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不能选拔、重用下列人员作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 1、官迷成瘾,溜须拍马,专玩权术,践踩他人,总想爬上指挥地位的“宝座”者。2、心目中只有领导,唯独没有群众的“唯上主义者”。3、“赶浪头”,“图时髦”,乘机会,捞稻草,不顾实际情况,没有独立主见的“风派”人物。4、没有党性观念,主张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者。5、不讲职业道德,利用采访、上稿之权,胡作非为,谋钱要物者。  相似文献   

2.
新闻花边     
花边新闻是当今报业界一种时尚。   庸俗性是花边新闻最本质特征。所谓庸俗,可用“食色性也”一言以概之。但在编辑这类报纸专栏者看来,“食色性”恰好是读者所渴望的,也是报纸的“卖点”。于是乎“某女星与男友街头热吻”、“某男星酒吧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港星风流暗播龙种”、“奶油小生星城落入色情陷阱”……热炒热卖、热线追踪、专版专栏“卖点”凸现,报纸办得十分抢手。有人戏称专写此类绯闻者为“娱记”。   “花边新闻”的“鼻祖”,当然得从西边去找。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对此多有记述。原来早…  相似文献   

3.
人而无友,大约也如孔老夫子所说,是“不知其可也”的。至于记者,朋友多多更在一般人之上,这可算是常识了。 不过,常识也难免尴尬的时候。按说,记者这个职业,要求他的交友活动应当主要围绕客观真实,及时全面地报道新闻,而不是谋一己私利,搞“有偿新闻”。但现实生活中,假“友情”之名践踏新闻道德的事却并不少见。 举出前些时候披露的“长城案”,也许有人会说是“引喻失义”:沈太福与蔡原江、孙树兴之流行贿受贿,是犯罪,而不是个人私谊这类无足轻重的小事。——这自然是对的。不过,我很怀疑,上述罪恶形成之初,他们会没有一番觥筹交错、互通款曲的铺垫?会不扯一块“友情”的面纱来遮羞?固然,“金钱铺路、打通关节”是沈太福辈的惯用伎俩,但其实,在  相似文献   

4.
当代那五     
小说家邓友梅曾写过一个中篇,名唤《那五》。这位那五,算是个清朝遗少,早先虽然落魄,没曾想后来竟然混上了个《紫罗兰画报》的记者。这《紫罗兰画报》,虽不高雅,倒还通俗,“专登坤伶动态、后台新闻、武侠言情、奇谈怪论,”颇似当今的“街头野鸡文学”。可是他这个记者“既不拿薪金也没有车马费,稿费也有限”,只发一个珐琅的记者证章,要自己去找饭辙。“找饭辙”这场戏,电视剧《那五》弄得比小说详细、精采。那日中午,那五象没头苍蝇似的逛了半天,还没有找到饭吃,此时恰巧遇到报界同仁曹记者。曹记者听说那五此时尚未吃饭,即取立等可取之势,“刷刷刷”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并抓了两只苍蝇摔死在信纸里,带那五找到一家饭馆。见到老板,曹记者自是轻车熟路、胸有成竹,说:“这封反映贵店饭里有苍蝇的稿子已投来多天,我们压下没  相似文献   

5.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科技日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 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郭梅尼采访为什么有“一腔热情”,被采访者为什么与她“心有灵犀”?在读她的属个人体会性的文章《在人生的跑道上》中,我找到了答案,她说:“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尽快地推倒”这堵墙,“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  相似文献   

6.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附有王朗的儿子大学者王肃的传略,其中有一段专写魏明帝与王肃君臣二人有关司马迁写《史记》的对话,极为重要: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杨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这段文字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表明到三国末年《史记》中的汉景帝和汉武帝二人的本纪尚属“有录无书”,可见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两篇本纪乃是王肃以后的学者们所补写,此其一。魏明帝  相似文献   

7.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05,(8):48-48
敬业,是近年来业界一直在说的一个话题。不辞辛苦去打拼,绞尽脑汁求创新,这些,按理说应该是“敬业”的当然内涵。可是,为什么这“敬业”总让人觉得有些“变味”呢?小题大做,恶意炒作,抖猛料、曝隐私,制造热点……我们有些媒体和记者真可谓“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是敬的谁的业?其实敬的是所谓的“卖点”、“收视率”之类,而记者敬的则是压在身上的片面要求所谓“独家新闻”的用稿制度、考核办法等等。这“敬业”确实非“敬业”。说到底,其实是在谋媒体及个人之私利,是在“毁业”。敬业就是敬读者,敬责任。《大公报》记者朱启平说,当记者,最要紧的,是尽心为读者提供最好,最真诚的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极不容易,尤其是在今天“竞争无处不在”的生存环境里。  相似文献   

8.
余舜德 《文化遗产》2023,(2):92-100
制茶工匠以手工及身体经验为主要技艺,当是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地区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认证的合理候选人,不过产茶重镇的南投在2019年以“生态知识及其技术实践”认证两位制茶工匠后,却引来诸多质疑。除了两者皆以现今茶区制茶工匠仍普遍具有之制茶工艺提出申请,并以个人名义获得认证,因而引起众多议论。这两个案子获得通过,也牵涉到一些与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政策密切相关之基本课题:例如,何谓手工制茶?机械化下就没有手工了吗?制茶的传统知识为何?传统强调实作经验的制茶工艺之关键为何?再者,传统制茶知识属于个人或是团体(社区、茶区) 若答案是后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该如何进行?笔者将以过去参与之普洱茶及冻顶乌龙茶的民族志研究为例,一方面讨论上述的议题,并据以讨论文化遗产认证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柳诒徵(1880—1956年)字翼谋,晚号劬堂,又号盋山髯,江苏镇江人,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他从1927年起,先后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十余年,致力于目录、版本之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的编印及其“因时制宜”的目录学思想。柳诒徵对近代图书馆的性质和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他说:“近世图书馆蔚为专科,编制庋藏检寻出纳胥以精思良制为良法,而传播文化牖启民众之效大彰,非抱残守缺墨守故步者所可见也。”他认为办图书馆应以“公天下者”为宗旨。《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的编印,正是实践了这一宗旨。《图书总目》是柳诒徵继承“艺风录略横山笔”等前辈文献目录工作,并且依靠王焕镳等人的分工合作,经过发凡起例,分别部居,综合善本、普通本、丛书三者而编成的。《图书总目》共计三十册。(总目二十四册,补编六册)于1933—1936年先后出版,使  相似文献   

10.
夏夜,万籁俱寂,凉风习习,如水的月光静静地泻满田田荷叶上。此时,荷塘边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上,一位面目清秀的中年学者,正背着双手,颇有“盈盈公府步”之态,但神情十分专致,似乎在刻意倾听着什么,他在这里已经徘徊好久好久了,而且一连几天如此。这就是朱自清先生。他在这儿干什么呢?原来,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问世后,赢得一片赞誉声。但也有读者对文中提到的“月夜蝉声”一事表示异议,便给朱自清来信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收到信后十分重视,为了弄清蝉在夜晚是否鸣叫的问题,朱自清先后请教了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昆虫专家,但是都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于是便有了前文所  相似文献   

11.
一编辑工作是否因时代而变化?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编辑工作当然不能例外。然而,这个问题的内在意义,要比这种简单化的回答方法更为深刻。 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出版学研究,依我个人之见,重点是研究出版(包括编辑工作)的规律上,尽管目前对于究竟有哪些规律意见并不一致,对于规律本身的研究也有待深入,但“编辑工作是有规律的”这个命题作为一个前提已为大家所接受。人们普遍承认,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各种体制之下的出版社,其编辑工作在内容、程序、方法等侧面确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十年的出版学、编辑学研究,孜孜以求的就是这些共同的东西。简言之,是一个“共同”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晓明 《视听界》2012,(6):17-17
动员在冬奥会上拿了金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立马受到了高层领导的批评,“首先要感谢国家”。一个主持人如果在荧屏内外过于冒尖,也会引来非议。从国外的情形看,以主持人命名的节目往往产生了巨大的明星效应。这是因为,明星主持人是电视栏目可识别,并能形成风格与品格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频道的代言人,是以个人名称、形象、声音、符号等为信息载体并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社会注意力资源。没有主持人,栏目就缺少了灵魂人物,栏目的特性就无从发挥。不少的例证说明了,一个主持人离开了一个栏目,那个栏目从此就走下坡路甚至难以存活下去。很多时候,观众是顺着主持人去找栏目和频道的。中央电视台推出多档以主持人命名的节目,不能不说是时代的进步,是电视人思想解放的产物。当然,我们希望这些明星主持人不负众望,在节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观,表达的特性,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以哗众取宠、夸张出位的言论博取收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