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对中国古代小说有多方面的影响,而最能体现儒家文学观念的"文以载道"思想,对古代小说的总体构思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与"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从文论的角度看,"文"一般指文学,"道"一般指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等。儒家"文以载道"观念,对古代小说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设计、情节构筑、审美追求等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2.
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小说的人伦道德教化作用十分明显。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们在小说中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内核,以因果报应说为手段,确立了小说的道德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家意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一开始就注重利用封建伦理纲常调整家庭关系,以稳固家族,达到社会的稳定。中国文人同时也把"家意识"引入文学中,以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式来表现它。但“家意识”一开始碰上了“词”--这种初起时完全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的文学体式,便自然地被“放逐”了。通过考察宋词的发展过程,浅谈“家意识”在宋词中的隐去及其隐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宋代文言小说中的果报题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言小说中果报题材作品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其中大多数作品是借中国传统因果报应观念或佛教轮回果报学说的形式,来表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实质内容,以达到劝惩教化的目的.宋代文言小说作者这种强烈的劝惩意识,与时代对文学教化功能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略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传承与突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年作家王跃文因其小说集《官场春秋》和长篇小说《国画》,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被一些媒体称之为“官场小说”。与我国传统官场小说相比较,作家王跃文既有传承也有突破。首先表现为题材的趋同性。以“官场”人物勾心斗角、追权逐利为主;其次,古代官场小说对人性关注不足,更多地表现为奴性、兽性、神性方面,而作家王跃文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对小说主人公所持的态度,并打上作家自己人生经历的烙印。但作家并未达到他预设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度,仍需对社会现实和所谓的“官场”作更深层的哲学思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形式上是法的而内容却是礼的,作为儒家伦理规范重要范畴的“仁”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儒家通过以礼入法,从而使儒家伦理不断法律化,导致中国古代礼法界限日益模糊。这一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我们带了一定的启示。我们应采用辨证的态度,来合理地利用这一宝贵的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论《金瓶梅》的道德伦理辛文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就注意到了温柔敦厚的教化功能。之后,历代作家都强调文学作品应成为“载道”的工具,作家应把自己的作品当作道德教化的武器,以达到“明人伦”、“敦教化”的目的。中国古典小说在其进入自觉创作阶段的时候,小说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赵五娘的形象入手,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戏剧伦理精神的核心意蕴,即情感伦理化和伦理情感化的高度统一。情感伦理化是戏剧艺术按照正统思想的要求规范情感的产生、存在形态以及表现方式,具体标准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伦理情感化是使抽象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感性形式。中国古代戏剧伦理精神旨在提高戏剧的教化价值,特别重视“性”“情”统一,高则诚在创作中有自觉而成功的追求,确立基本模式,明清时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主义学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写作技巧和内在的思想观念两个层面上。这些影响对原有的现实主义主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另外,学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二元对立问题也随之产生。但无论怎样,在新时期小说中,西方现代主义创作原则已然成为了中国化的现代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思无邪”是孔子诗学的核心,中国诗学一开始就因为儒家政治功利之心的强行介入而染上了道德教化的理性之光,成为政治诗学和哲性诗学的模式,表现出学处于萌芽状态时期学批评的幼稚性。孔子的美学观念和体意识是模糊和游移的,而且他竭力回避“诗言志”的说法,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诗言志”的本体性,把《诗》混同于其它献,以献意识评判《诗》,根本就没有纯然的诗学阐释意识,其批评的样态也必然是泛化的意义,诗学没有获得学的独立地位,这种以其“仁”道观为哲学依据的诗美标准。规范了其诗歌批评的极端的道德功利主义性质。而走离了审美本体的意义,这种诗美观对中国的学批评产生了强劲的负面影响,几乎成为一切艺批评的根本准则,并内化为中国人稳定的美感心态。  相似文献   

11.
“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化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等级秩序和上下尊卑观念的,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亦是如此,我国的建筑的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一个伦理本位主义者,所以当他创立儒家学派时,便对古代的宗教与礼乐文化传统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造,即将祀神祭祖的宗教礼乐变为施行伦理教化的手段,从而建立起以伦理本位主义为中心内容的儒家礼乐文化传统。孔子尊崇古代文化的传统,也尊重社会普遍的信仰,所以他虽不言“怪、力、乱、神”,却并不否认宗教。因此他所主张的礼乐教化思想实质上即是以传统文化(《诗》、《书》、《礼》、《乐》)为基础,以宗教礼乐为形式,而以伦理教化为内容的人文之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一个精深广博的思想体系,它包容了古代的宗教文化,但并没有让宗教文化代替它。也就  相似文献   

13.
胡欣育 《现代语文》2007,(8):111-112
中国古代产生了世界上无以伦比的送别诗,受中国伦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送别诗可以说是“情”文化的送别诗,蕴含着深沉厚重的亲情、友情以及“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情。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精神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实证明,中国新学的发展与基督教化的确存在着“极大极深的关系”(周作人语)。中国的新学作家们在吸取东西方先化思想的时候,均以敏锐的目光注视到了基督教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现代作家对终极人生和现实人生的双重关注、对人类命运之迷的执着探索、对个人与社会现象的忏悔和批判等,都显示出基督教化对中国现代学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所产生的深广影响。而在这种影响的过程中,中国现代作家又表现出了自身的独立思考和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5.
钟平  米晓燕 《文教资料》2006,(33):180-181
尹昌龄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个传统士绅,他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礼仪教化思想的影响,这也反映在他办善思想上,力图维持并发扬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他个人对这种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保持发扬和他所接受的传统教育背景。尹昌龄所生活的大变革时代,从西方的传来的各种思想正冲击着当时各阶层的民众,尹昌龄自然也不会置身于这种冲击之外,尹昌龄的办善思想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即建立现代社会救济事业,进行“根本”救济成为大势所趋。本文试图就尹昌龄办善中所体现的这种矛盾复杂性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澳门小说的文化属性——兼论澳门文学形象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澳门特殊的历史化背景,澳门的小说创作显得有些“贫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澳门学形象的建立。而由于化上的内在一致性,澳门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表现出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创作观念上,澳门小说强调学的教化作用,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与中国传统学一脉相连。小说所表现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浓郁的中国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张炜的小说《九月寓言》深受西方现代派中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作家创作时一方面难逃“经典阴影”对其的潜移默化,另一方面童年印象也深深影响着小说的创作和作家对精神家园的寻找。  相似文献   

18.
《觉醒》是美国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主要讲述女主人公埃德娜与两位男性的婚外感情纠葛。该小说揭示了十九世纪末期的父权制伦理环境,这种伦理环境使埃德娜一方面深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又由于受到压迫产生了自我意识,敢于追求自我。小说通过对埃德娜的内心情感和行为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她在追求自我时面临的伦理困境,反映了她向往自由却受制于社会伦理规范的内心冲突。本文以文学伦理学为研究视角,旨在通过展示这一时期的父权制伦理环境,以及身处伦理困境之中的埃德娜所面临的两难的伦理选择,来展现其曲折的心路历程,进而探究埃德娜最终的悲剧性毁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曾对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然而,在中国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迈进时,这种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儒家伦理规范与现代法律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冲突。这种冲突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建立基础的冲突、主体地位的冲突、治国方式的冲突、行为规则的冲突和规范内容的冲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