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献红 《中学文科》2007,(10):66-6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搞好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无疑成功了一半。但综观现今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作文为应试而生;作文教学无计划性、无系统性;作文评改指导不得力。加上农村学生阅读面窄,知识积累少,作文水平普遍偏低等特点,使得农村初中生普遍对作文兴趣不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写作要求的提出,让我们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必要进行重新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罗耀晟 《陕西教育》2005,(11):41-41,25
学生自改作文习惯的培养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师讲评后,学生应继续朝前走,继续修改,而且是自己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只会写作,不会修改,作文能力结构是不完善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白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应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应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感觉到的事还是那个事,话还是那个话,自己找不到新意,这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4.
王静 《广西教育》2010,(20):39-40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如今很多中学生缺乏通过作文真实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意愿。那么如何解开这一症结,正确引导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思想感情的真实表达呢?笔者有如下浅见。  相似文献   

5.
程广平 《中学文科》2005,(10):35-3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写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这本不成问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作文上,导致学生的写作思维僵化,文章语言干瘪无味,虚伪造作,行文千篇一律,令人不忍卒读。本来充满灵性的个性化写作变成了现代化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作文成了“八股文”,这远远背离了作文教学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从教二十七年,作文评改一直困扰着我。《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让我找到了指路明灯。我对初中作文评改的目的、内容有了更明确和深刻的认识,在引导学生评改作文方面,大胆尝试并收到了一定成效。一、作文评改的目的作文评改的目的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  相似文献   

7.
徐蓉 《中学文科》2005,(11):47-47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论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黄海兰 《广西教育》2007,(11A):20-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很多。然而,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小孩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农村小学生怕作文的理由,教师应立足农村的实际,优化作文教学。让乡村小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万兴林 《现代语文》2007,(4):112-1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教师)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精神.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有一个常见的弊端.学生的作文结构篇章一个模式,语言表达是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所写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学生的作文中往往缺少一种灵性.学生的个性没有表现出来,更没有得到张扬。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释放生命活力。”在作文教学中.要把学生从传统的“程式”或“套路”中解放出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个性,写出能张扬学生个性的作文。  相似文献   

12.
绿色,乃生命本色。所谓“绿色作文”,是指学生不受世俗的影响和某种固定思维的束缚,根据自己观察世界、感悟生活的实际收获,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自主地写出体现自身个性特点的作文。提倡“绿色作文”,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指导思想。那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绿色作文”呢?我想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头疼,作文敷衍了事、东凑西拼。长此以往,作文水平往往得不到提高,教师批阅也觉素然无味。究其原因,这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很大关系。通过《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和自己多年的一些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4.
尚德芬 《现代语文》2007,(2):103-1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现在多数小学生害怕写作,每逢作文,不是七拼八凑、人云亦云,就是言之无物、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小学生缺乏必要的作文心理素质造成的。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诸灵康 《中文自修》2007,(10):45-46
今年作文试题"记住这一天"得到了专家、教研员和广大语文教师、学生的认可。大家认为,这一试题有四个优点:作文试题切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切合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和平时作文教学相吻合。试题要求表现学生的精神成长,对教学有导向作用。总的来说,"记住这一天"在发挥考生的写作潜能、评价学生的信度效度和对教学导向的指导意义上都不失为一道好题目。  相似文献   

16.
易晓阳 《现代语文》2006,(6):119-1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习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干”,指导好学生作文,尤为重要。而我们农村初中的学生的特点是阅读面窄,知识积累少,作文水平普遍偏低,每当作文时总表现出没有写作兴趣,提起笔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不知怎么去写,不求质量,为作文而作文。  相似文献   

17.
一、小学美术作文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改革作文教学势在必行,只有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近社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增长他们的见识,解放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把感受与体验描绘出来。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并明确中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要求我们“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建议“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想像作文的训练。想像作文更能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化表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屡读《语文课程标准》,作文部分的“自己”二字,一次次让人触目深思,它虽有老套、老土、老俗之嫌,虽不及“自我”、“自主”前卫时髦,但它恰恰是最本质、最人性的字眼。笔者认为,真正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还需先从学生“自己”着眼,而不知当否的“‘自己’作文”意念也随之萌发。  相似文献   

20.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给小学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