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使用文献资料法对八段锦与道教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解读,发现八段锦深受道教文化的滋养与影响:八段锦的最早描述全部见载于道教典籍,八段锦的功法特点和习练要领深受道教"虚""静"思想"、自然"观念"、贵人重生"思想、重视"气"等思想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梁保建 《兰台世界》2016,(9):153-155
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品性、处世风格与诗文创作等方面与其他六贤有很大不同,道教观念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身为魏室宗亲的嵇康,受到了魏室道教观念与氛围的影响。在嵇康的游仙诗中,表现出了对神仙世界的追求,并刻画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在后人心中他已得道成仙,他的道教观念已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健 《兰台世界》2015,(3):132-133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王朝颁布的法典内容均具有伦理入法、以法息讼、禁止越讼和双重诉讼成本的规定性,其内在特质使普通百姓产生了厌讼、贱讼和畏讼心理,建构了古代的"无讼"社会。  相似文献   

4.
讼师是中国古代的"律师",讼师在宋代时期出现了一个增长潮,其数量和活动内容都得到发展,在无讼观念影响颇深的封建制度下,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讼师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忠春 《兰台世界》2006,(14):57-58
明清时期,不论是商品经济的发达抑或是贫困,都造成了民间健讼之风的滋生,并成为扰乱伦理社会秩序的直接原因。而健讼又反过来促成官方无讼理念的滋生,并在无讼的视野下陷自己于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又是"无讼"理论的奠基人和鼓吹者。儒家"无讼"法律思想在解决纠纷,在调解制度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岩 《兰台世界》2016,(7):87-89
宋代诗人陆游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接受了道教思想并产生了道教信仰。这种道教思想对其仙道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展现出了一个有别于人们通常观念的更加鲜活的陆游形象。  相似文献   

8.
陆修静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道士,他一生潜心修道,在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中,对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以及传教等方面,为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针对当时卷帙浩繁的道教经籍书文,编纂了我国第一部道教目录著作《三洞经书目录》,以其"三洞"分类法为基本原则,对后世道教目录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为我国的道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艳丽 《新闻世界》2011,(6):279-280
“无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也左右着中国民众的诉讼观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无讼”思想的形成,剖析“无讼”法律思想蕴含的独特价值,将其中契合当代社会的合理因素进行归纳与诠释,使之转化并溶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当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明初,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张三丰的"神仙"形象被皇家建构起来。明代中期的嘉靖初年,伪托"冷谦"画、"张三丰"跋的《蓬莱仙奕图》在江南横空出世,该画表现的是"蓬莱"与"仙奕"等道教意象明显的神仙题材,且冷、张二人均被附着了新的"仙化"传说。此伪本图、跋在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的流传过程中,更进一步强化了张三丰的形象建构和"仙化"观念的传播,并催生了多个"仇英"的摹本。《蓬莱仙奕图》与多个摹本的存在又进一步影响了世间凡人可成仙的观念,最终在万历八年发生的由诸多著名文人(以王世贞、王锡爵为代表)参与的昙阳子"仙化"事件中达到高潮,并直接影响明代末年多部画史乃至《明史》的修撰。本文意在通过对一件作伪的画跋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流传过程的考察,揭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道教史、观念史和文化史,最终探讨艺术史的价值,即图像作为非文献的证据,具备呈现文献所不能呈现之历史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曶壶》记载"冢司徒"掌管"成周八师",对于研究周代司徒的军事职掌具有重要价值。从周王朝将殷遗民迁居成周加强管理的角度看,冢司徒掌管由殷遗民组成的军队成周八师应该是源于其管理迁居成周的殷遗民,由此亦可理解周代司徒对由周人组成的军队"西六师"的掌管。这为研究周代司徒的军事职掌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底,"无讼"有声大会在北京798召开,这个由业界商事诉讼领域大咖级律所天同打造的法律服务平台,在国家宪法日召集法律、技术、资本跨界盛会意义非凡,当天"无讼"宣布完成1.2亿人民币B轮融资,此前"无讼"已于2015年4月获得2700万元A轮融资,法律服务行业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在当今还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出席盛会的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说"以  相似文献   

13.
李雪菁 《兰台世界》2014,(10):25-26
讼师是中国古代的“律师”,讼师在宋代时期出现了一个增长潮,其数量和活动内容都得到发展,在无讼观念影响颇深的封建制度下,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讼师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道教器物属于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它们的创制经历了对前道教时期世俗性器物的继承与改造,并融注道教神学思想的过程。虽然道教器物渊源有自,但是道门喜好神化道教器物的来源,常常称它们源自于天地之初,宇宙未开之时。我们看到,道教器物中凝结着传奇性事迹与史迹,收纳有丰富的道教神话内容。同时,它们熔铸有厚重深沉的道教哲学理念,因此,道教器物又是道教思想理念的物化书写。其次,道教器物也是高道之崇高神权的象征,它标识出道门人士在天地人神之间的独特地位。道教器物含摄着道门人士虔诚的信仰精神和艰辛的修道历程,向整个社会传递出道人修道生活的丰富讯息。最后需要提及的是,道教器物一直以鲜明感性的形象引导着广大民众走近道教、亲近道教,因而道教器物是最直观通俗的道教宣传文本,其中蕴涵的宗教文化精神丰富而繁复。  相似文献   

15.
在宋代民事诉讼中,名公们将息讼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基本价值取向,这集中表现在调判手段中"情、理、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司法目标上对"终绝讼争"的期盼。  相似文献   

16.
吴冬 《历史档案》2020,(1):86-96
清代地方司法中的保释是指案件在审理结束后,部分诉讼参与者被官府管禁,由保人向官府提交保释请求,待承审官批准后解除其管禁状态的司法活动。它是清代一项基本的司法程序,也是官府为了震慑、管理讼民,维持基层司法稳定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司法实践之一。保释程序的相关环节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清代法规对保释有诸多制度性规定;一方面承审官对保释的审批有时并不以也难以将"法律"作为唯一依据。保人利用保释策略企图达到保释目的,而承审官个人的治讼理念与怜悯之心等因素同样会影响到其审判结果,反映出官民在司法领域但又基于法律之外的一种博弈互动。本文以南部档案中从道光七年(1827)至宣统三年(1911)的193件保状档案为主要资料,结合清代律例、官书,拟对清代司法中的保释及其程序运作中的官民互动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具有现场声、画面、解说词及人物同期声采访等特点,对比只能用文字叙述的平面媒体,电视人物报道更加立体。但是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如果倾向于"列举成绩、歌功讼德",容易沦为"人物传记"而去其"新闻性"。因此电视新闻人物报道采编要注意技巧,用典型场景、典型话语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基于此,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人物报道采编的特点,并总结几点小技巧。  相似文献   

18.
养好精气神     
传统哲学的"精神"与医学的"精气"概念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故而日: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什么是精气神,各家说法不同,但共同之处都是在强调精气神的重要性及和谐统一的关系。近年来,传统中医复兴,养生学日盛,人们认为中医养生的最好境界就是养好精气神——精,物之精华。左边是"米"字,右边上面是"生"字  相似文献   

19.
程群 《文化遗产》2014,(1):119-128
道教器物属于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它们的创制经历了对前道教时期世俗性器物的继承与改造,并融注道教神学思想的过程.虽然道教器物渊源有自,但是道门喜好神化道教器物的来源,常常称它们源自于天地之初,宇宙未开之时.我们看到,道教器物中凝结着传奇性事迹与史迹,收纳有丰富的道教神话内容.同时,它们熔铸有厚重深沉的道教哲学理念,因此,道教器物又是道教思想理念的物化书写.其次,道教器物也是高道之崇高神权的象征,它标识出道门人士在天地人神之间的独特地位.道教器物含摄着道门人士虔诚的信仰精神和艰辛的修道历程,向整个社会传递出道人修道生活的丰富讯息.最后需要提及的是,道教器物一直以鲜明感性的形象引导着广大民众走近道教、亲近道教,因而道教器物是最直观通俗的道教宣传文本,其中蕴涵的宗教文化精神丰富而繁复.  相似文献   

20.
<正>"太极"之义最早源自《周易》。"太极"强调宇宙生成论的基本概念,"太极"派生演变出了世界万物。古老的"太极"思想被道教所吸纳,成为道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于道教养生功与后世的张三丰的太极拳之中。战国时,道教的思想理念已被纳入太极拳之中,彰显出了无穷的威力,其内实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