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批判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品而赢得中国读者喜爱的杰克·伦敦,也发表过不少描写中国和华人的作品,丑化华人形象,宣扬“白人至上”论和“黄祸”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揭示杰克·伦敦笔下的中国形象所透露的种族主义思想,进而探索他这类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及其恶劣影响,以期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了解以及对作家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
布勒特·哈特的华人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勒特.哈特的作品再现了十九世纪美国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使他成了“地方色彩”(Local Color)文学的代表人物。哈特的两篇作品《异教徒中国佬》和《异教徒李顽》都以中国移民为主人公,但在对待华人的态度上,哈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谴责针对华人的暴行,同情华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另一方面,他所塑造的华人形象是歪曲、片面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反映了作者和美国大众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运用主题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研究了汤婷婷《中国佬》中对恢复被扭曲的华裔刻板形象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种族和性别界限的质疑.小说《中国佬》通过改写历史神话传说的叙事方式,颠覆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重塑了中国人在东方主义话语中的形象,旨在寻求美国华裔身份中的美国属性及族裔属性和谐共生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4.
由于种族歧视与偏见极其浓烈,以至于西方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尤其是华人男性形象一直被丑化、扭曲化、极端化。严歌苓写于20世纪90年代末重要的长篇小说《扶桑》中大勇的形象则颠覆了众多文学作品中华人男性弱小、苍白、猥琐的程式化形象,其最具颠覆性的是对扶桑与克里斯东西方爱情的救赎。严歌苓在作品中通过想象还历史以客观,还人物以真实。而华人男性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的民族血性展示了东方古老民族的力量,从而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5.
正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批华裔美国作家诞生。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第二代或第三代华人移民,同时受到了中美文化的影响。他们努力在美国社会中提升自己地位,试图借助文学作品创作来表达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构建美籍华裔独特的文化身份,其中包括汤婷婷。她的代表作为《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等。这些作品对于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早期华工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天堂树》《中国佬》和《唐老亚》是三位美国华裔作家关于早期华工的代表作。三部小说在对早期华工的叙事上显示出逐渐加强的倾向。作家们用回忆、幻想、联想、文化冲突和梦境等叙事策略追寻历史传统,让美国主流文化正视华裔曾遭受的苦难,塑造全新的华裔英雄形象,呈现出从"发掘"到"修补"再到"重建"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从后殖民的视角梳理了美国主流话语中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分析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中的母亲形象,指出其塑造的新型中国女性形象颠覆了华裔女性沉默、柔弱可怜的刻板印象,对华裔自身在西方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的排华浪潮愈演愈烈的形势下,马克·吐温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来接触到中国及移民华工的。和他之前或者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的作家,吐温先生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塑造有了较大的进步,对华工表现出同情和关注。但是受历史条件和主流文化的影响,在作品中还是一定程度上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及中国人。本文结合他的作品中的文本进行分析,探究作者对中国及移民华工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汤亭亭在其早期作品《女勇士》和《中国佬》中呈现了多种多样的中国女性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女性知识分子以及普通女性形象。汤亭亭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立场和态度上是复杂的:既有迷恋、怀念,也有否定、批判等爱憎意义。总体而言,她对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的否定态度较为突出,但也肯定其积极部分。所以汤亭亭虽是美国国籍但倾向性认同了华裔杂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作品以美国十九世纪淘金热为背景,以一只生活在南方并且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狗布克为主人公,讲述了布克被狗贩子贩卖到北方拉雪橇,最终在荒原之上野性复苏,回归狼群的故事。不同于以往研究者从生态学和形象学来分析作品,本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并探讨它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杰克·伦敦的作品具有浓烈的自然主义色彩,本文以《野性的呼唤》和《白牙》这两部小说为例,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解析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写作风格,并提及杰克·伦敦对人类社会生存现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作为华裔文学的畅销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等作品都围绕着女性的故事展开,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男性和美国男性的刻画。但总体而言,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总是以负面的、"恶棍"式的形象展示于读者眼前,而美国男性则多以正面的、"英雄"般的形象出现。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出发,对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从"他者"中反观到作者自身。  相似文献   

14.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自从他的代表作《马丁·伊登》发表以来,许多批评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中著名的颠覆与遏制对立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旨在说明尽管《马丁·伊登》中有着明显的颠覆性作用,但是杰克·伦敦作为一个无法脱离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家,还是无形之中对自己所抨击的事物起到了维护和宣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杰克·伦敦一生共创作了六部有关中国和中国移民形象的作品,既有对中国丑化的一面,也有对中国理解、同情的一面。虽然摆脱不了种族主义的阴影,但其更为理性的思考与更为客观的描述使得他对中国、对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从杰克·伦敦自身的心理因素和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来探讨他对中国移民形象正反想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中的《中国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著名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描写了四代华人移居美国的经历。小说中的中国神话和传说对于揭示华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反思华裔美国人的群体意识和文化处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应用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鬼伴”和“论死亡”两个中国神话传说所包含的仙女/鬼女和牺牲两种原型意象能够揭示《中国佬》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武霞 《文教资料》2008,(15):27-28
本文通过剖析使杰克·伦敦蜚声文坛的<荒野的呼唤>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及主人公雪橇狗巴克的复杂而又多重的形象来分析杰克·伦敦不可能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会成为一个完全的尼采主义者的原因和他矛盾的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中国佬》对"镜花缘""鬼伴""关公情节"三个故事的改写,阐释《中国佬》与历史和文化的互文关系,指出"镜花缘"是华裔牺牲的预示,"鬼伴"是美国梦的破灭,"关公情节"则是华人的精神支柱。小说作者汤亭亭用文字使那些被历史压抑和淹没的华裔族集体得以重现,并用自己的手法质疑历史和主流记载的真相,借历史和神话故事构揭露历史之外的事实,为华人先辈们悲壮的英雄事迹和贡献做出证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杰克·伦敦的《海狼》及其有关作品的分析,文章揭示了杰克·伦敦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兽性意识,并分析了兽性意识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基础,挖掘了在兽性意识里面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弃妇的作品,它们确立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始乱终弃”式的文学主题。历来这些弃妇作品中的弃妇形象成为人们研讨的主体,而对其中的负心汉形象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一些。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氓》和《美狄亚》两部弃妇作品中的负心汉形象,在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探讨的同时,揭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对负心汉形象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