上号,请政委审稿也就是走走过场。可乔政委看完稿子后当时就给他上了一课:“迎国庆演讲比赛”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的一项活动不假,现在活动还没搞你就把稿子拿出来了,这不…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     
案前有一盏台灯,一盏无极调光台灯。这盏灯,已伴随我度过数百个不眠夜,看着我将一篇篇稿件写了又抄,抄了又改。那是我调进县人武部不久,部领导安排我写一篇稿子,白天采访完成,晚上在昏暗的电灯下铺笺走笔。这时候,刘政委推门而入,要和我研究~下写作路子,于是,我和政委边谈边写两个多小时,稿子总算完成。我探着酸痛的双眼,送走政委。第二天晚上,正当我准备挑灯夜战时,政委又赶来了。这回,他带来一盏台灯,帮我插上电源,调试好亮度,并嘱我劳逸结合,注意保护好视力。顿时,我的心头一热,眼睛里便有一股滚烫的东西涌出来……  相似文献   

20.
刚进军校时,我业余爱好就是读报。每每看到军报、空军报上总有空军一航院“赵光瑞”的字样,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一打听才知道他是政治部副主任,号称学院第一号笔杆子。二年级时,队里让我担任新闻报道组长,我感到肩上担子重、压力大。业余时间总是拼命写稿。有一次,我将写好的新闻稿去政治部盖章,只见一位上校军官坐在办公室里,由于见稿心切,我就冒昧地进去让他盖章,他仔细地审阅着我的稿子,微笑地对我说:“这篇稿子内容太空洞,你回去再重新写吧!”回去后我才知道那位就是我心中崇拜已久的赵副主任。第二天,我把重新写好的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