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兴农 《中小学电教》2011,(12):150-150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外,对学生实施“适应学生起点,激励进步”为特点的鼓励性评价,这对激发、形成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发展个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在要求.又是搞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充分认识内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就是受教育者如何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它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外在灌输转化为内在认同,把他律的思想道德原则及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内化学习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化学习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刘智运所谓内化学习理论,实质上是指社会意识向主体意识的转化。即把那些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生理和心理品质,内化是形成主体稳定素质的基本途径。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凡是外部...  相似文献   

4.
一、文化素质教育定义 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使文化内化成为受教育者内在品质的教育活动.内化,在此处定义为:受教育者把外在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主观意识并形成稳定的行为品格的过程,包括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化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素质,才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看到它带来的精神力量,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促进这一内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使学生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以及外在的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内化,应当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将教育和发展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我校在1999年初,提出了实施主体创新教育办校思路。它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  相似文献   

6.
<正>一、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意义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素质都得到发展。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努力改变面对教育教学存在的"齐步走""一刀切""标准化"的状况,教师要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机制,增强主体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体育课同其他学科一样,能否体现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7.
一、素质的特点素质是指以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固的内在整体质量水平。人的素质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相对稳定性;②功能的潜在性;③整体性;④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时代性);⑤既有个别性又有群众性;⑥本原性。二、素质教育的特点强调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素质,注重教育的发展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把外在的影响因素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对象的全体性,集体性;促使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参与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参与行为的发展为主线,以其认知规律的发展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策略.它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道理;参与生活,掌握生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然而其效果却并不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好,恐怕与大学忽略了素质教育过程中“内化”这一关键环节不无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大学教育缺乏促进素质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身心素质的条件与措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功亏一篑...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他们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促使他们形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心育和德育都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具有现代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怎样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和接受德育,这首先是一个心理接受、认同和内化的问题,探索和研究基于心育的中小学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和内容的教育,它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品质和素养,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全面发展和谐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2.
激励是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情感等内在需求出发,引入激励教育手段,促使学生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生主体需要设计激励教育措施,以期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文化素质教育定义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使文化内化成为受教育者内在品质的教育活动。内化,在此处定义为:受教育者把外在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主观意识并形成稳定的行为品格的过程,包括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化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14.
素质的形成与情知教学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的素质,其形成就是一个内化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素质内化、实际上就是对教育影响进行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已知向新知的转化、记忆与理解的转化、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过程。在这些转化中,学生不同程度地要利用心智活动(如分析、综合、判断、比较等),而这些心智活动的参与程度又与学生自己的意愿有关。因此,当学生对教育影响加以内化的时候,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惨’字,这个“情”决定了学生是否愿去借助已知加深对抽象的理解,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借助形象促进对新知的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5.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陶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通过进行针对性课程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成大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加强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当今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是将人文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大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好与坏,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有直接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英语课堂中实践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渐将人文素养变成一种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让大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及良好的人格修养,并且拥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相似文献   

17.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是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高校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的激发,不是浅层的感性的直接兴趣的激发,而是一种稳定的理性的深层次的间接兴趣的激发,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入手,紧抓学生的心理,突出情感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激到内化,从一种心理过程转化为一种心理品质,实现从兴趣激发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21世纪初的中国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要谈素质教育,先看什么是素质,周远清同志曾说:"素质是人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人才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人才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因而素质教育是对人才的全面教育,是对人才民族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身体素质的教育.爱心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陈文 《教学月刊》2000,(12):27-29
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把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稳定的素质。从外语教学的角度谈素质,我们不妨把素质视为人们学习和掌握外语的一种潜能。它是人们的外语能力的形成及发挥的内在渊源。一般说来,素质是决定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就有什么样的能力。素质是静态的、内化的、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过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行为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而品德结构是一种态度结构,是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体系。探讨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结构的关系,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重点由就范教育向规范教育转变,将高校的德育放在社会的大德育工作之中,为提高全民素质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