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然而,部分农村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作文教学中依然以传统的课前指导——学生习作——改后讲评的教学模式按部就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所以"无米",是因为缺乏素材而无感悟,那么,教师指导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有效地进行习作指导,就能寻找到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让学生从中享受到写作的快乐。一、观察体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1.关注生活环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多感悟。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性质时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在认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易垒酚:“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即“文化、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去观察、去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5.
林巧 《辅导员》2009,(13):80-81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却长期流行着“教师布置习作题——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样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关注的是“表达”,而不是“交流”。下面就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作文教学革新的“时空交流”观。  相似文献   

6.
苏程 《现代语文》2011,(3):129-12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文化是乡土作文教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呢?下面以甘肃会宁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现象为例作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集语言与文化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习作指导是一个重点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语文课程的优势在于可以占据语言的优势对学生展开教育,而劣势在于语文课程中的知识点会更加繁杂,有大量需要学生牢记的知识点内容,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基于此,本文深度分析在小学语文课堂习作指导环节思维可视化的作用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语文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语文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又可分为课内与课外语文课程资源,如教材、教师、教学设施、学生等;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有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社区文化、家庭等。语文课程资源与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很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去观察、去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1.
李冰霖 《福建教育》2005,(7A):18-20
“自由习作”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个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对于“自由习作”内涵的解读各有所见,以致实践过程中对于这一理念的实施也各不一样。笔者试就“自由习作”的内涵与指导策略抛砖引玉,略陈拙见。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明确提出了习作指导应从生活入手。学生习作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语文课程特点这一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必须看到,语文课程性质虽理论上有了定论,但实际操作中或左或右的现象却颇为普遍:强调情感熏陶,便舍弃语言训练;重视阅读感悟,便忽视思维训练;尊重独特体验,便不顾价值导向……上述现象,使得诸多语文教师陷入困惑。  相似文献   

14.
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赡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又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质得以提高。精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美文.通过“研讨与练习”等活动来加强对语文中的文化内涵的整体感悟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这里,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化正是小学习作指导最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以一位教师执教的《森林超市招聘会》这一习作指导课为例,谈谈生活化习作的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文课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既反映和体现了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又在不断地重塑着新文化的视野。在进入21世纪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这个时代重要标志的时候,语文课程一方面应该敞开心扉,广纳百川,处理好实用文与美文、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经典作品与大众作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应该坚守语文课程文化本身的基质,在新时期重塑语文课程文化视野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含义。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化,是指某一地区的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环境差别很大,风光迥异,人文气息也不尽相同,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正是目前教育界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条途径,与广大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20.
范蔚 《今日教育》2008,(2):30-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只有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才能教好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究竟怎样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仍然有困惑与纷争——落实“工具性”,是不是一定就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