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年前的名校长名教师论坛上,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孙双金校长为我们介绍了情智课堂的特征,其一就是“静中生智”。所谓“静中生智”就是在静中经历智慧的攀登,让新课程强调的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为现实。于是,我在思考:该怎样辩证地处理好这一静和一动之间关系呢?如果整堂课学生一味在动,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那就不能静静地倾听,仔细地思考,这样的学习虽然是热闹的,但是低效的。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既有凝神思索的宁静,又有疑窦顿开后的滔滔不绝。应该是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看看现在的一些课堂:一个问题提出后,学…  相似文献   

2.
武学上说以"静"制"动"是武林中的最高境界,可我想说对于一群活泼好动,天真可爱的孩子来说以"动"制"静"却恰恰能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课堂中的"动"确实要比"静"来得更精彩一些。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可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课堂教学常常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字宙的宝藏."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己探究,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参与课堂教学,那么,如何让学生由"静"变"动",使课堂由"僵"变"活"呢?  相似文献   

5.
董颖 《宁夏教育》2011,(4):48-48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应该赋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我发挥空间,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求得课堂实效。一、让学生"动"起来——允许学生说话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应该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动眼、动嘴、动脑、动手,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得课堂充满着生态生命活力.在教学中,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就要营造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中很多时候需要安静和倾听,但是在低年级很难做到。那就不妨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动起来。课堂上,细细观察,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他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语言。不妨让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走进课堂。低年级"动""静"要有机结合,"动"出些名堂",动"出些乐趣,打动孩子的童心。  相似文献   

8.
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上没有声音,没有活动,静悄悄的,尤其是公开课。要是课堂上一片安静,其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听课教师听得无聊,上课教师上得惶恐。所以,“静”也就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大忌,“动”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诚然,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是,“静”真的有那么可怕,“动”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这需要我们冷眼旁观。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动”,而绝不是那种貌似热闹活跃…  相似文献   

9.
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上没有声音,没有活动,静悄悄的,尤其是公开课。要是课堂上一片安静,其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听课教师听得无聊.上课教师上得惶恐。所以,“静”也就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大忌,“动”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教师共同的追求。诚然。语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活动增多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但是很多情况下,人们只把动手、动口等显性行为看作"动",好像只有让学生讨论、争论、表演、游戏,课堂上热热闹闹,才是学生动起来,而隐性的思维活动却往往被忽视了。事实上,驰骋的思维,放飞的想象,知识的感悟、体验、反思、回味,稍纵即逝的灵感,刹那间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才是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目的和精华所在。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在调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应当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和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相似文献   

11.
刘帮平 《湖南教育》2002,(14):26-26
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这已在广大教师心中形成了共识。广大教师把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操作、说理、评价等当做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笔者却发现: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与“动”,盲目地设计一些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活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让学生动的时候没让学生动,不该让学生动的时候又强迫学生去动,导致课堂高耗低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的活动一要有“机”,即把握好学生活动的有利时机,要在知识的疑难处、重点处、转折处、…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该"动"的时候"动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和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语文教师要协调好课堂的"动""静"关系,做到动静取舍有度,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热闹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数学活动,静静的数学思考也是数学活动.其实只有经过数学思考后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才会更加有效,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培养与发展.因此.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动起来,也需要学生静下来,作为教师因注意让学生动静结合.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当课堂教学中学生过度活跃.过度散乱时.  相似文献   

15.
覃荣杰 《中学文科》2009,(17):109-110
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享受化学课堂,是一种更能体现学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有了更多“动”的可能性和空间.因此研究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对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一、培养自主预习的能力1.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正  相似文献   

17.
姚平平 《成才之路》2010,(29):28-28
课堂高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速度快、质量好。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准则,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那么,什么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呢?假定课堂效益公式是:1×?=效益,那么。这里"1"即教师,并假定为"恒数",学生即为"?",学生投入多少状态的"?",即收获正或负的效益。因此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  相似文献   

18.
袁建国 《学子》2013,(11):22-22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学习杜郎口经验,实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高效课堂。但是,也有许多课堂“动而低效,活而不实”,把“高效课堂”上成了“搞笑课堂”。 一、内容上华而不实 高效课堂的“高效”,是指师生的一切活动都指向三维目标。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动得越多,课堂效率越高。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想着“让学生动起来”,忽视了目标的指向性,课堂乱而无序,内容华而不实。  相似文献   

19.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20.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