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我当过语文老师.改过学生们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老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作文批改一直是语文教师最伤脑筋的事。传统做法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到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或打出分数。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后,先看给我评了几分,然后看看后头的批语,四个字还是八个字,怎么批。完了,往抽屉里一放,算了。老师的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叫做徒劳无功。(摘自《吕叔湘先生论语文教育》)为何会  相似文献   

3.
丁润选 《甘肃教育》2005,(10):21-21
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大都认真负责、不辞辛劳地斟词酌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可遗憾的是,学生对老师不辞辛劳的做法往往无动于衷,对教师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结果以前作文中所批的问题在后面的作文中照样会出现,鉴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光顾给学生的作文“治病”,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另  相似文献   

5.
批改是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的主要渠道,长期以来,批改作文的效果极不乐观。一般语文教师都批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因为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  相似文献   

6.
王倩 《青海教育》2010,(1):39-39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虽然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仅有四年,但对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感同身受。初为人师时,对作文教学的认知一片空白,只好以上学时教师为我批改作文的模式作为我作文教学的标尺。时代在变,人的思想在变,语文教学也在悄悄地改变,学生的作文也与以上变化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7.
应娜 《吉林教育》2006,(7):76-76
语文这门工具学科,人们都认为难教,其原因是容量大。尤其是作文教学,总是让人感到困难重重。多年来,作文是学生写,老师批。一批作文交上来,老师批改后累得透不过一口气,学生交完作文却什么也不想了,只等发作文时看看多少分,然后把作文本一合了之。年复一年,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没见有多大长进。面对此种情况,如何让作文教学走出困境,让学生快速提高作文水平呢?我的经验是:粗改多评一把作文批改搬进课堂,学生自我恳读,师生共同批改。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这种方法至少有两大弊害:一是教师疲惫不堪,二是学生受益甚微。用叶老的话说,叫做“徒劳无功”。鉴于此,我认为作文批改原则是“师生同批同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的一项固有的和极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写作能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批改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相悖的。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强调语文教师要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走进教师办公室,埋头苦干的是语文老师,不仅因为语文备课量大,更主要的是作文批改要耗费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听老师们谈工作的感受,最苦恼的是语文老师,不仅因为评改作文的辛苦,更主要的是辛辛苦苦评改的作文不被学生重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针对这种状况,我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经过两年的实验,笔者认为让学生唱主角互相评改作文的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纪景民 《成才之路》2012,(11):32-32
正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成绩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教师来说——作文难批。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但这项徒劳无功的劳作,又是语文教师繁重的事务,一叠叠作文簿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作文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不容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好多学生一听让写作文真是“谈虎色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这项徒劳无功的劳作,是语文教师繁重的事务,一叠叠作文簿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3.
温静 《现代语文》2011,(7):120-122
作文批改在作文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我们语文老师往往在这个环节做不好,花了大量时间、费了无数精力精批细改,结果学生往往只看个分数就把作文本关掉了,至于老师作的旁批、写的评语,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之称,然而常常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写得痛苦。语言学家张志公说过:“作文恐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我当老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面对当前作文教学依然盲目低效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作文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有益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反映,作文的批改问题,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予以充分重视。一般说来,作文批改的方式有三大类型:老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改。一、老师批改此种类型有四种方法:1.全批全改。全批全改是老师改作文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具体毫无遗漏的精批细改,有眉批、旁批、总批(评语)、得分,且有一套系统的为学生所理解的圈点批注符号。这是老师最投入、最费力的一种批改方法。好处是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了解学生作文心理的每一个细节,给学生的指导也最深刻、最具体、最全面。缺点是老师的精力有限,长此以往,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对于作文批改很多教师总觉得自己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无奈.真所谓"作文批改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其实对于这点,叶圣陶先生就曾直言不讳地说过:"我当过多年的语文老师,改过无数的作文,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换种方式,让自己走出这份无奈!这几年的教学中,对于作文批改我喜欢分三步来进行:学生互批--教师赏批--学生自批.在这三曲的和谐共奏中,习作的有效值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7.
名师的幸福     
谈永康 《教育文汇》2009,(7):6-6,14
有一位语文教师说:“我的最大乐趣来自批改学生的作文:文中惊人之语,拨我疲倦之眼皮;偶有思想之佳作,惊我沉睡之灵魂。”实际上,有这种感受的老师为数不多。语文难教,作文难批——大凡语文老师,提及作文批改,摇头叹息的十有八九。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心、尽心的批改,是作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广大语文老师在学生作文的批改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然而,毋庸讳言,在很多的时候,很多学生在拿到老师批改过的作文本子之后,特别关注的只是所得分数的高低,而对于老师的批改意图,不愿、不会、不能真正用心去领会。  相似文献   

19.
陈天霞 《时代教育》2007,(6Z):102-102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学生作文没少写,老师也没少批改,可是学生作文水平社是提高不快。久而久之,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语文老师最头痛、最苦的差事是什么?多数老师都会回答是批改作文。教两班的语文课,备课量大,作文批改量大,两个班的作文都收上来,就是两座“大山”,加班批改作文,实属无奈,日子一久语文老师也就习以为常。我是一名有八年教龄的语文老师,晚上、休息日加班批改作文纯属正常业务,有时赶到下午两节作文课,还有几本没批完,只好委屈一下自己的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