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中心论,是人类对自身及其与生存环境关系认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类中心论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促进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人类对外在一切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是以对人类自身的利害关系程度进行的,也即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新人类中心论是在吸收和继承旧人类中心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批判并摒弃了其中极端个人主义的动物贪欲本能后,主动培育和提高个人的环境道德水准,善待生存环境,主动承担环境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现代环境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论,是人类对自身及其与生存环境关系认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类中心论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促进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人类对外在一切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是以对人类自身的利害关系程度进行的,也即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新人类中心论是在吸收和继承旧人类中心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批判并摒弃了其中极端个人主义的动物贪欲本能后,主动培育和提高个人的环境道德水准,善待生存环境,主动承担环境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现代环境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非人类中心论在批判人类中心论的基础上,分别从道德关怀的对象、自然价值的主客观性、人类的道德义务等方面建立了截然不同的理论。本文分别对几个与“非人类中心论”相关的概念、“非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非人类中心论”的思维角度进行了剖析,以此说明“人类中心论”、人本主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态位次与系统平衡,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自我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征服和无穷算计势必把人类逼入"自我中心困境"。基于反思这一困境而建立的"反人类中心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局,不可避免地将人类整体利益虚置并与反人道主义不谋而合,不仅削弱了对生命个体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最终成为一种生态法西斯主义。而唯有将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二者高度融合的"生态中心论",才真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中获得了某种层次上的重大跃迁,使当代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并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5.
价值共同体与环境义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在价值与系统价值是人类环境义务的必要前提,但依据这两个概念并不能直接得出人类的环境义务。人类的环境义务植根于人类在不同的价值共同体中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和生态-社会共同体的分析,揭示了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两种片面性,阐明了人类既对自己的同类负有环境义务,也对生命物种负有环境义务。  相似文献   

6.
道家弱化的人类中心论克服了强人类中心主义式的妄自尊大的偏狭,拓宽了人类道德的关怀视野,也弥补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贬损,强调人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责无旁贷的义务。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的是,它认为人对自然不仅不是负价值,而且还能使自然生命成为自觉的高级生命形态,给人赋予了重大的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论与现时代的生态危机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中心论否定自然的独立价值,这种思想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使生态系统恶化。而生态中心论认为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的独立价值,保护自然物种的多样性,这是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生态中心论作为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认为应该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扩展至整个生命系统。森林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中心论不可能绕开森林道德判断讨论对自然的伦理关怀,它包含了丰富的森林伦理思想。大地伦理学认为森林作为完整、稳定、美丽的生物共同体应该得到尊重;深层生态学坚持“顺其自然”的森林管理;自然价值论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创造性是森林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的源泉,人类应该关注森林的多种价值的统一。挖掘整理生态中心论包含的森林伦理思想,有助于为构建森林伦理体系提供理论源泉与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论是近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后现代主义从主客两分和本质主义出发,认为人类中心论只是一种虚妄,同时指出人类中心论的理论研究———人类学也很难经受追问。后现代主义认为,人始终是和世界保持亲密性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而非中心与外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对工业文明局限性的一种反思,它要求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丧失自我。“人类中心论”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选择是恒定的,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不存在要不要“人类中心论”的问题,只存在如何理解“人类中心论”的问题。从哲学层面上思考,建设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保证,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课堂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在众多观点中形成了两大派别,即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在我国,因传统文化的影响,前者一直位居主流,长期以来牢不可破,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现代转型的瓶颈。当前,为打破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在我国备受推崇。这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使人们难以在两者间取得平衡。超越二者,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寻找一个新的方向,已成共识。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批判了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二分法的不足,分析了二者背后的认识论根源,认为应该转变真理观和认知方式,树立新的教师角色任务观,构建以伟大事物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科研中心论--对一种高教理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教学、科研的本质,从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从高等教育的特点、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论证高等学校应以科研为中心,并就“科研中心论”的确立,提出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学生中心论源于英、美等国美术界,在我国经实践和论证,它已得到丰富和发展。根据中国的教学实际,我们的现代外语教学应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在课程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知识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的关系昵?围绕这个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两种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特点;“知识中心论”受到抨击的原因;在课程学习中知识的重要性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知识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教给学生知识时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中心论表征着一种看待历史发展道路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偏执心态.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在各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解构民族文化中心论提供了客观历史前提.马克思对西方、东方文化中心论解构表明地超越了民族、地域的狭隘性,始终把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作为自己的理论空间,昭示出世界历史发展多线论和民族文化价值多元论.  相似文献   

16.
儿童中心论的"中心,"指的是儿童的"心理状态或特征",对其认识是个历史过程.大致可以说,它沿着哲学心理学、生物化的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从"自然"、"本能"到"认知"而嬗变.当今儿童中心论的主流是以"认知"为中心,它已然摆脱了传统的片面性,且三者已浑然融为一体.实施以认知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论的可能性的两个试探性建议是跨教育学与心理学学科修炼和实让精神的践行,其主旨是力图阐明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遵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应用性的属性越来越明显,我国的高等教育植保人才培养也开始从计划式管理和教学转变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模式。本文主要从在高等教育服务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中心论"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植保专业高等教育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就人的生命形式而言,人是社会化的物质存在。人离不开自然,但人又不能囿于自然的本能要求。从人的生命意义上说,人的存在及其价值体现于人的创造性活动之中。然而,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提高,人类逐步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尴尬境地。对人类中心论形成的生态基础的分析告诫人类:人的行为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才有可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Bickerton的语言哲学观即语言中心论的主要内容,探讨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智力的关系,从而明确语言的本质,即人类行为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借鉴这样的语言哲学观思考外语教学,探求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学生中心论“教学模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正在倡导"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新"中心论"的本质在于使教育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的使命,以及顺应于市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