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把一张晚报喻为一桌诱人食欲的可口饭菜;那么具有晚报特色的经济新闻,就应当是餐桌上一道道色香味浓的主菜。因此,如何适应读者的新需求,抓好具有晚报特色的经济报道,就成了晚报采编人员认真探讨的一个新课题。近二、三年来,我们张家口晚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晚报的经济报道,不同于一般日报,它应突出可读性、生活化的特色,其硬新闻的软处理和软新闻水平的提高,是增加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贴近群众生活的有效方法。因此,从经济生活中抓住社会新闻,应是晚报经济记者应具备的一种思维定式。就经济报道的本身特点来说,点和面的结合是突出晚报经济报道特色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早先报纸头版经济、政治、外交“三驾马车坐天下”的格局业已打破,软新闻堂而皇之地列居头条也是见多不怪。这两年掀起的那股“增刊、扩版”风,说到底,是为给社会新闻、文化娱乐、市场行情这些从前多被忽视的报道内容提供更多的场地。新闻“软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一批有识之士,在进行经济、政治、外交这些硬新闻的报道时,也在试图改变以往的冷漠、训示面孔,站在读者的立场分析新闻事实,从读者的视角取舍新闻素材,寻找“硬”、“软”新闻的结合点,以与读者和睦平等地“对话”。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  相似文献   

4.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晚报经济报道的分量越来越重。那么,如何让晚报的经济报道更生动形象的走进广大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 抓好贴近生活的软经济新闻,增强晚报经济报道可读性。 经济新闻首先是新闻,是对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最新事态的报道。软经济新闻则是指那些带有社会新闻性的经济报道,也就是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经济新闻。晚报经济新闻报道要为群众喜闻乐见,就不能照搬党报抓经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但常规的经济报道大多乏味枯燥,很难吸引读者的眼光。本文从经济新闻有故事、深入采访挖故事、"硬中找软"讲故事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用讲故事的方法写新闻,才会"有血有肉",也更能打动读者,从而起到广为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初,钱江晚报提出了打造"21世纪城市主流媒体"的口号,如何抓新闻、创办品牌栏目已成为晚报每个采编人员的执着追求.作为采集新闻最前沿的都市新闻部一直在思量用哪种全新的手段和形式,来与"主流"接轨.去年8月,一个连接读者与政府部门的栏目--"桥梁"应运而生,作为栏目的参与和策划者,我们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心得加以整理,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晚报新闻,什么是晚报好新闻,虽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却一直是报人不断的求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媒体的繁荣和发展,媒体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各种媒体特色都在发生变化,晚报也不例外。传统意义上的晚报,定位于"茶余饭后",内容结构为"四大支柱"(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和副刊),写作要求是"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如今都赋予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鄂东晚报认真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反对新闻低俗之风,抵制和杜绝虚假新闻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他们充分发挥晚报特点和优势,关注民生,倾听民声,反映民情,积极稳妥地开展舆论监督,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广大市民和读者的认可,提高了晚报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一、努力提高新闻品质,防止和杜绝虚假新闻 一是实行新闻采编和广告经营活动严格分开。新闻采编人员不再承担广告创收任务,这样就从制度上杜绝了过  相似文献   

10.
经过2003年的全国报刊治理,晚报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读者对晚报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新闻,也随之提出更高要求。时下,有人把标题———晚报经济新闻的“眼睛”形容为:“铁一般硬梆梆,水一般平淡淡,雪一般冷冰冰。”此话虽带片面性,但晚报经济新闻标题大多数叙述冗长,语言干瘪、数字堆砌、结构老化等现象确实存在。文章难写,标题难作。晚报编辑望经济新闻而兴叹。如何制作好经济新闻呢?笔者结合在三峡晚报社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1.选用大白话、俏皮话、老实话,使读者感到亲切这种标题,雅俗共赏,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常常装点着较为重大的主题。请看《三峡晚报》制作的标题:《生意经弃“洋”归“土”锅碗瓢重坐“正席”》、《三百多名“泥瓦匠”成了“小秀才”》、《舍得金弹子打下“巧凤凰”———宜昌机床集团“科技型经销员”身手不凡》、《骑着毛驴儿想着开汽车》、《甘为“铁妹子”做“嫁衣”的好小伙》、《“思念”雪糕怎让人思念?》。这些标题是“从活人的嘴上搬到纸上来”的,简洁有力,叫人爱听爱看,过目不忘。经济新闻标题不仅要“短些,短些,再短些”,还要“软些,软些,再软些”。晚报经济新闻出现“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作...  相似文献   

11.
领导人活动报道是党报的强项和优势,也是新闻资源的"富矿".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客观上已经成为党报要闻版面的主打新闻,也成为新闻采编人员每天都可能遇上、必须精心做好的日常工作之一. 但长期以来,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存在"八股化"趋向,长风盛行,格式化严重,缺乏创新,可读性差,普通读者望而生厌,采编人员也"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形成了"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2.
在新民晚报搞经济报道,常琢磨各报经济新闻的特色。人民日报——政策导向;经济日报——宏观分析;经济参考——硬软交替;解放日报——综合报道;文汇报——思辨阐述……对比上述各类报纸,晚报经济新闻应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关于这个问题,报社领导和富有经验的老一辈晚报新闻工作者曾有过多次精粹的表述。我们的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同样适用于指导经济新闻的采编;“信息化、群众化、生活化”和“时令性、多样化、可读性”的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新闻已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和中心。但经济报道难搞,经济版难办又是报业采编人员较为一致的看法。为什么,因为经济报道专业性强,容易流于见“物”不见人;反映经济问题,写经济成就难免涉及数字,于是往往成为数字的堆砌,枯燥乏味,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  相似文献   

14.
与各种党报、机关报、日报相比,晚报开展增强改革开放力度的报道,存在四个难点。版面紧凑、篇幅短小的晚报风格,难以长篇大论地阐述改革开放的理论观点;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晚报特色,难以直接地表现改革开放的详细过程及工作经验;活跃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并具有一定经验的采编人员,虽有拚抢新闻的热情,但不同程度地缺乏系统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的报道.为增强新闻的可读性,采编不枯燥、滋味好,不呆板、品位高的鲜美活泼的新闻即鲜活性新闻,不仪是业界历来广泛研讨的重要课题,而且由于鲜活性新闻本身具有着篇幅更短小、题材更广泛、主题更深刻,语言更生动等特点,因而尽可能多地采编此类新闻,目前已成为采编人员着力追求的敬业目标.结合日常学习和实践,本文试从必要性、重要性和现实性等方面,就采编鲜活性新闻问题做些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时机等方面,尽力体现读者意识。今天新闻界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从一个方面说,  相似文献   

17.
在新民晚报搞经济报道,常琢磨各报经济新闻的特色。人民日报——政策导向;经济日报——宏观分析;经济参考——硬软交替;解放日报——综合报道;文汇报——思辨阐述……对比上述各类报纸,晚报经济新闻应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关于这个问题,报社领导和富有经验的老一辈晚报新闻工作者曾有过多次精粹的表述。我们的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同样适用于指导经济新闻的采编;“信息化、群众化、生活化”和“时令性、多样化、可读性”的不同特色,同样是对我们经济新闻的要求。但是,上述这些要求,如果要在版面上体现出来,又能抓准关键,落实到某一“聚焦点”上的话,我认为:社会化是晚报经济新闻的主要性格特征。强调晚报经济新闻的社会化,一是时代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提出:晚报要主动干预生活,正确地开展批评,进行舆论监督。晚报也是党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同党保持一致,宣传党的主张和意图,这一点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晚报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干预生活方面应该有相对大的空间和用武之地。晚报主体新闻应当是“软新闻”,知识性、趣味性、社会性之类的内容是不可少的。但仅限于此,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它应当以“软”为主,“软中有硬”。批评报道,舆论监督,要在群众和领导的结合点上做文章。 该文讲的是晚报进行舆论监督的问题,对办好党报,增强党报可读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我们把它刊登在这个专栏里。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实践中,对新闻语言的运用,有些采编人员和报刊并没有解决好,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晚报如何锤炼、运用新闻语言,如何形成自身独特的新闻语言风格,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改进: 放下架子,实现新闻语言的平民化 晚报要想进入家庭,赢得读者喜爱,就必须深入生活、切入社会、走进读者,用具体、生动、典型的社会生活现象和新闻事件的报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要看新闻语言是不是群众平时说的语言、熟悉的语言、看得懂的语言.因为群众的语言来自生活,出于肺腑,形诸口舌,是民生甘苦、喜怒哀乐的直接表达,尽管可能原始、粗糙,却是鲜活、生动的,能直指人心.用群众语言来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就会富有感染力,晚报和读者之间就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确定的前提下,都市类报纸创造竞争优势主要是两条途径:要么比竞争对手更出色,要么比竞争对手更经济地满足读者。如何更经济地满足读者,其实质涉及的是报业管理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低成本管理问题。下面结合都市报的竞争现状,谈点看法。一、价格推动成本:从更廉价到更经济各地都市报的崛起主要靠更出色,对手是当地晚报。都市报学走了传统晚报的看家本领,像晚报三大支柱: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像以批评报道影响读者等等。再增加硬新闻,做到“大信息量”;增加服务性报道,做到“强综合性”。在这种“新闻纸加实用纸”的对照下,那些固守“报的补充”、“茶余饭后消遣”的传统晚报,就明显信息量不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