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孟子的宇宙观,通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是“儒家哲学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45页),是“把孔子天命思想进一步主观观念化”(杨荣国主编《简明中国哲学史》第29页),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任继愈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有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1911年以前毛泽东的主要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1911年到1918年他接触了唯物主义学说,伴随着新化运动的深入,他的哲学思想里面又渗透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1918年到1921年,他受李大钊宣传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书籍,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马克思著作分析,我们认识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辩证扬弃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实现了从自然神论到唯心主义无神论、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到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理论思想转变,其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理论思想对马克思完成上述思想转变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正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不断革新与超越,马克思才能够完成其哲学思想的理论变革,完成了其唯物史观的科学构建,进而实现了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双重超越([1])。  相似文献   

4.
<正> 《读书》1995年第11期高瑞泉博士的《智慧之境》一文,是怀念已故著名学者冯契先生的。赖有这样的文字,无缘亲炙冯契先生教诲的我辈后生,终于可以想见到更真实、更亲切、更丰满的冯契先生。文中言及:“以一人之心力,独自条贯系统地写完自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整部中国哲学史,舍先生之外,不知至今是否有经二人?”此语似可斟酌。据我们所知,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长期沉醉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先后撰有《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1—7册)等著作。这些书大都具备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独立完成;二是贯通古今。其中前几部均完成于解放前,无法涉及到更晚的哲学史。而《新编》系解放后的新作,其第七册更是专门讲授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惜这部直至冯友兰先生去世前才最终“绝笔”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不能和前面六册一样在同一出版社出版。……它在香港出版了,只是将书名改为《中国现代哲学史》”。(《读书》1995年第4期,汪子嵩《海阔天空我自飞》)知情者说,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已“失其聪明”,著述赖有他人相助。而冯先生《新编》七册的最后一章中言明:“我真感觉到‘海阔天空我自飞’的自由。”(同上)故全书的筋骨血脉均得之于先生,殆  相似文献   

5.
萨冈彻辰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于“17世纪末蒙古史学史上一部最伟大史籍”《蒙古源流》中。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宇宙生成、对蒙古政权兴亡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中。萨冈彻辰关于宇宙生成的三坛说、蒙古政权兴衰和主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是《蒙古源流》的哲学价值所在。萨冈彻辰的三坛说具有原始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成分,他的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总之,萨氏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兼而有之的双重体系.同时包含着宗教和哲学、信仰和理性等因素。萨氏把蒙古哲学推进到佛教化哲学阶段.由此决定了他在蒙古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 张载的《正蒙·太和篇》精辟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深刻地批判了佛老唯心主义,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和无神论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中国哲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篇哲学论文。 张载在《太和篇》中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命题,从空间上论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一切唯物主义者都力图对这一原理作出说  相似文献   

7.
荀况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注意吸取各派学说中的精华,努力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成为我国先秦时期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繁荣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集早期希腊哲学之大成,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唯物主义哲学,他的原子论是古希腊朴素唯物论发展的最高形式。这两位集大成者的哲学思想是中西哲学史上两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本文仅就苟况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影象说试作些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哲学思想繁荣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是富于哲学思想的民族。中国古代哲学是独立发展的,中古时代虽曾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中国固有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了,出现了试图融合中西的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开辟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斗争和相互影响相互推移的过程,同时包含辨证法思想与形而上学观点的对立斗争。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每一时代的重要哲学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典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梳理《周易》与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论述,认为三位先秦儒家在天命观、人的能动性、“中庸”伦理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承接和发展了《周易》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周易》与三位先秦儒家在哲学方面的源流关系及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哲学史可谓人类追求真理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真理,且在哲学思想发展中占主导力量,是哲学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也不例外,然而现阶段有些学者对中国古代有没有唯物主义产生了质疑,对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进行探索,以便我们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五 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里想从哲学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简单谈谈哲学思想对学校课程的制约作用。 先说唯心主义对学校课程的影响。哲学上的唯心论认为知识是从上帝那儿来的,有所谓“天启的知识”,即在上帝的启示之下得来的知  相似文献   

12.
张岱年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毕生从事哲学理论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哲学理论方面,他融辩证唯物论、西方哲学的科学内容、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于一体,综合创新,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史方面,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从天道观、人生观、致知论、历史观等方面对中国哲学作了富有新意的研究.随着六卷本《张岱年文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1989年至1994年的陆续出版,八卷本《张岱年全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的出版,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广为流传,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现将近年来学术界对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研究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关于老子其人、《老子》其书,中国哲学史界展开过长期争论。争论的问题诸如其人、其书的时代:老子代表了哪个阶级;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等等。争论的结果,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但论者均承认老子及《老子》一书对后世哲学家的巨大影响,并从不同角度给以极高的评价。侯外庐、赵纪彬等说:“战国以来,韩非、司马迁和王充是从《老子》书中‘自然主义’,即从其天地‘万物’和道德的‘德’这一形而下的方面吸取了唯物主义因素,来佐证他们的学说;汉代‘黄老之学’是从《老子》书中道德主义,即从其伦理道德方面,吸取了无为而治的因素,来佐证他们的学说;唐、宋以来的道学如程、朱是从《老子》书中吸取了唯心主义因素,来佐证他们‘理’的学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如王船山又是从《老子》书中批判地吸取了自然主义。佐证他们的自然生化论。”老子的思想为各家所借用。任继愈说:“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抨击剥削制度不合理并有较为系统的言论的第一个思想家。……老子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成为唯一可以与孔子学派相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由于老子有反剥削、平均主义思想,曾为早期道教所借用,成为农民革命的思想武器,与农民运  相似文献   

14.
朱、李二同志主编的《简明欧洲哲学史》(以下简称《简史》),有一小节是专门论述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这是马克思哲学观点形成问题中最引入感兴趣的一个向题。但是,朱、李二同志在论述中却把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给搞模糊了。概括起来说,它模糊了马克思哲学观点的形成问题;模糊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老子》并不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一元论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是“无”和“有”的统一,但“无”比“有”更根本;“道”既不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也不是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而是一个二元论的概念.《老子》从二元论的“道”出发,导向唯物主义,又中唯物中义倒向唯心主义,最终形成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个充满矛盾、前后不一的哲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以后哲学的分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哲学遺产的繼承問题,是几年来在理論和实踐方面都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問題,在百家爭鳴的空气中,把这个問题提出来展开广泛的討論,具有極大的科学意义与政治意义。馮友蘭先生在“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兩个問題”(人民日报1956年10月23日)“中国哲学遺产的繼承問題”(光明日报1957年1月8日)兩篇文章中以及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所作的“中国哲学史中思想的繼承性問题”演講里(1956年11月16日),提出了对这个問題的看法并企圖运用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解决这个問題;同时指出: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縛,过去在哲学史研究中犯了簡單化、片面性的錯誤。馮先生对問題的提出是及时的、有意义的,所指出的偏向也是事实。不过馮先生提出了問題而没有解决問題,并且在問題的提法上以及解决問題的方法上  相似文献   

17.
王充的天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论证了天是由元气构成的有形物质实体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阐明了天道无为与人道有为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力地批判了神学唯心主义宣扬的天人感应说、瑞应说、谴告说。将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天人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之一。在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斗争。所谓哲学的党派性,首先就是指一定的哲学路线的贯彻。“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谎言和糊涂观点。”这就是哲学上两个根本对立着的党派。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只不过是既有唯物主义因素又有唯心主义因素的折衷主义的杂拌,它并没有超出这两个基本派别之外。  相似文献   

19.
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荀子的《天论》是一篇论述“天”和“天人关系”的文章。为适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变革与反变革、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哲学上展开了大道观的论争。《天论》就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角度,总结这场沦争的重要著作。 “天”是不是有意志,有没有一个主宰万物的上帝,这是当时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荀子的《天论》明确提出“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科学地阐明了“天”只是自然现象,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它与人世的吉凶、治乱无关;人应当在自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控制它、利用它,使它为人类服务。荀子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产生在战国晚期生产和科学比较发展的基础之上,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变革政治的进步要求,有力地批判了维护奴隶制反动统治的“天命”、“畏天”、“天人合一”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天道观。《天论》所阐明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成为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成为当时批判儒家妄图复辟奴隶制的种种反动言行的锐利思想武器。它不仅在哲学上的两条路线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对奴隶主阶级的致命打击,并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制造舆论。  相似文献   

20.
陈家长在《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栽《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的完成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的过程来看,马克思在早期是受过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并吸收了其中合理的因素。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却恰恰不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反是对它的扬弃。因为马克思正是通过彻底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哲学思想,彻底清算了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才完成了对人的本质现的革命变革,完成了自己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