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军 《湖南教育》2002,(1):26-26
解决学校体育运动员的出路问题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举措。这对扩大学校知名度,促进学风校风的建设,增强学校运动队凝聚力,使运动队得以兴旺,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建好一支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是解决运动员出路的根本所在。这牵涉到学校很多部门,如学校招生部门、总务后勤部门、年级组等,学校领导和各部门应加强认识,统一思想。第一,解决特召指标和招收队员问题。第二,体育特长生进校后,学校对体育特长生在训练、学习、思…  相似文献   

2.
金勇 《河南教育》2004,(8):42-42
中学运动队和专业运动队在训练目的和训练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为了使中学运动员提高成绩,避免训练的盲目性,本文从选拔队员、制定计划、训练原则等方面,结合中学实际,谈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当今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为企业精神。它是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是管理理论的升华。各种意识形态的企业文化风格迥异,但,他们都一个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一竞争和创新精神,它在企业精神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竞争是世间万物的主题,创新是事物永葆青春活力地源泉。企业也是一样,缺乏竞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我们难以想象他们可以获得成功。建立企业文化,就应着重培育竞争文化,树立创新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啦啦操运动团体凝聚力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凝聚力理论为分析工具,对高校啦啦操运动队进行分析,从团队外部环境、队员个人、运动队、教练等方面,分析啦啦操运动中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并试图找出能够产生和提高啦啦队凝聚力的条件和方法,为提高啦啦操运动队团体凝聚力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运动队业余训练和竞赛中,如何坚持育人第一,是提高业余训练质量,以及在竞赛中能否获取好成绩的关键.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努力提高学校运动队技术水平的同时,十分注意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坚持训练育人,在提高业余训练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谈谈我们的认识和体会.一、业余训练必须坚持育人第一学校运动队在校内,是一个队集体单位,通过组织学校运动队的训练,能活跃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带动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因此,在校内既是体育代表队,同时也应该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典范,应最能体现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遵纪守法、遵守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方面,也应该成为学生榜样.在校外,校运动队参加各级比赛时,代表、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在比赛过程中,学生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受到缺乏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业务水平及专职化程度偏低、训练经费严重不足、参赛机会少、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制约。并从高水平运动队目标定位,运动训练管理制度,教练员选拔、培训,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训练经费要多元化、制度化等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望为今后内蒙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唐玉花 《家教世界》2013,(8):171-172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在抓好队员运动训练成绩的同时,有效的帮助运动队队员消除厌学心理,带着队员走出厌学困境,取得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双双满意的好成绩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部分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盲目以西方文化时髦为标准,疏远、无视甚至反对本国的价值观,这对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都将会造成极大的冲击。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因此研究美国文化输出和文化影响的方式,有助于发挥大学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运动队在不同的阶段工作的重点、针对性和要求不一样。运动队建设的形成期重点是搭建运动队、明确运动队目标、运动队成员相互熟悉、加强制度建设。运动队的磨合期重点是尊重每一个队员、严格纪律、正确看待队员成绩的反复、加强运动队建设、保持运动队的纯洁性。运动队的规范期重点是加强规范性建设、加强过程督察、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运动队出成绩期重点是突出特点、训练及管理创新,做好总结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10.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创办十年来运动成绩始终没有明显的提高,主要原因是运动员选材面狭窄、参赛机会少、基础设施差、教练负缺乏竞技训练指导经验,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方可改变此状况。  相似文献   

11.
凝聚力是运动群体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要素.通过对群体凝聚力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如何增强运动群体凝聚力的途径与方法,为进一步加强运动队的凝聚力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进程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也使得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了深入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课外运动、体育赛事以及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大部分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的培养与训练,为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素质、心理素质等都作了较大贡献。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学校并未将体育工作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来做,并未从高校体育文化的角度来对高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构思进行构建,尤其是并未将体育当作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广大高校学生,因此,本文将以体育文化为视角,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构建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大学生社团多是兴趣性团体,社团成员都是抱着相同或相近的爱好兴趣,自发地走到一起,形成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大部分社团都没有自己的社团精神、宗旨、刊物、网站、品牌、徽标、社训、口号以及社团资料档案等,更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很多社团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只注意了社团成员的兴趣性,缺乏对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建设,因而也就缺乏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社团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从制度入手,建立社徽、社训、刊物、网站等文化载体,加强文化建设,充实社团内涵,提高活动层次及质量,形成品牌。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方高校,"弱势"的关键问题是缺乏办大学的文化积累,缺乏文化凝聚力;由弱而强的路径主要是进行文化建构,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提升文化凝聚力。因而,强校的文化策略就是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主要措施有:物理校园人文化,管理制度人性化,文化活动社会化,传统文化现代化,顶层设计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戈俊  王莉莉 《考试周刊》2011,(73):141-142
本文通过对南京部分普通高校表演性运动队教练员及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运动队发展定位、后勤保障、运动,以及教练员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着手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训练目标定位不明确,实际操作缺乏针对性:后勤保障制度落后,给予队伍发展的扶持力度不足;训练对象基础差,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随队教练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工作、家庭、生活存在难以克服的“交集”现象.均导致训练工作无法正常有序地开展。建议加强运动队管理,提高训练时间.保证训练质量,提升训练场馆及设施的品质和档次.加大教练员在职培训力度;出台更加完善的奖惩机制,激发运动员的参与热情;积极与社会公益事业及企事业单位的商业性活动保持密切合作机制,扩大表演性运动队影响,向国外高校的表演性运动队发展模式学习。  相似文献   

16.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表现出和社会变革的极大不协调和不适应性。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儒家伦理文化既是我们的资源,也更是我们的负担。其负面价值主要表现为对国民性格及其心理的影响,即奴隶性,双重人格,缺乏个体自由和创造精神。注重家族利益,缺乏公德和凝聚力,注重人际关系而轻视科学探索,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重塑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由人的现代化入手,完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学运动队要想出好成绩、实现一定的训练目标,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从选队员到训练乃至比赛结束后的总结反思都要予以通盘考虑、细心研究。如何做好课余训练,促进学校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分析了高校运动队特定的环境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要以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处理好教练员与队员的人际关系,二是要引导运动员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三是要着重于强度训练,突出大刺激强度的训练并要精选训练手段。本对如何有效地进行高校运动队的训练进行了探讨。这为高校创办了高水平运动队积累经验以及作为探索有着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放松活动是运动队训练不可缺少的内容,是运动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继续训练的保证,根据高校运动队的训练忽视放松的现象,结合实际训练情况,总结分析放松对运动训练和运动成绩的影响,指出放松的作用并对实际训练中使用放松的手段和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中华文化因其先进性、民族性、稳定而有序的文化结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华文化的上述特征,削弱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