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木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文中林庚对我国古典诗歌里“木叶”及相关意象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以此阐明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又富于理趣的美文。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诗人灵魂的活的体现,诗歌教学方法应当生动活泼、富于美感,应以诗化形式传达诗意之美。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诗歌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顾城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童话色彩的诗作。而与其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相关联,“太阳”意象成为了诗人不同时期童话心境的诗意写照。顾城诗歌中的“太阳”意象富于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们在积极的意义上表现了诗人对希望、童贞、真理、爱和力量的追求,在消极的意义上则表达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对现实生活绝望等种种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4.
<正>《说"木叶"》入选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文章以"木叶"为载体,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行文思路清晰,论证逻辑严密,表现出很高超的说理艺术。本文拟就《说"木叶"》的说理艺术做以探讨分析。文章第1自然段扣题,通过引用有关"木叶"的四句诗,摆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现象———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  相似文献   

5.
韩翃是唐代盛、中之交诗坛上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作笔调轻盈活泼,字里行间流动着一股翩翩少年之气,与诗人这种富于生气的作品基调相一致的是其新美晓畅的语言风格,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也使得韩翃的诗歌流露出了鲜明的盛唐情韵。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富于哲理,在使人产生高端的美感的同时,也能给予人以智慧的洗礼,完美地诠释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弗罗斯特诗歌的自然之美、义象之美、语言之美和意蕴之美四个方面对他的诗歌审美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感受其诗歌卓尔不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其简要的阐释,以此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来重新赏析几首王维的诗歌。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十分复杂,我们可从“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出阐释。并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重新解读几首王维的诗歌,可以得到新的发现。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澄现。  相似文献   

10.
高语第二册中《说“木叶”》一存在两处纰漏。其一。材料与观点不一致。该为了论证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观点,先后引用了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  相似文献   

11.
浓郁的诗意深邃的哲理──《游园不值》的写作艺术山西吴虹,张振邦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万口传诵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园不进的特殊感受。“游园”而“不值”,如何写景呢?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说“木叶”》一向被认为是林庚先生具有典范意义的代表作。作为诗人的林庚,以诗人的视角,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精当微妙的分析,敏锐独到的审美感觉,使《说“木叶”》成为我们文学鉴赏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5册选入著名学者、诗人林庚的《说"木叶"》,该文为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论及"木叶"如何发展到"落木"的问题。其中有关诗歌艺术形象的鉴赏不乏精辟之处,但作为"‘咬文嚼字’的范例",对于所举诗歌语言材料的某些分析和表述非但没有表现出"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1],反而颇有曲解之嫌,无益于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近期笔者忝列本省中学  相似文献   

14.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我们学过许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吸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说“木叶”     
【课标·教材·学情】 《说“木叶”》出自“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学论文和随笔,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说“木叶”》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行文思路清晰,学习的关键在于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6.
流淌于土家族诗人冉庄四十余年行吟之中的诗情诗意,依然是那执着追求而又一以纲之的爱与美。尤其是抒写长江三峡与少数民族的诗歌,犹如柔婉而雄浑和弦,响亮地弹奏出爱与美的乐声。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诗歌教材和诗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涌 《教育艺术》2001,(3):40-42
人文教育的贫困已是大陆教育诸种弊病之突出顽症 ,而诗歌教育的准缺席更令有识之士深深为之忧思。1999年以来 ,由各种专刊所引发的关于诗歌教材沸沸扬扬的争鸣 ,其实反映了诗歌界和教育界人士对诗歌教育相对滞后的不满和对新世纪诗歌教育的热切期待 ,同时也给文教界提供了重新审视诗歌教育及其与现代化历史进程关系的契机。一、关于诗歌教材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之诗歌 ,首先是一种精妙的语言艺术 ,是诗人对“语言魔方”独具匠心的把玩。诗人当然要讲究谋篇布局 ,要营造清新可人的意象与意境 ,要酝酿使心灵沉浸乃至陶醉的浓郁氛围 ,而…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中常有超常的“省略”,从审美角度而言,诗歌语言中的省略与中国水墨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法成分的劣并未使诗句的整体语义减损,相反可使诗歌语言产生语义的扩展。因而,在诗学上,“省略”具有独特的诗学审美价值,从语言形式表层而言,可形成语言风格的简约凝练之美,从欣赏心理深层而言,使诗歌产生含蓄想象的艺术之美,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是形成汉语诗意的诗化基因。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迪基(James Dickey,1923,——)是美国60年代的重要诗人。他24岁开始写诗,37岁出版第一部诗集,1960年至1967年间出版了5部诗集,在40来岁的时候就为自己在诗坛上挣得了显赫的地位。迪基智力超群,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个风格独特的诗人,还是一个独具慧眼,富于洞察力的诗歌评论家。作为诗人和评论家,他对后现代主义诗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迪基是土生土长的南方诗人,毕业于美国重农业主义者的据点范得比尔特大学。但他不是一个重农业主义者,虽然也反对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爱“上帝造”的世界胜过爱“人造”的世界。他长期给《西瓦尼评论》  相似文献   

20.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诗人认为语言要富于音乐性,注重诗歌的内在韵律节奏;其次,诗人成功地采用了西方乐曲中的赋格曲式,并运用到了其代表作《诗章》中,给诗歌带来了一种流动变幻的音乐美;再则,诗人以其短小精悍的意象主义诗作来承载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达到了诗歌音乐性的最高层次——寂静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