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人不仅是"铁杆钓迷",同时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吃鱼迷"。今已七十有三,自退休后反比上班族更加忙碌。一句话,上班族为"钱"忙,而我这个年已古稀的老头子每天扣除8小时睡眠外,剩余时间全都忙在可爱的"鱼"身上了。除了"钓",又增加了"吃",这一来真比上班族更忙。逢亲朋好友宴请,"品鱼"任务自然落在本人头上。  相似文献   

2.
"黄丫",即黄颡鱼、黄腊丁,广东五华地方叫"黄丫角"。小型鱼类,大的长18厘米左右,250克一条的常见,100克上下的多见,500克的就罕见了。黄颡色黄,大个的有深色斑点,口扁、宽,胡须绕嘴,钓上岸时常发出"嘎嘎"声,胸鳍及背鳍各有一条尖锐长"角"(名由此而得)向左右和上方凛然戟指,"威"不可犯。倘若人不注意触其锋,立即皮破血出,痛痒并作,十分难受。这种鱼在笔者家乡五华山溪、小河产量极丰,很易钓获。现在夏天来了,正是钓它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3.
江金宝 《钓鱼》2006,(5):45-45
风与垂钓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在我们钓鱼人中流传着的这方面的钓谚俯拾皆是,其中有一条钓谚云:“大风钓大鱼,小风钓小鱼,无风不钓鱼”。我这里想仅对“无风不钓鱼”说点心得。“无风不钓鱼”是说没有风的天气鱼难钓,钓获少;反之,在有风的天气,鱼易钓些,钓获会多些。原因何在呢?一、在风的作用下,水体中的溶解氧增加。风吹动水,掀起层层波澜,让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加大。有人实验分析,二级风力刮起的微波,水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静风时增加一倍,跟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溶解氧的浓度自然就增高;在风的作用下,处于氧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4.
5月5日,我和钓友老董顶着3-4级的东北风,前往距南阳约30公里的打磨石崖水库垂钓,当夜狂风大作,雷雨交加。我俩挤在一个帐篷里,被空中的炸雷震得晕头转向,情绪沮丧极了,心想这鱼可怎么钓,不如趁早回家吧。  相似文献   

5.
钓鱼者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到春末夏初时出钓,总是钓回不少排完卵急于求食的雌鱼,剖鱼时发现绝大多数鱼腹内残存一部分未排尽的卵块。能否将这一些留着无用,丢了可惜的鱼卵做成一道美味食品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调整配方,终于摸索出美味"鱼子酱"的制作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管察 《钓鱼》2010,(7):10-11
始于城市周边的池塘,继尔被竞技接受并上升为以钓对象鱼为主的“竞技钓法”,后又分解为钓快鱼和钓慢鱼,这是“台钓”在池塘中留下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时至冰雪消融的"谷雨",风既多且大。这种三天一场小风五天一场大风的多风天,一直要持续到"立夏鹅毛住"。每年的这个时期正是迎风钓大鲩的黄金时节。本人垂钓多年就有过不少这样的实践。1996年4月28日,我同三位钓友到大坡乡一个池塘垂钓。当时刚过"谷雨",冰排沉下去也只有五六天,这天又刮着六七级的西风。谁知,我们从上午9点下竿到下午3点收竿,每个人都钓七八千克的鱼。虽未用钓鲸专用饵,其中鲸还占1/3左右。1995年"谷雨"后,本人曾先后三次到玉皇庙水库垂钓,因气温适宜,每次都遇上了三四级的西南风和西风,因鱼大而断线跑掉的2条…  相似文献   

8.
老许钓趣     
艾奇 《中国钓鱼》2007,(7):75-76
我是一个垂钓爱好者,已有10年钓龄。虽说钓鱼的时间已不短,但技术水平却一直稳定地保持在"菜鸟"的级别上。甚感幸慰的是,在这长长的垂钓过程中结识了一群相同喜好的钓友,而老许就是我们这个团伙中最为中坚的一员。老许名许豪,是糖酒公司内退的职工,用我们这群伙中"鱼导"马龙的话说,"老许鱼获绝对不是我们中间最多的,但钓趣却一定是我们中间最丰富的"。在这里,就他垂钓中所发生的趣事为大家略提一二同乐。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三分钓技,七分钓位。”事实也是如此,再好的钓技,如果把钩抛到水缸里,那是钓不到鱼的;钓技再差,或者初次钓鱼的人,把钩抛到鱼窝里,也是可以钓得很好的。人类从钓鱼开始,就在琢磨着怎么选好钓位,而且积累了很多经验,流传着许多选钓位的钓谚。近些年,钓鱼媒体经常发表关于选择钓位的文章,这些钓谚和文章选择钓位的观点大体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晓红 《钓鱼》2007,(1S):25-25
无论是肉食性的鱼,还是喜吃素食的鱼,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爱吃活食。尤其是在天气湿闷、水中缺氧,或水温较低时鱼儿吃饱之后,对一般食物不感兴趣,但见到活食时,仍然会追着去咬。于是一些老钓手创造了一种新奇的钓法,叫“追钓”。追,当然是引逗之意,就是在鱼儿不愿进食的时候,用提动钓饵的办法,使钓饵“活”起来,用活物去引诱鱼儿上钩。  相似文献   

11.
管察 《钓鱼》2005,(12):22-22
鲫鱼是下层鱼,习惯底摄。在“台钓”出现之前,我们主要是底钓,坠钩平底,先撒窝,再根据底况和鱼的摄食偏向选择相应的钓饵。“台钓”不打窝,用诱钓合一的钓饵边诱边钓,但钓着钓着鱼上浮了,于是有钓离底、钓半水和钓一标深等钓术变化,但这是针对池塘而言。野钓或粗放型养殖水域鱼的密度低,诱鱼就不能省略了。  相似文献   

12.
在大水面水广鱼稀的水库里垂钓,所有钓鱼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期盼快上鱼,多钓鱼,钓大鱼。那么怎样能实现这一愿望呢?笔者的招法是,使用海竿诱钓法。何谓海竿诱钓法?即打好"大窝",用好"小窝"(在海竿串钩坠下挂上豆饼块诱饵,简称"小  相似文献   

13.
晨钓     
王思 《中国钓鱼》2007,(6):10-10
钓鱼人都知道春天是钓鱼的黄金季节,到了夏天,由于气温高水温也高,鱼不愿开口,于是人们便说:“夏天到,鱼难钓”。可见春钓和夏钓大不相同。本文主要是谈夏钓,在这里有必要谈谈什么是夏钓。什么是夏钓?这很简单,顾名思义,夏钓就是夏天钓鱼,这么说似乎没什么不妥,可又不那么简单。以2006年为例,5月6日立夏,8月7日立秋,那么夏钓就是5月6日到8月7日这三个月钓鱼吗?  相似文献   

14.
广大钓友都知道,对于某些钓位,如果非得钓你想要钓的某种对象鱼,往往是钓不到的,我们可以把不能钓到某种对象鱼的钓位,称之为“死”钓位。这种“死”钓位至少具备以下两点:一是你想要钓的对象鱼根本就没有;二是即便通过人为诱鱼,也很难将对象鱼引诱过来。这种钓位太多了,以冬季出现的区域最广,范围也更大。这种钓位不但冬春夏秋都会出现...  相似文献   

15.
杨美健 《钓鱼》2007,(6S):44-44
海钓,大都采用底钓法。底钓,只能钓取底层鱼(如鲽、鲆、鲬等鱼)和低层鱼(如鲷、黄、黑等鱼)。海边这部分鱼一般个体较小(一般重一二百克)而密度较大。对于时而光顾近海觅食,且个体较大(一般重一二千克)的上层鱼,如鲻、梭、鲅等鱼,则很少钓获。  相似文献   

16.
“回锅鱼”是指职业钓池中屡被钓了放,放了再钓,已对钩和饵产生高度警惕的鱼。“回锅鱼”食饵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对竞技钓鱼人来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梁富容 《钓鱼》2011,(21):28-29
这里讲的“死”与“活”,除了指用动物性饵料生命的死与活外,主要是指对钓位、钓点、钓法等的死板固定不变与灵活应变。  相似文献   

18.
郅辽 《钓鱼》2012,(17):18-20
钓快鱼四种钓法——钓底、钓离底、钓行程、打浮,而且很多情况下都是交叉运用,谁也不会一种钓法钓到底,之所以如此与诱鱼有关。“台钓”前坠钩沉底钓底层鱼,与此配合诱鱼都是底诱。  相似文献   

19.
刘定龙 《钓鱼》2013,(8):18
"细鱼"一词是笔者的杜撰。2003年,我在《钓鱼》发表过一篇名为《钓细鱼》的文章,专门介绍了手竿野钓中比较精细的钓法。10年后的今天再看这篇文章,感觉当时讲的内容,很多是可圈可点的。当时用着简陋的装备,能用小钩细线把摄食轻微的猾鱼钓好,这对今天广大的普通钓友来说,仍具有参考性。用简单的装备"钓细鱼",小钩细线调低目钓低  相似文献   

20.
"识漂相",许多人认为是只有钓得多了才能熟悉的——很玄的东西——即使老师傅也无法一一向您道明。其实只要掌握影响漂相的主要因素就很容易做到"识漂相"。影响漂相的主要因素为钓组调校,鱼的种类,饵的状态;次要因素为季节,鱼的活动量,鱼的大小,鱼的生存环境食物丰富与否,水温高低,水的溶氧量,风向风力,水质量、密度等。下面就钓组为调钓2目,1钓饵触底,1钓饵悬浮的状态下不同饵的状态相对应的漂相,给予一些理性的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