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柯罗1843至1857年间创作的作品中,我们时而会看到孩子的肖像画。这些画通常是小幅作品,为全身或半身肖像,画的都是他朋友的孩子。柯罗对孩子很有耐心,也很尊重他们,这一点在他那简洁而富有洞察力的作品中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2.
送行     
这里选译的两篇散文,第一篇《灯光》的作者弗·加·柯罗连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同时代人的故事》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文学巨著。柯罗连科批判黑暗的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憧憬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灯光》是很有代表性的。黑暗如磐,光明在前,这就是柯罗连科的世界观及其全部作品的基调。列宁在一九○七年曾说:"柯罗连科是进步作家。"第二篇《送行》的作者马克斯·比尔博姆为英国文艺评论家,讽刺作家,生于一八七二年,卒于一九五六年。从《送行》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笔调既幽默,又富于机智;通过这篇短文,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了极其辛辣的讽刺。 --编者  相似文献   

3.
灯光     
这里选译的两篇散文,第一篇《灯光》的作者弗·加·柯罗连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同时代人的故事》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文学巨著。柯罗连科批判黑暗的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憧憬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灯光》是很有代表性的。黑暗如磐,光明在前,这就是柯罗连科的世界观及其全部作品的基调。列宁在一九○七年曾说:“柯罗连科是进步作家。”第二篇《送行》的作者马克斯·比尔博姆为英国文艺评论家,讽刺作家,生于一八七二年,卒于一九五六年。从《送行》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笔调既幽默,又富于机智;通过这篇短文,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了极其辛辣的讽刺。——编者  相似文献   

4.
毕沙罗只绘有少量的肖像画作品,而肖像人物也仅局限于他的家人、朋友及其所熟悉的农夫,其中尤以他女儿让娜的肖像画最为突出,因为那是他第一幅近距离创作的作品。当时他的女儿只有7岁,柔和的色彩使人联想到早于他的绘画大师柯罗。淡淡的黄色,  相似文献   

5.
<正>孩子的肖像经常出现在博纳尔早期的作品中,博纳尔很喜欢看姐姐或朋友的孩子嬉戏玩耍。特瑞西的家庭生活,无论在巴黎还是在大朗普地区,都是他青年时期喜欢创作的主题。如果说博纳尔晚期作品中儿童的形象越来越少,这仅仅是因为他朋友的孩子都已长大,而博纳尔夫妇仍然膝下无子。  相似文献   

6.
著名肖像画《莱卡米埃夫人》的作者热拉尔(1770-1837)是法国画家,出生于罗马,擅长肖像画。他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大卫的弟子,大卫曾帮助他获得为维吉尔和拉辛的作品做插图的委托。1795年,热拉尔展出了当时盛行的、带有伤感情调的画作《贝利萨留背负被蛇咬伤的孩子》。贝利萨留是罗马晚期(拜占廷)查士丁尼在位时的名将,战功赫赫,晚年双目被查士丁尼弄瞎,被迫沿街行乞。这幅作品虽然画得很出色,但顾主寥寥,  相似文献   

7.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巴洛克时期的荷兰画家,1632年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小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作品多以描绘风俗市井生活为主,画中女性角色颇多。她们或神态端庄、或柔和、或清丽,关于这些模特儿的身份并无记载。维米尔遗留的作品不多,有关他的生平也很有限。  相似文献   

8.
这幅画是马格里特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作品,画中的人物是街上人群中的一员,但却有些与众不同。马格里特从不纯粹地画人物。他的作品中,人在逐渐消失,而这种消失的过程与抽象画中呈现的截然不同。在马格里特的作品中,人在玩捉迷藏,藏在那,而不在这。艺术家在找寻他,抓住他的外衣,却发现没有人。  相似文献   

9.
雷诺阿的魅力是与生俱来的,正是他对腐朽常规的惧怕才使他创作出了令人惊奇和心旷神怡的作品,作于1879年的《露台上》就是一个适例. 画面中,年轻妇女、孩子和针线篮一起组成一个锥形,这常被早期画家们用到.同样传统的还有栏杆,它从背景中衬托出人物并给原本复杂的不规则形状添加了一种建筑物的牢固感.这就是雷诺阿的天赋,既管他尊重确立已久的技法,但还是能突出自己的独创性.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和创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夏尔潘蒂埃夫人是一位优秀而且迷人的女人,在文学,艺术及政治领域都很有影响。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她开始对印象主义尤其是雷诺阿产生了兴趣。雷诺阿有幸为巴黎最有名的一位女人画一幅她同孩子的家居图,他抓住这个机会于1879年在沙龙将这幅画展出,并获得成功,从而也使他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说,画面中的盘子起到一种中和的作用,也体现了一种少有的混合形式,即:画面既要符合肖像画的特点,还要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力。作者要运用自己的创作理念将其所珍视的家庭生活完美地展现出来。当然,这幅画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沙龙也得到认可,因…  相似文献   

11.
每当我欣赏廖开明的画作,很容易被其中流露出的真情所打动。因为他的画浓缩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饱含着对生他养他的故土深深的热爱与眷恋。40年来,廖开明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却很高。他从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孕育创作,从立意构思,画出草图到创作完成都经过反复不断推敲  相似文献   

12.
小画室大世界张国强编译扬·弗美尔(JanVermeer)的画被世界称颂,然而保留至今的作品却只有30来幅。他在世的时候默默无闻,43岁英年早逝,故此人们对他知之甚少,直到19世纪后期才被重新发现。他一直居住在远离首都的代尔夫特市。他已婚,是15个孩子...  相似文献   

13.
《绿洲》     
这幅画创作于1927年或者更早至1925年.作品的内容和题目都很简单,很容易理解,不像画家的其他作品一样抽象难懂.白色的桌子和上面没有根的树构成了画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蓝衣少年     
托马斯,庚斯博罗的《蓝衣少年》是世界名画之一。关于这幅画,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当时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乔舒亚·雷诺兹很受官方的推崇,而他在肖像画方面最主要的对手就是庚斯博罗。皮斯博罗自学成才,他认为学画不一定要进美术学校。皇家美术学院就此展开了一场论战,庚斯博罗画了一幅画,以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反击,且看他是如何反击的吧! 在皇家美术学院,老师们在讲授技法时总是告诫学生:蓝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间温馨的老式书房,一个男孩身体前倾,后面是深色的背景,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男孩的脸和手用色大胆、明亮。马奈在后来创作的《吹短笛的男孩》中也采用了相同的技法。虽然作品很典雅,但是,真正构成马奈风格的却是他对肌肤的处理方法,马奈在其后的作品中都是将肌肤画成这种金黄色。  相似文献   

16.
胜利的爱神     
这幅作品是卡拉瓦乔受人委托,专门为朱斯蒂尼亚侯爵而画的。该作品据穆托拉抒情诗集前言中记载,大约完成于1601年——1602年之间。由于此画的缘故,卡拉瓦乔被罗马红衣主教开释,重新获得了自由。 画中的爱神既精明又傲慢,但并非英勇而完美。他的姿势看起来仿佛出自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胜利》,然而又不象《胜利》中那个不稳定的,坐在马鞍上的英雄。  相似文献   

17.
马格里特在自己的绘画生涯中一直对蓝色着迷.这种颜色自1926年后开始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一种特别的情感.大约在1936年左右,马格里特画中的淡蓝色开始在透明度和浓度上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8.
《绿洲》     
这幅画创作于1927年或者更早至1925年。作品的内容和题目都很简单,很容易理解,不像画家的其他作品一样抽象难懂。白色的桌子和上面没有根的树构成了画作的主体。云朵穿插于树冠之间,有些在前,有些在后。它们看似离地面如此之近,似乎不符合客观现实。然而,马格里特已改变了空间比例,使画中各部分的布局相对比较合理,看上去很协调。  相似文献   

19.
柯罗连科的小说《盲音乐家》讲述了一个先天性盲孩子成长为一个音乐家的过程。盲孩子天生的不幸以及从幼儿到童年生活的敏感、脆弱和逐渐萌发的顽强,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盲孩子的眼睛是美丽的,作不止一次地写到盲孩子英俊的小脸上有着一双清秀的眼睛,然而仔细看时却会发现这双眼睛是木然、呆滞不动的。美丽的东西,命运  相似文献   

20.
《穿皮衣的女人》(封面)这幅画的作者是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格列柯,画中的那位穿皮衣的女人名叫多纳·耶罗马尼·德·拉斯·奎瓦斯,是格列柯十分喜爱的女人。格列柯经常把她的形象画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画的圣母和女圣者们具有奎瓦斯的特征。这幅画作于1577年,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