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榕 《现代语文》2009,(8):34-35
在盛唐诗坛中,岑参以其边塞诗著称,其边塞诗的创作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联。在其绝大部分的边塞诗中,都体现出了“好奇”的思想个性,除此之外,其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本文选取了岑参的一首七言歌行和一首七言绝句(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进行赏析,主要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李颀历来被视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并称。本文主要介绍了李颀的个人经历,对其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共计五首)分别作了评析,最后从思想主题和创作手法上进行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派诗人。他曾多次到过边境地区,有长期的军旅生活的经验,对边塞风光有深入的体察和感受。他的边塞诗写得激情洋溢,道劲豪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首,历来脍炙人口,不仅在他的边塞诗中为上乘之作,即在唐代的边塞诗中,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我们先读一读这首诗吧:  相似文献   

4.
岑参是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是边塞诗的发扬者与集大成者,也是边塞诗人中最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一位诗人,其边塞诗的创作动机一直是诗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笔者平时的所学、所感,从岑参的身世简介、性格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对岑参边塞诗的创作动机做一些自己的论述,旨在为岑参及其边塞诗的相关研究奉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岑参早期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参,多年以来只被视作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为边塞诗所掩,他的山水诗,特别是早期(天宝十三载赴北庭之前)山水诗很少受到今人的注意。岑参诗今存403首(据陈铁民、侯忠义校注本)其中边塞诗不足80首;而山水诗却有80多首(不包括边塞诗中20首左右以写景为主的作品),从量上看,相当可观,从质上看,也很出色。杜甫曾以  相似文献   

6.
人缘和地缘两个维度拓展了岑参边塞诗研究的新视野.从人缘关系来考察,岑参的幕中同僚很多,但多位同僚都先他回京,这影响了岑参边塞诗中的情绪表达,岑参西域送别诗是其边塞诗的主要题材;从地缘视角去辨析,岑参先后入安西、北庭幕,不仅有主帅之别,更为重要的是有天山南北地域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的创作实际存在着写实和想象两种方式,即写实的边塞诗和想象的边塞诗,以此可以将边塞诗区分为两大创作流派,这也形成了边塞诗的两大创作传统。岑参边塞诗的写实性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其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以诗证史,以诗歌证西域舆地。岑参边塞诗的诗题具有纪实和叙事功能,而且诗题中地点明确,统观各诗诗题又具有认识其西域行迹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七言歌行,属于古体诗行列.基于岑参边塞诗的“奇”以及歌行体的韵律节奏,从奇景、奇意及押韵两个方面分析这首诗.  相似文献   

9.
岑参边塞经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当首推岑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边塞经历最丰富,写作边塞诗最多(约有七十多首,其他盛唐诗人的边塞诗多则二十几首,少则几首),成就也最突出,其若干名篇至今传诵人口。这位诗人两次出塞、先后五年的经历,按之其诗篇及有关史料,历历可考。而今人论述和注释岑参边塞诗者,对此常不甚了然,往往年代舛乱,前后混置,以致背景不明,难以作出确切的评价。闻一多先生的《岑嘉州系年考证》(载《闻一多全集》卷三)和李嘉言  相似文献   

10.
岑参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诗中“粗犷”、“刚劲”等风格所反映的“阳刚”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美”之间是相互补充、互为解释的同构关系。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对岑参边塞诗进行再认识,拓宽了诗歌研究的视野和角度。岑参边塞诗中的景色描写,直观地体现了崇高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相似文献   

12.
岑参边塞诗具有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本文从五个方面探寻了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司金亮 《成才之路》2013,(17):41-41
有关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研究方面的文章相当多,但真正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高岑"合称背后的审美原因的文章并不多。本文着重从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给人们留下的审美感觉即"艺术完美体"的艺术感受,并非从人们习惯性的想当然出发,挖掘"高岑"合称的真正原因。一、从内容上和形式上看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相承  相似文献   

14.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齐名的边塞诗大家,高﹑岑边塞诗有其共同之处,都展现了盛唐气象、主题基本相同和都侧重叙事,但二者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如,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小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主流风尚;反映了高﹑岑各自仕宦经历和创作心态的不同对诗作的影响等。高﹑岑二人边塞诗,分别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单就艺术成就而言,岑参似乎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5.
现存纳兰容若的全部诗词近七百首,其中边塞诗词竟占百分之十二左右。这对于身居十年侍卫之职,久处宫廷值守之任的内廷官员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而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高适、岑参所写的边塞诗也不过百首(高约四十余首,岑约五十余首)。 一提到边塞诗,人们就联想到豪放的风格,这只是从诗的宏观来分析。其实,单就“豪放”来说,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边塞诗,特色也不同。这是因为时代不同、思潮不  相似文献   

16.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注释中,白草被解释为: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根据该注释,则白草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白色野草而已。然而,如果我们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话,那就不该如此解释白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岑参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  相似文献   

17.
杨继权 《教师》2010,(10):123-124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大亮点,在唐诗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而作为边塞诗歌代表的高适、岑参,其边塞诗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他们用各自的诗风共同推动着唐朝边塞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从他们边塞诗的风格特点的不同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高适、岑参被称为杰出的边塞诗人,并称“高岑”。他们的作品大多描写边境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边塞战争,个人的从军生活和思妇不幸的境遇,表达自己立功的愿望和不满现实的思想。在艺术风格上,高适、岑参都有雄浑、豪放、慷慨悲壮、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又各具特色。高适的边塞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诗清新秀美,语言爽朗质朴,有雄健之气,多慷慨悲壮之音,章法多变,树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语言朴素,用词精确、贴切。奇景、奇情、奇彩三者的结合形成了岑参边塞诗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马婧 《黑河教育》2014,(5):40-40
边塞诗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在经历了萌芽、发展期之后,至盛唐达到顶峰。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中个性十分鲜明的一位,他的边塞诗继承了前人边塞诗悲壮豪迈的风格,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予以审美表达,使本已绚烂多姿的盛唐边塞诗更加奇彩斐然、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20.
岑参是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流传甚广,尤其是他的边塞诗和山水诗。其诗歌素以豪迈著称,不过亦有其他风格,他的《山房春事》(其二)就是一个风格迥异的典例。这首诗不同在哪里,好在哪里,对诗歌的细致入微地分析将是最有力的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