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生命本体论是以儒道两家为主的在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关注人的生命和道德的一种哲学思潮。现代西方生命哲学是在一种关注人的生命、情感、本能、直觉的非理性哲学思潮。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生命本体论倾向于人的道德,现代西方的生命哲学倾向于人的本能,中国的生命本体论的实践方式是内向反思式的,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实践方式是外向征服式的。中西方生命哲学对当前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繁荣的今天,重提生命哲学将是对人性复归的一种呼唤,对人价值的肯定,有利于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也有益于当今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石。在现代,随着人类思维的成熟和社会的转型,传统本体论问题的缺陷暴露了出来:一是其无法涵摄全部哲学问题,如真善美问题;二是抽象物质或抽象精神的理论前提预设。基于时代的要求和哲学本身发展的要求,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批判了传统本体论及其本体论思维方式。发端于柏拉图的传统本体论哲学终结了。然而经过漫长跋涉之后,出于哲学的本性和人类的实践本性,重构新型本体论的呼声又逐渐高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特别是老子及先秦诸子的本体论多是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论,而非本质意义上的本体论。老子的本体论主要是阿那克希曼德“无限物”意义上的素朴唯物论即非柏拉图“理念意义上的客观观念论”。无论是“无限物”还是“道”“无”都是人类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发展途径上的一个有机环节,而非脱离人类思维总体发展趋势的一个既非物质又非精神的神秘观念。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问题作为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典哲学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其内涵之丰富、范围之广泛、思辨之抽象、玄想之辽远,是其他学问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它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为复杂最令人困惑当然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哲学问题.从历史上来考察,我们可以把本体论分为古代本体论、中世纪近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它曾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长达2000多年之久,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是哲学家们热烈争论的问题.因此研究本体论问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构之后重审文艺学的本体论问题,是一个关乎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该学科研究的元命题.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一直成为传统哲学的主干和重要研究内容.20世纪后,西方哲学研究中虽有本体论解构现象的出现,但从解构之主张与后现代哲学的建设性意向看,人文学科领域中的本体论问题是无法抹去的.现代西方哲学中本体论研究的复兴,为重审文艺学本体论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哲学依据.当代中国文艺学价值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浅谈老子“道”的哲学及其本体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思辨特征,而这一理论建树的奠基者即是老子。本文首先论述了"道"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即"道"是"先天地生",为宇宙万物生命的本源,二即"道"无法用语言、言说来表达。然后对"道"的本体论做了简单的探讨,最后得出老子"道"的哲学及其本体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本体论是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里所说的本体论具有与一切传统本体论甚至同非理性本体论和生存本体论有不同的含义。我们仅仅是在语言与存在相联系的意义上承认语言的本体地位。另外,所谓语言本体论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统属在这个名称下的各流派对语言的观点各异,也仅是在它们都论述了语言与存在关系的意义下,才把它们统称为语言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二元合一:佛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共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 ,而是植根于“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中。作为佛学本体论的缘起说 ,其最根本的缘起就是心物二元的并生共起 ;而最符合美学特殊性的本体论 ,也是“美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说。这“二学”的本体论之所以具有“二元合一”的“共相”,乃是因为它们都强调“感性”。这项共相是佛学和美学建立亲和关系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本体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是什么"是体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本原问题。通过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方法,运用广义的本体论在价值层面上探讨了体育教学,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寻求其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分析体育教学本体论对体育教学理论建构、实践活动和发展的意义。经过对以往体育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指出体育教学应是指向动作技能的"身体"教育。运用感知控制论理论,分析了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机制,以篮球投篮技术和学习游泳过程为例,阐述了体育教学的本质本原是以感知控制系统重组为目的具有多种附加功能的活动,并提出了在建构体育教学本体论中应注意,本体世界是逻辑思辩的产物并具有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美学进入20世纪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不同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从朱狄先生的"科学美学"和"分析美学"到朱立元先生的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一大显著倾向是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美与生活不是对立的,他们不仅仅是外在的统一,更是本体论的内在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摒弃了狭隘的个人局限性,达到了社会的交流和共享.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乃中国古代身体哲学思想的集其大成者.这种集其大成,表现为他通过对道进行了一种现象学和实践论的还原,使作为宇宙本体的身体在中国哲学视域里得以真正彰显;表现为他通过向这种本体论身体的回归,使阴阳概念所固有的男女性质得以生动体现;还表现为随着对身体及其两性的肯定,在其学说里一种生命化的时间的推出成为理论之必然.凡此种种,都使王夫之学说以其鲜明的身体哲学特色迥异于先前宋明的心体哲学.故王夫之哲学的推出,既是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彻底纠拨,又实开回归中国古老的身道传统的明清"后理学思潮"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刘熙载在其作品《艺概》的“诗概”一节中,概述了诗“言志”、“缘情”、“理义”为本这三种本体论.这是他对传统的诗学本体论中“言志为本”、“缘情为本”、“理义为本”的继承,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不是一种认识过程中的认知方式,也不是情感的沟通过程, 而是筹划并实现生命的可能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这意味着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探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把教育引向了意义世界,"理解"使得教育终极目标从知识转向了生命.理解能使知识对生活的意义显现出来.是联结教育与个体精神的根本方式.理解使得教学成为实现师生生命可能性的舞台.通过理解,师生在教学中达到乐而忘己的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强调"社会本位"的政治学说,与传统自由主义学说相颉颃的西方现代社群主义学说和儒家学说之间无疑有其理论上的共通之处。然而,这种共通之处并不意味着由之可以回避西方传统自由主义学说为我们所提出的历史性任务。因此,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毋宁说肩负着双重使命:其既需要使权利政治、法制思想发扬光大,又必须积极回归于公益政治、共和精神的传统之中。易言之,不是二者之间的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二者之兼综的一种"第三条道路"、一种"后现代行政",这才是中国社会行政改革的真正归宿。  相似文献   

15.
以利玛窦的代表作《天主实义》为基础,首先初步还原由利玛窦带入中国的西方基督教本体论和宇宙论,然后谈利玛窦对中国哲学本体论和宇宙论的批判,最后从《圣朝破邪集》入手,引出儒释道三方对利玛窦的批判,可以还原中西方本体论和宇宙论初次碰撞的历史事实,以使我们对自己的文明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他通过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完成了现代哲学的两个重大转变,即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的转变,进而从一般解释学到本体解释学的转变。他的哲学解释学的主要成就与贡献在于,揭示了理解的一般结构,指出了这一结构基于人的历史——时间性。他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言谈是按照含义对现身在世的可领会的状态的分解与勾连。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广大理论界人士所争论,至今尚无定论.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提出的"形式本体论"大大地提高了形式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一反以往重内容轻形式的趋势,认为形式才应该是文学的本体.本文拟就"形式本体论"产生原因、产生来源及现实意义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获得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真实与虚构以及二者之问的关系是小说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相关理论的追溯与爬梳,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关于真实性与虚构性的问题,并由此总结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虚实”范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快乐体育"教学理念为我国学校体育带来了理论繁荣,同时其自身也产生了异化。为深化对"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认识,运用文献研读与逻辑分析等方法,介绍了"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情况,并从体育本体论视角对"快乐体育"教学理念进行反思。讨论认为,体育本体是一种以"身体"教育为本职的"工具本体"。基于体育"工具本体"逻辑,学校体育与"运动"及"运动之乐"存在着有限的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学校体育可以快乐,但又不一定是快乐的。进一步从历史与文化视角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理论做了延伸思考。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学习符合教育起源的两个特征:教育区别于学习,脑科学亦证明学习不同于教育;学习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元素。在本体论意义下,人在自然法则的孕育中获得了教育存在的条件,人类的学习需要促使人类学习这一原型在人类学习条件———劳动、语言、社会交往等的互相促进中发生变化,人类意识(人类具有的首要潜能)整合这些因素指导学习,出现教育。具体地讲,教育是起源于猿人潜意识地指导学习。这说明教育必须基于学习,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