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前提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含研究生)高达180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2%。  相似文献   

2.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非科技强国;是教育大国,但非教育强国。问题就在传统高等教育难以培养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教育历经六十余年的风雨改革与发展历程,而今已成为支撑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支柱力量,是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换器.本文分析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如何扮演创新主体等角色,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创新角度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高端制造人才、建构现代学徒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注重科研创新以激发人的创造潜能是推动德国、瑞士、荷兰这些人力资源小国转化为人力资源质量强国进而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奥秘所在。借鉴其先进经验,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大学、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强化科研创新是彰显我国人口技能红利、实现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优先发展教育。人力资源发展的状况与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规模及质量状况。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推动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要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而这种开发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其基本特征是: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成为促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根本性力量;高等学校进入到提高质量为主、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历史进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力量。在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高校应总结过去、谋划未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办学特色,推动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熔铸科学发展共识,创新科学发展思路,推动学校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和条件分析表明,从各种人员规模指标来看,我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国际化水平、科研质量、世界一流大学数量等方面来看,我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我国要逐步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必须牢牢把握未来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加大投入和制度改革为两大抓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点带面,最终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8.
在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后,我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形势下,如何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早日把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是人口资源大国,要建成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必须重新审视大众化高等教育质与量的兼顾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内涵问题、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的主从关系问题、高等学校的学制和课程改进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素质教育问题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校必须从创新教育观念、创建特色化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和完善体制等方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落实人力资源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教研究》2017,(5):F0002-F0002
陈至立同志2007年12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18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引起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强烈反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双重转变的目标,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初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陈至立同志任总顾问,周远清同志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项目同时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2.
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我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并于2008年6月11日召开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此之后,研究项目的各研究课题也陆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提出了初步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界,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与复合型人才竞争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理论创新是先导,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与唯一标准。由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进向面向大众的教育阶段,教学者们也孜孜不倦的探索、探寻新的、更符合我国教育情况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并确定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两大战略任务。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变革与发展进行浅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议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确立为国家战略,加大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及文化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如何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在明确了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强国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之后,本文首先界定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描述高等教育强国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按照保证充足经费投入、构建合理高教体系、创新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创新能力这样一个优先层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而创新应当是实现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指标。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特别是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创新,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探究与实践的一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历史方位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管理体制、经费保障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等都存在差距.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条件和经济实力,应当加强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加强人文社科类高校及学科专业的建设,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争取早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推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经济强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为巩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应适时开展国家示范性民办高校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