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第一虫""中国第一鸣虫""中国第一斗虫"……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听其鸣,观其斗,小小的蟋蟀让中国人喜爱了足有两三千年之久,而且这种喜爱还在继续着. 蟋蟀有很多俗名,北方人叫它"蛐蛐儿",南方人则称它为"赚织",另外还有"促织""趋织""趣织""络纬""促机""梭鸡""趋趋""纺绩""蛩""蛩虫""吟蛩""秋蛩""吟秋""秋虫""寒虫""暗虫""斗蟋""斗鸡""王孙""将军虫"等数不清的异名.从中可以看出,有些名字是根据蟋蟀的形态来起的,有些是根据它所代表的季节起的,有些则是根据它发声和打斗的特点起的.可见人们对蟋蟀熟悉和喜爱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马海涛 《百科知识》2004,(11):52-53
螽斯和蟋蟀是直翅目螽斯总科与蟋蟀总科昆虫的通称。属于直翅目的昆虫包括螽斯总科,蟋蟀总科和蝗总科,因此它们与蝗虫是近亲。我国已经发现300多种螽斯。螽斯和蝗虫最大的区别就是螽斯的触角又细又长,而蝗虫的触角很短。蟋蟀的触角虽然也很长,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因为螽斯和蟋蟀并非很像。螽斯脚爪的末端有四节,而蟋蟀只有三节;蟋蟀的尾须比较长,而螽斯的尾须是比较短的;而且螽斯的翅膀大多在背上形成一条明显的脊,蟋蟀背上却是平的。  相似文献   

3.
在小溪的石块下,常常可以找到一种体长1~1.5厘米的小虫。它身体柔软,背腹偏平,灰褐的体色同泥土一致,要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从生物课本知道,它叫涡虫,是偏形动物的代表。取一条涡虫在玻璃上展平,用解剖刀把它分割成许多小段,放进盛有清洁河水的烧杯中,在阴凉处放  相似文献   

4.
小青虫的梦     
正草丛里,美妙的音乐响起来,蟋蟀和蝴蝶的演奏会开始了。蟋蟀在舞台中央弹奏,蝴蝶在一旁翩翩起舞,其他的昆虫们专心地听着、看着,一副很享受的样子。一只小青虫常躲在黑暗的角落里静静地偷听。它十分喜欢音乐和舞蹈,但因为长得丑,其他昆虫都不待见它。蟋蟀也不喜欢它,只要它出现在演奏会上,就把它赶得远远的。  相似文献   

5.
正深秋时分,我们夜晚出门散步时,经常能听到从枯草中传出幽幽的虫鸣声,给本已经安静的秋夜增添了一份清冷。仿佛是一场已经落幕的演奏会,观众早已纷纷离去,但"演奏者"依然坚持在台上弹奏着夜曲。这位"演奏者"正是蟋蟀,它可能是陪伴我们度过秋天最久的昆虫伙伴了。从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初,我们都能听到它孤独的演奏。有时,伴着蟋蟀的幽幽鸣声入睡,也是秋天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来,昆虫逐渐成为宠物界的新宠。小时候我们就对昆虫情有独钟,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更是兴趣倍增。蟋蟀为鸣虫且善斗,在我国有悠久的养殖历史,甲虫之王独角仙更因其独特的外形、威武的体态成为昆虫爱好者的不二之选。能不能制作一种简便实用的饲养箱,让这些昆虫的养殖更容易?  相似文献   

7.
视线     
<正>让相机跟随着你的视线,记录下那些美丽动人的山川地貌、民情风俗,还有那些千姿百态的和人类一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命:请把作品寄给我们,只要生动、有趣、给人以感悟。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视线作品请发到:bkzs-sx@foxm ail.com枯叶螳螂因外形酷似祜叶而得名。它的头呈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棕色的体色看上去像一片完整的枯叶,连"叶脉"和"叶茎"都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8.
玉米,又称玉蜀黍,北方人称"棒子",南方人称"苞谷",因其颗粒如珠,色泽如玉而得名. 玉米的故乡在南美的墨西哥和秘鲁等地.据记载,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把玉米传到欧洲前3000年,中美洲人就已开始种植玉米了.哥伦布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很快就传到亚洲、非洲和阿拉伯各国.时至今日,玉米已成为世界性粮食作物,有67个国家精通种植玉米.在欧美许多国家,玉米还是一种热门的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9.
一、幼蛇饲养刚出壳的幼蛇体长在25~35厘米,个别在35~45厘米,体色较浅。一般来说,王锦蛇的幼蛇色斑与成体差别很大,幼蛇头部无“王”字形斑纹。幼蛇出壳后7~10天即开始第一次蜕皮。幼蛇可每隔5~7天灌喂1次鸡蛋液,以后在蛋液中酌加一些捣成肉泥状的小昆虫,如蟋蟀、蚂蚱、  相似文献   

10.
正许多人第一次看到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星空》时,都会对画面中那漩涡般的星系和迷人的线条留下深刻印象。在宝玉石家族中,就有这样一个独特的种类,它浑身上下呈现出迷人的紫色,内部还有一些白色的细长条带与紫色条带互相缠绕,紫白相间,纹理细腻,图案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恰似梵高笔下的杰作,被人赞誉为"上帝画给梵高的油画",又恰似云龙飞舞,故而得名"紫龙晶"。  相似文献   

11.
<正>在地球上的一些地方,出没着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喜马拉雅山的雪人、美国的大脚怪、神农架的野人、尼斯水怪、喀纳斯水怪……而在这些神秘生物的名单中有一种被称为"肯伟岛水怪",也被称为"肯伟岛鱼人",它因出现在英国肯伟岛的海滩上而得名。神秘怪物现身海滩1954年11月的一天,英国肯伟岛的几个居民在该岛的海滩上发现一具被海水冲到岸上的古怪生物尸体。根据当时的零散记录,这种动  相似文献   

12.
正特有的"S"型身材海马,别看它叫马,它其实是一种小型鱼类,身长有5-30厘米,只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如果你见到这种动物,肯定会觉得海马是最不像鱼的鱼类了。因为它集合了马、虾、象三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有马形的头,跟虾一样的身子,还有一个如象鼻一般的尾巴。  相似文献   

13.
徐传宏 《知识窗》2002,(5):48-48
释疑篇 问:能谈谈"海参"得名之缘由吗? 答:海参属于棘皮动物,呈圆柱状,口在前端,口周围有触手;肛门在后端;骨骼是各种微小的石灰质骨片.我国沿海有60多种,其中可供食用的有20多种.如胶东半岛沿海出产的刺参就十分著名,其体长20~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体色有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出产于我国西沙群岛的"梅花参"素有"海参之王"的美称,即使晒干之后,每条都仍重达250~500克左右.  相似文献   

14.
坏坏的牛鸟     
有一些鸟类是以其他动物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猫头鹰是因为它的头像猫而得名,蜂鸟是因为它的外形像蜜蜂而得名。那么,你知道牛鸟名称的来历吗?牛鸟的得名不是因为它长得像牛,它长得倒有点像麻雀;它也不是像牛蛙那样是因为体型庞大而得名,它是因为喜欢在有母牛生活的地方筑巢而得名。至于它为什么喜欢生活在母牛旁边,至今还是个谜。  相似文献   

15.
王欣欣 《百科知识》2012,(23):45-47
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蜀锦以年代最为久远、工艺最为独特而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是我国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蜀锦的历史传承四川古称"蜀",《释文》和《玉篇》里说"蜀"是"桑中虫",亦即蚕虫,因而古蜀国也有蚕丛国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  相似文献   

16.
祈祷杀手     
它们看上去非常美丽,它有着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它们立在太阳灼烧的青叶上,前腿如臂,伸向半空,仿佛在祈祷……然而,它却是凶残的屠杀者,甚至残杀自己的兄弟姐妹……优雅与凶猛古希腊时期,人们看见螳螂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所以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其实,螳螂貌似真诚的态度是骗人的,高举着的“祈祷”的手臂,其实是最可怕的利刃,无论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立刻原形毕露,用它的凶器加以捕杀。螳螂看上去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  相似文献   

17.
吴丽平 《百科知识》2007,(1S):57-58
小时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看见一群孩子围在草丛边,大声叫嚷着“大将军咬它……黑头元帅快上……进攻”,总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驻足观望,原来两只硕大的蟋蟀正在小瓦罐里厮杀,喊叫声也直到一只蟋蟀被咬断了腿开始逃跑才慢慢安静下来。在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里,这种简单的娱乐方式给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斗蟋蟀是斗赛游戏的一种。斗赛游戏,又称斗戏,通过驱使和逗引兽、禽、虫等动物相互争斗,以供人们观赏和玩乐,如钱钟书先生所解释的斗鸡,“鸡‘斗’焉而人以为‘戏’耳”。  相似文献   

18.
"凌霄花"在我们这儿叫做"铃铛花"。因为它的花像一串串橘红色的小铃铛而得名。我家的凌霄花刚移栽时,只有半米高,两枝细瘦的枝条软软的。妈妈用塑料绳给它搭了个支架,好让它顺着绳子向上长。可它却不"领情",而是紧紧地贴着院墙向上爬。看着它们并没有倒下的危险,我们也就放心地随它长去了。  相似文献   

19.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是《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中记载的故事,记叙的是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比目鱼,因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两只眼睛均位于头部的同一侧而得名。在中国文化中,比目鱼常常被视为爱情忠贞的象征。如以"鹣鲽情深",比喻人与人之间感情深厚,尤指夫妻之间无比恩爱。"比目"之谜比目鱼种类繁多,主要类别有鳒、鲆、鲽、鳎、舌鳎等。为便于记忆,在鱼类分类学中有"左鲆右鲽,左舌鳎右鳎"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