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璐 《文教资料》2010,(7):88-89
葛兆光先生所著的《思想史的写法》作为其著作《中国思想史》的导论,从与传统主流的思想史及哲学史写作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对中国思想史写作的若干关键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讨论。本文对葛兆光所述思想史的写法与传统写法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性阐释.并论述了与思想史的写作和研究相关的思想史命名和思想史文本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界目前对思想史的学科定位比较紊乱,思想史与哲学史、学术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化,思想史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科边界等根本性问题正处在探索之中。学界对于思想史学科定位的诸多不确定性,对高校的《中国思想史》课程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涉及《中国思想史》课程性质的界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材的编写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将直接关系到《中国思想史》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及教学的效果等。  相似文献   

3.
《阿诗玛》的民间文学文本,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异文。目前对《阿诗玛》异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研究文学与民族文化、文学与民俗、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上,对其文本形式研究则较少。通过对《阿诗玛》异文的叙事学研究,分析出这些文本之间有哪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说”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言说行为,这种言说行为由于言说者的身份以及言说对象的差异而引起“说”本身内涵的重大区别.整体而言,祝官之“说”是一种仪式行为,它所指向的对象是神灵世界,而“解释”之“说”是以某种具体文本为前提的,“规谏”意义上的“说”所指向的对象是世俗的权力阶层.这些“说”的各种具体言说行为形成不同的文本,即仪式文本、解经文本及语类文本.《汉志》所录先秦小说在性质上可分为四类:一是《伊尹说》、《(鬻)子说》、《黄帝说》三种属于先秦的解经“说”体;二是《青史子》、《师旷》、《天乙》近于先秦祝官之“说”体;三是《周考》、《百家》近于先秦规谏意义上的“说”体;四是《务成子》、《宋子》属于先秦子书.《汉志》的这种分类其实是将“小说家”的学派观念与“说体”的文体观念杂糅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影像文本《盗梦空间》与小说文本《交叉小径的花园》之间存在着叙事学关联。通过对它们叙事异同点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大众传媒语境下文学艺术所承担的理论创新:关于文本的迷宫、时间与空间的不可知论和对元叙事理论的诗意言说。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王达敏先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哲学研究已有三十余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别具一格的学术思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使王达敏先生的学术成果内涵丰厚且独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王达敏先生习惯于从哲学、文化和思想史的视角思考文学,同时坚持“文学是文学”的审美立场。《第三价值》、《稳态学》、《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和《论文学是文学》这一系列论著是王达敏先生学术视角和学术立场的最好体现。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以下简称《思潮史》)是王达敏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新探索和新收获,这是一部修史者在场的有温度的开创性著作,从思想史进入文学史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这部著作深度和厚度,而严谨细致的理论辨析和灵动飞扬的文本批评更使其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所撰的《人间词话》有三种文本,即125则的手稿本、64则的《国粹学报》本和31则的《盛京时报》本。手稿本中保留了大量不同的表述文本,目前尚未得到人们的彻底整理,笔者全面比勘了这些不同的文本,对手稿本的价值作出了更细致的表述。《盛京时报》本为1915年发表,笔者从文字对勘角度发现此时的王国维在坚持境界说理论的同时,似有向传统词学回归的痕迹,并呈现出由注重理论阐发到逐渐感兴趣于学术考辨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人学理论与历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中的重要项目,是人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工程。它的最终成果是三本书:《人学原理》、《西方人学观念史》和《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过去是没有的,它的出现缘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里,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学学科建设的必要。从那以后,出版了多种专著,如《人学原理》、《西方人学思想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世界人学思想史》等,论文就更多了,但是把人学原理和人学思想史结合起来作整体研究,上述著作则是人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10.
将文学经典置于思想史的场域中考察,或利用思想史的角度理解文学经典,不同于运用单一理论方法讨论文学文本的阐释策略。思想史语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1)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如何凸显在我们现在的精神生活中;2)我们思考这些价值观念的基本方式;3)反思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文学经典所作出的一系列选择。从思想史视野切入文学经典阐释,便于:1)揭示经典产生及传播过程中的精神价值,2)反思文学史上某些作品的"被经典化"问题及其意识形态功能,3)对照现有文学经典史,找寻文学思想史上的失踪者,4)感知文学交流进程中那些思想史文本的独到价值。一句话,文学文本只有在思想史语境中才能更好地确认其价值与意义。拓展经典阐释的学术思想空间,以思想史语境式的解读与分析,得出有益于当下社会及人生的启示价值,才能称得上是有生命力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传入对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国内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后现代理论、后现代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后现代与史学的关系、后现代史学批评、后现代史学实践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工作使学界对后现代史学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并为付诸实践奠定了基础。目前,思想史、区域史、口述史领域都零星出现了一些具有后现代意味的作品。后现代史学的批判能量及在拓展史料范围、拓宽研究视野等方面的有益启示都已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12.
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倡导与运用,是嵇文甫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理论与方法论的倡导与运用,嵇文甫在思想史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就,而这一重要成就的取得则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14.
实验史学:后现代主义在史学领域的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效用、真实和时间构成了历史认识结构的基本要素 ,而历史认识史中的结构变迁经历了前现代 (从古代到 1 8世纪末职业化历史学产生之前 )、现代 (职业化历史学时期 ,即 1 8世纪末到 2 0世纪 70年代初 )和后现代 ( 2 0世纪 70年代后 )三个阶段 ,效用、真实、时间依次成为这三个阶段历史认识结构的中心。以时间为结构中心的后现代主义史学表现出历史主义的极端化 ,并进一步强调了时间、变化对于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决定性作用 ,有鉴于此 ,历史叙述和阅读的私人化将促使历史学成为一种实验史学 ,即它不再是那种宣告历史真实的史学 ,而致力于在历史性情境下提供个体史学家认可的文本 ,并交由读者阅读、判断 ,随后通过该文本产生的效用来确认其是否真实。这样 ,任何一种史学实践都将是历史学家当下进行的一项追求历史真实的实验 ,而实验成功与否 ,完全取决于实验环境即阅读环境所提供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对此后国内西方美学史教材的编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国内编著的西方美学史教材一直沿用叙述史的历史书写范式。这种历史书写范式在貌似客观公正的历史叙述背后隐藏着悖论,对美学教学和研究具有明显的桎梏性作用。西方美学史教材编著者应该根据史学理论的发展,从叙述史转向问题史,编写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理论反思品格的教材。  相似文献   

16.
齐思和是20世纪中国史坛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理论造诣颇深,主要表现在史学的性质、史料观、通史编纂思想三个方面.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在历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经济史和科学史;在史学史领域,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划分中国史学史为三个阶段,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危难时局与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浇灭昆明史家的科研热情,他们以昆明报刊为平台,纷纷撰文对历史、历史学、史学的本质与功能、历史发展动力及历史研究法等重要的理论问题予以探讨与争鸣。这种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同时,致用风气的兴起亦开辟了中国史学的新篇章。更为重要的是,以服务抗战时局为宗旨的治学范式,一定程度上为抗战事业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