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关于外来词"Folklore"核心理念的理解与论争中确立起"民"与"俗"的学科研究宗旨,奠定了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宝山歌会的田野调查中,歌会滥觞的差异表述提示了民俗主体与遗产主体并非简单对等;差异实践的朝山节俗更是表明:民俗民间节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民俗学的细致田野,是确定遗产主体、遗产内容及遗产活态传承等的关键。基于石宝山歌会的个案田野,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民俗学学科作为。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西南各民族的文献只能在民间传播,官方没有做过系统的调查和整理,许多文献也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人们并不太了解西南各族中有多少种文献。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20世纪初民族学传入中国后,中国民族学家开始深入边疆进行田野调查,调查中常常意外地发现一些文献,使许多民族和他们的文化逐渐为海内  相似文献   

3.
张慧 《湖北档案》2010,(4):14-15
顾颉刚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他大胆质疑古代史料,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即用历史的演进的方法去辨伪、考证古代史料。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之民俗学会致力于民俗学著作及译述和材料的出版,在已出版有三十余种民俗丛书后,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推动民俗学的研究,促进民俗学的建设和发展,民俗学会曾在《民俗》周刊上多次发布《民俗学会征求丛书稿件启事》,启事言:  相似文献   

5.
张慧 《云南档案》2010,(5):32-33
顾颉刚先生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他不仅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他开创了"古史辨"派,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在对档案史料的搜集、考证、辨伪及应用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独到和宝贵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自柳田国男在《民间传承论》中界定其研究对象为"民间传承"以来,日本民俗学围绕"传承"概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立场:一是"从田野看传承"或"由传承思考田野",认为应努力把握田野里传承的实际面貌,借此显示出一种民俗学能够进行独到的调查研究之可能性;二是对传承概念的批判,主张不可以继续拘泥于其所蕴含"同一性/连续性"规范,仅仅探究具有"传承"性质的事象,否则今后的民俗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传承"概念被"冻结",背后存在着基层文化论和民族性理论的影响,这种传承观将有可能由行为论之传承理论逐渐得以"解冻"。民俗学有必要把握"生活世界中的传承"的实际情况,重新返回到田野,返回到生活世界,重构传承概念。  相似文献   

7.
发刊词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文化遗产》季刊正式与读者见面了,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中山大学历来有古代戏曲和民俗学的研究传统,并且早就编辑出版过各种形式的学术杂志。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著名戏剧史家王季思教授亲自主持编辑的《古代戏曲论丛》、《剧论》接连问世,曾在同行中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而在更早的1927年,  相似文献   

8.
来自田野的报告——民族田野调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民族田野调查为基础,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方兴来艾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也需要进行民族田野调查.以利于规划和论证。笔者结合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从民族田野调查的选题确立、计划制定、资料分析、文物征集等方面探讨了民族田野调查方法在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凯瑟琳·扬虽然提出了"身体民俗"的概念,但并未对身体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建构。中国古代典籍中富含身体民俗的记录与书写资料,早期的中国民俗学者江绍原、黄石等曾利用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身体民俗的研究,当代民俗学者刘铁梁、彭牧等又结合中国的学术传统,从对民俗主体的关注出发,提出了民俗学乃身体感受之学等理论观点,为身体民俗学这一学科分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作为研究与身体相关的民俗事象并关注身体参与民俗文化建构过程的学科领域,身体民俗学特别注重田野调查过程中主客体双方的身体参与、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除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常用方法之外,个人叙事和虚拟民族志对于身体民俗研究而言也是极为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物征集抢救工作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世纪的中国民族学向何处去?不少民族学家们正苦苦思索这一课题。几乎没有人对田野调查应作为民族学的重要基础这一命提出异议,却对作为田野调查重要成果标志的实物资料的征集抢救问题涉足不多。笔者从事云南民族地区文物工作10余年来,既有过成功之喜悦,也经历了失误之懊恼,本文略陈民族文物的界定、征集抢救之成果及面临之困惑,提出征集抢救为刻不容缓之议题。所思所想随感而发,望能引起从事田野调查的民族学家和文物工作者的共鸣,以此为推进中国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人略尽绵薄之力。一、“民族文物”概念的进一步认识美国著名…  相似文献   

11.
早听说SUN的服务器在中国的大学里很流行,近闻中山大学网络学院正在扩招,记者于是来到了中大欲一探其信息化建设。 位于广州珠江边的中山大学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美丽的著名学府。为了弘扬学术,中山大学还把其学风延伸到了珠海,建立了珠海分校。建立一所学校易,然而怎样沟通两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保持著名学府的学风? “是网络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山大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1928年3月21日,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刊行的《民俗》周刊意义非凡。《民俗》周刊继承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传统,在其前身《民间文艺》的基础上,扩大资料的搜集和研究范围。《民俗》周刊的刊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民俗学科逐渐成熟,开始具有自觉的学科意识。"(1)顾颉刚、容肇祖、钟敬文等人均承担过《民俗》周刊的编辑工作。直到今天,《民俗》周刊创刊号《发刊词》所号召的——"我们要站在  相似文献   

13.
民俗学作为研究各民族民间传承文化的一门人文科学,虽然比较年轻,但从国际范围看也已经接近一个半世纪了。如果从世界上第一个民俗学会——英国民俗学诞生的1878年算起,今年恰好是110周年。在这百多年间,国际民俗学的发展为五大洲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相互了解、共同进步起到了不容低估的科  相似文献   

14.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政治人物,也是康熙年间在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科学活动组织方面,李光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从李光地与康熙、梅文鼎之间的学术交往事迹入手,对李光地在清初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肖菲 《兰台世界》2013,(12):110-111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政治人物,也是康熙年间在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科学活动组织方面,李光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从李光地与康熙、梅文鼎之间的学术交往事迹入手,对李光地在清初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章界定了"民俗认同"概念,对民俗学发展史进行了反思,反对在民俗研究中使用基于种族主义的"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概念,并指出民俗学者应该,也能够结合最新的生命科学的发现和社会现实,改变学术导向,摆脱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实现一次意识形态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7.
刘铁梁 《文化遗产》2013,(4):99-107,158
城市化过程要求民俗学改变以往一味寻找和保护传统民俗的习惯,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城市化的结果并不只是城市的扩张和村庄的减少,而是城乡关系的重新建构,这使得城市和乡村中人们的日常劳作模式、休闲模式、交往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生的社会群体和边缘生活文化现象;同时也促成了可以称作"村庄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全民性文化实践。所有这些情况都意味着民俗学研究将大有可为,而且可以在参与文化发展实践中发挥特殊作用。在有关这些文化变化的调查、研究和参与过程中,民俗学正在反思和重树自身的学术理念、问题与方法。民俗学将进一步把田野作业作为文化对话的过程,把民俗志作为交流生活感受的文化媒介;还将强化身体文化的视角,以应对高科技发展对于人的行为模式和交往方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俊六 《文化遗产》2016,(4):128-135
"目瑙斋瓦"是景颇族最著名的口传史诗,是景颇族的民间艺术经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承载着民族历史、蕴含着民族精神。"目瑙斋瓦"吟唱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展演形式,通过对吟唱、吟唱者、吟唱内容与吟唱技巧的理论分析,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访谈调查等方式可以探析"目瑙斋瓦"吟唱具有神圣性与神秘性。  相似文献   

19.
陈训慈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史学家和图书馆学家,于1932年出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在任十年。他明确了浙江图书馆的办馆宗旨,致力于导扬学风,创办众多期刊,以期提高学术地位,促成民族复兴,在浙江图书馆史乃至中国图书馆史上写下了瑰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江帆著的《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一书,受到了国内多所大学民俗学专业方向教学单位及各级民俗学团体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先后有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校,分别将此书列为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的选用教材或必读参考书,为专业教学填补了一项方法论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