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常青 《考试周刊》2008,(10):172-173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来谈文学翻译中意象的再创造,通过声音意象、结构意象、情景意象和审美意象等具体阐述文学翻译的意象创造,以及其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是诗人创作的惯常手法,也是艺术性与文学性的代名词。诗歌翻译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也具有"陌生化"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创造译文的新奇性,更为了促进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互补,译者必须张开双臂、拥抱差异,以"陌生化"为取向,传达出那些使原作成为经典的特质。从翻译文学的再创造性和译者的主体性角度来看,诗歌翻译的"陌生化"取向不是指直译源语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而是指发挥译者主体性、运用"陌生化"手段进行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项双语活动,更是一种富有想象力挑战性的再创造过程。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实现原文美的再现,这就需要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地认识美、发掘美、再现美、创造美。本文就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美的再创造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讨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首先介绍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特征,并在两种文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特点,讨论两种翻译之间存在的区别。然后再根据实际案例,分析二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外宣翻译“再创造”之关联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宣翻译要符合外宣工作的原则与要求,但从关联论视角而言外宣翻译又存在“再创造”现象。结合关联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可以从三方面探讨关联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再创造”:一,灵活处理标题,实现最佳关联;二,合理处理行话和政治术语,达到交际双方“互明”;三,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使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空白”概念不仅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对文学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根据伊瑟尔的“空白”概念,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空白的必要性以及译者为保留空白采用的主要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仅是源语文本的再现,而且是对源语文本的一种再创造。在文学翻译中,主观性创造和被动性创造可以再现和发扬原作的风格、内涵、思想感情、艺术形象,提升原文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知名汉学家葛浩文在对中国文学英译实践的三十年历程中,其动态的文化身份转变对其翻译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文本选择策略成为其主体“操控”翻译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译者在主体“操控”下忠实与再创造相融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实现了更高的读者接受度。葛浩文的英译实践过程也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威尼斯商人》作为传统的经典戏剧,是一个适宜进行多元解读的文学文本。在这个文本中,无论是作者、情节、人物还是语言,都存在着许多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来填充,来参与作品的再创造。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遗憾地发现,由于执教者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从而缺乏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出现了明显的误读。这个误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易经·兑卦》中的"兑",不是喜悦义,而是特指一种以言语责问的祝祷之法。这一方面可从微观角度对类义素、表义素和源义素的分析得知,另一方面可通过内、外部语境来验证释义。同时,"兑"义也受《易传》哲学解释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雷芸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2):103-104,119
“超常搭配”是建立在零阶组合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一种增值组合。本文仅探讨“超常搭配”如何获得语义增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发现,日本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我国学前儿童教育可借鉴之处,如各个领域的目标互相渗透、注重幼儿的体验等。日本幼儿园中的实践活动对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如,营造宽松而有序的环境;重视对幼儿生存能力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充分利用节日文化资源等。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15.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宋代成就颇高的学者代表之一。他在著作《诗集传》中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一方面他反对汉唐以来的将《诗经》作为宣传政治教化的“美刺诗”,要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肯定《诗经》是抒情之作。但是作为理学家,朱熹诗经学的目的还是以诗来建构和宣传自己的理学,并且朱熹经学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在解读《二南》中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参照辞典释义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明确了「手」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并对其语义扩展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手」合成词语义范畴中表示"与手有关的各种物品和工具"的绝大部分词汇是在具备了"空间相似性"、"形状相似性"和"功能相似性"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机制扩展而来。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原型义项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延伸的模式是"辐射式"与"连锁式"并存的"仙人掌式"结构。  相似文献   

18.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代表北方语言特色的重要文献。在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上,从结构形式、结构成分、语义关系等方面对《水经注》的“是”字判断句进行考察和分析,一方面它继承了上古汉语“是”字判断句的语法特征,另一方面它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是”字判断句的鲜明特色,反映了它在南北朝时期的基本面貌及其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9.
孙宏 《海外英语》2012,(9):181-182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the re-creation of the language art.To translate an English novel into Chinese one,translators need the skill of literature re-creation.Taking Zhang Guruo’s translated versi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s an example,we perceive that translators have subjectivity and they should break the boundary between writing and translating.When a translator translates a piece of works,he must get rid of the constraint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s of the original works,and reproduces the flavor of the original novel.Bu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try to show the original scenes in the original English novel to target readers.  相似文献   

20.
二度创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人们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它的认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二度创作是使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琵琶艺术在近代得到了历史性的飞跃,对二度创作的研究也有所发展。二度创作要受历史条件和人条件的影响。对于琵琶艺术的二度创作,我们要根据琵琶艺术自身的特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和民族音乐的精神来做好这件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