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方方的《中北路空无一人》和池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出发,具体分析了武汉生活哲学的三个表现层面:一,武汉人情意的特殊表达;二,武汉底层人民的幽默与智慧;三,武汉人"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
池莉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对小人物成功地进行了“原生态”的写实描写,但却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单纯化;作者从现实生活的物质层面出发,对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行颠覆消解,虽然获得了大多数读者的共鸣,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平庸,淡化了文学反抗平庸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生命高于一切”像一面不倒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当代名女作家池莉的小说创作中,她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命态度成为新时期坛一道亮丽的风景。池莉如此看重生命本体的原因是什么呢?本力图探本求源,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青史留名,是学多文人和官人极为看中的事情.那叫人生的价值目标.这没有什么不对,有追求总比没有追求好.纯粹不想青史留名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好.你就只像池莉的小说,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衣食住行,一日三餐,七情六欲,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然后小腿一蹬就玩儿完了.  相似文献   

5.
如果以新写实作家共同的审美追求——“毛茸茸”的“原生态”为标准,来衡量池莉的小说,池莉的小说可谓达到了对生活原型酷真的摹拟。她近期的作品,《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是一条河》等,其主人公都是当今中国中下层社会最普通平凡的人们:工人、店员、都市中的小市民、小镇上的孤儿寡女。作者无一例外地揭示这些“凡夫俗子”在“衣食住行性”等最起码的生存欲望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6.
伯牛 《涪陵师专学报》2011,(5):F0002-F0002
青史留名,是许多文人和官人极为看重的事情。那叫人生的价值目标。这没有什么不对,有追求总比没有追求好。纯粹不想青史留名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好。你就只像池莉的小说,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衣食住行,一日三餐,七情六欲,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然后小腿一蹬就玩儿完了。持这样的生活态度的人,可以无视历史的存在.不去思想敬畏与蔑视,历史于我何有哉,一如“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有自己的潇洒。  相似文献   

7.
李振声 《现代语文》2006,(3):103-103
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重复,早已被作家们广泛用于各种学体裁的创作中了。在鲁迅先生的杂和小说里,反复成了他手中犀利的手术刀,使丑恶、阴暗、麻木、虚伪、暴虐、凶残、苦难无所遁形。池莉的短篇小说《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里,“体温表爆炸事件”在本中被重复叙述了八次,显示了普通都市平民日常行为中的机械与单调,重复讲述支撑起以都市平民为主角的故事的总体结构。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重复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一生中十一次卖血经历,表现了普通小人物的爱与恨、善与恶、刚与柔等多种矛盾性格和生命的韧性,给读以深入的历史思考。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不少当代作家把重复艺术移植到了微型小说创作中。在微型小说本中,重复艺术有其诸多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8.
池莉的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以下简称<冷>)中,没有波澜壮阔、如火如荼的人生盛典,也没有叱咤风云、壮怀激烈的时代骄子,只有老牛拉车似的平庸生活和与之浑然一体的猫子、燕华等,情节模式没有戏剧化,取而代之的是以自然时间为顺序的纷繁的日常生活.然而,池莉在<冷>中却成功地找到了武汉小市民生存的原生状态,并择用了符合这个阶层的人物、话语、视角、主题、叙事方法,从而使她这篇小说在全面认同这种市民的本相中,既为作品找到了广泛的阅读对象,也为<冷>的创作找到了新契机,但同时,<冷>由于对个体生命、庸常人生的过分张扬,使其缺乏一种震撼人心东西甚至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王强  罗媛 《考试周刊》2011,(2):37-38
在《活着》中,余华极其冷峻、真实地写出了人在边缘状态“活着”的生存状况。他用冷静的、令人颤栗的叙述,用生动的故事形式将这一主题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活着》所要表达的生存状态,去探寻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在议论文中,确立论点也好,批驳论点也好,都离不开列举事实。事实确凿,以此证明论点,就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第二"又何妨》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议论文,文章肯定"第一"固然好,而对"第二"也应该有积极的理解,从超越的意义看,"第二"尤其值得鼓励。且看文章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武汉的夏天     
武汉夏天的热,好像尽人皆知。到底有多热?热到什么程度?热得有多么难受?武汉人倒没有外地人表达得传神。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问我:现在武汉的夏天热吧?我答:  相似文献   

12.
甘德炎,湖北武汉人;武汉一中特级教师,市管优秀专家,武汉市九届、十届政协委员,武汉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1981年以来,在《语文教学通讯》等专业刊物发表教学教研论文多篇,出版论著多部;先后被评为武汉市首届十大名师、湖北名师;曾被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宣传》等多家媒体报道。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对"奇"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文章学、流产时效等层面做了论述;他还借对"奇"的论述构建了自己关于"才子书"的评判标准,形成了一套关于小说创作与欣赏的"奇"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关于"奇"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关于二战时期,尤其是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小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社会派作家石川达三的《活着的士兵》是饱受争议的一部小说,在中国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本文将以石川达三在二战前后的言论为出发点,试图探讨他在《活着的士兵》和《武汉作战》两部小说之间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5.
余华小说《活着》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着》是余华将目光转向民间大众以及他们的生活,用平衡语调蕴着淡淡的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活着》要告诉我们的是“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他们依靠的是坚韧,忍耐,是自己卑微的“平常人”的哲学,虽不崇高但无限执着。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作品《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过苦难和死亡演绎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本文从生存哲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活着"的阐释——生命的苦难;活着的理由——忍耐与亲情;活着的态度——乐观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刻阐释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鲁迅《野草》的"哲学"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本文即着眼于近三十来对于《野草》的哲学研究,对其做系统的整理,着重从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中实现对于《野草》哲学主题的多层面把握,包括:"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怒其不争"的"立人"哲学,深藏不露的"爱"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墓碣文》是鲁迅生命哲学的诗性表达。活着的"我"面对一个坟墓中的"我",是自我心灵在两个世界中的对视与诘问。这种跨越生死的对话,构成了鲁迅对生存本质及其意义的考量,并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从虚无到实有。  相似文献   

19.
从《金大奶奶》到《闷雷》再到《玉卿嫂》,三篇小说一方面展示了以"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为主角的世情生活景观,展现了女性主体不断成长的过程,表现了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又以一种现代的叙述技巧与价值意念确立了自己的现代小说品质。  相似文献   

20.
现行课堂中普遍存在"三热与三冷"的问题,即教师热学生冷、前排热后排冷、女生热男生冷。这种状况不加改进会导致恶性循环。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从几个方面做改进: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目光要关注、尊重班级所有的学生;要量身定做一些问题;根据情况专门为男生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