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经济史是宁可先生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上,宁先生长期以来一直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隋唐五代经济史》和《(资本论)选读》等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宁先生以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室为依托,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学术水平优良、年龄结构合理、科研成果丰富的队伍,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成为国内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术重镇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经济史与世界经济史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史研究有一个很大缺陷,这就是学科分割,以至于画地为牢。这种分割既包括时间上的分割,也包括空间上的分割。例如,从时间上看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从空间上看有中国和外国之分。事实上,作为学者当然必须有主要研究领域,但不论做那个领域研究,作为整体的世界经济史的知识背景,都是不可或缺的。经济史学科包括中国经济史和外国经济史或世界经济史。但是事实上,外国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是不同的。外国经济史是外国的国民经济史,而世界经济史则是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共同经济史。经济史学科可以进一步划…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是伴随着小说的产生而出现的,但其“理论”的概念及其具体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而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及其理论的研究上,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更为客观科学意义的角度来说,却有些美中不足。诸如“史统散而小说兴”的命题问题、古代小说的“劝惩教化”问题以及何为古代小说文体的本干和正宗问题等等,或是批评过于偏激,或是根本就没有触及,致使研究的结果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较为客观的分析,提出质疑并作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林语堂的翻译家身份。林语堂在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过程中,译介了不少中国古代作品,其中最负盛名译作非《浮生六记》莫属。新世纪之后,对此译本的研究越来越多,不仅研究范围广泛,而且研究视角也呈多元化趋势,在量与质上都有巨大突破。但该研究领域也存在重复、深度不够、研究手段不科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经济史研究出现了某种"衰落"的征象,但大量新资料的挖掘整理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的进步、新研究方法的出现、还有随时代剧变而来的理论挑战,也给经济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回顾社会史大论战、"五朵金花"对经济史学科的影响、吴承明先生和汪敬虞先生的争论,以及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的运用,本文认为现实问题的挑战是经济史研究重要的问题意识来源之一,经济史研究者应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理论工具,经济史研究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主要是历史学的一部分,但对于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的使用,我们应更为积极和开放。只有很好地理解对方的学术传统和背景,经济学和历史学才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史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史学是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经济史进行研究,是五四以后学术上的重大进展。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率先宣传唯物史观,为包括中国经济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生活,勾勒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线索,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作出开创性的努力;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演变,阐释近代经济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近代经济与封建势力的关系,揭示了中国近代经济演进非自然性的特征,深化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认识。李大钊还将经济史的研究与现实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结合起来,为奠定中国经济史研究关注现实的传统作出了贡献。李大钊是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史内容时,发现大多学生把“犁耕”“牛耕”“铁犁牛耕”混为一谈。经进一步原因分析与具体讨论,发现这一现象与有些老师课堂表述有关系。笔者认为“犁耕”“牛耕”“铁犁牛耕”三者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礼仪”有些具体内容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如果放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来考察却是人类社会的创造性进步,况且其中有许多今天我们应该学习和吸取的东西。对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我们应当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和研究,而不可只用一个“人治”来概括和否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纷繁复杂 ,同学们可能感到茫无头绪 ,解答中国古代史问题时觉得无从下手。究其原因 ,主要是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缺乏整体的了解。如果同学们能从宏观上把握古代史 ,其发展的脉络就清楚了 ,思路也就开阔了。中国古代史的线索主要有三条 ,就是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政治史主要指政治制度也包括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 ,经济史主要是指农业、手工业、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等 ,文化史主要是指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史学、体育等。我们在回答中国古代史的有关问答题时 ,都应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文学批评史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走过近百年历程,其中成果丰富,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且,在目前中国文论建设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学术背景下,加强对古代文论的研究更显得必要与紧迫。以此反观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历程,在研究方法上也面临一个突破与创新的思考。其中,由纵向研究向横向研究拓展,由批评的历史到历史的批评,无疑会有助于考察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特征,也会更好地彰显和发挥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在这方面,傅庚生、贾文昭、刘若愚、陈良运、王运熙、黄霖等学者已有较有创获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过程中,道德品质一直备受关注。中国古代学者针对考察人的品德问题提出过很多深刻有益的见解。当代的大学学生工作,也面临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行评价的问题。古代关于道德评价的思想和手段,对更好地评价学生和开展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传统品德考察方法进行研究梳理,探讨其在当代大学学生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不仅是民族关系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商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商业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对我国古代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市贸易作一历史考察,以揭示其发展状况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许多学者都注重对国内各个时期的民族研究进行探讨,但对于国外古代国家对民族研究的关注不够。近年来虽然有所深入,但与国内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民族研究相比,在深度和层次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文章将以古罗马帝国时期和中国清代的民族研究为例来分析中外古代民族研究在研究重点、研究广度、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态度方面的异同,并分析探讨二者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泰国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主要包括以文本为中心的主体研究、原本与泰译本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在泰国的传播影响研究等三个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存在语言障碍、研究范围过窄及研究不够准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泰国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主要包括以文本为中心的主体研究、原本与泰译本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在泰国的传播影响研究等三个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存在语言障碍、研究范围过窄及研究不够准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在前几版的基础上做了认真的修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语法章词类和短语部分主要是有的表述不够准确、一些举例不够妥当、有些概念和论述前后不够一致、有的符号使用不够恰当、有些观点值得商榷等。  相似文献   

17.
缩略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缩略语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屡见不鲜,得到广泛使用。这既有外在的社会原因,也有内在的语言动因。目前学术界对英汉缩略语的研究尚不够全面、细致,虽然多数学者对英汉缩略语的语言学价值具有共识,但总体上研究深度不够。而在认知视角下探讨英汉缩略语的规范,一般需要关注三个层面上的问题:认知视角与英汉缩略语、辩证的缩略语规范观和缩略语的具体规范方法。尤其最后一个问题,它更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因此,从传统性规范、翻译性规范、相对性规范、创新性规范、语境性规范、系统性规范等六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即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只是其关注点主要围绕乡村社会与文化等层面,在经济方面的探讨略嫌不足.建国以后,学术界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也主要是重点考察土地占有关系和农民生活贫困化等问题,研究视野仍较为狭窄.90年代以降,由于社会史研究的兴盛和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越来越引人瞩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史学界更以极大的学术热情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充分发挥史学的参与功能,投入到对"三农"问题源头的探讨之中,分析历史,吸取其中蕴含的智慧,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从而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着重对1851~1911年间晚清赋税结构演变的规律、特点及原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并力求解决中国近代财政经济史课题中尚未具体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的蝗虫为灾,给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中国古代各种文献中对蝗灾多有记载,前人对此亦多有研究,且颇为详细。但对于佛经中关于蝗虫之考查尚不够详尽。本文依托原始佛教文献.试图对佛经中有关蝗虫之记载作一较为详细之考查,从佛经中的蝗虫形象、佛经中关于蝗灾的记载及佛教式的灭蝗手段等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对带有宗教色彩的蝗虫做一具体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