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亦有十弊,(上)以举五弊,以下五弊为:六曰人事失考,七曰引述失正,八曰不明文意,九曰不重校勘,十曰不知阙疑,并作出举正。  相似文献   

2.
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曾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誉,但是,若以他“苛察”陈延杰《诗品注》和古直《诗品笺》之态度评之,其疏漏也可用“十”计:一曰不明“主王”,二曰不解句读,三曰不考而信,四曰前后矛盾,五曰诗作失察,六曰人事失考,七曰引述失正,八曰不明文意,九曰不重校勘,十曰不知阙疑。本文即对此十弊作出举正。  相似文献   

3.
试析<<论语>>中也子的伦理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所反映,其表现为:第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第二,他主张为国以礼;实行德政;统治者起表率作用;举贤才。孔子伦理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在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中采用了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编者在注释中对“何时可掇”进行了解释,译为:“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如此解释,笔者不能苟同。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诗人引用了《诗经》中的三首诗来表现作者渴望招慕贤才之心。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思慕之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表达了诗人礼遇贤才之心;“明明如…  相似文献   

5.
作为汉代历史上颇有作为的皇帝,汉文帝长期被认为是崇尚道家无为的皇帝,其实从《史记》与《汉书》的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帝行仁政、重民生、轻徭役、举贤才等儒家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6.
启发式教学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孔子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至今兴盛不衰,逐渐形成世界性的一大教学原则,以至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众所周知,“启发”一词原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十三经注疏》何宴(三国·魏)“集解”引郑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邢(宋)疏曰:“此章言诲人之法。启,开也,言人若不心愤愤,则孔子不为发明……”①朱嘉在他的《论语集注》里注曰:“愤…  相似文献   

7.
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①,他的“举贤才”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分珍贵遗产,向为学者们肯定和赞扬。但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论著中,对这一思想多为一般的加以肯定而语焉不详,似未见到有过专文对此作详细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就孔子举贤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反映的社会现实,孔子及其主要继承者孟子提出的举贤的原则和方法,贤才的标准和贤才自身的修养提高,贤才当官后应如何治政,历代尊孔重儒的杰出政治家举贤选官的做法和作用,儒家举贤才思想在指导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等问题,作一些新的探索。(-)孔…  相似文献   

8.
在古诗文中,有关爱情婚姻的典故时有所见.下面略举数例. 桑中之约 典出《诗经·都风·桑中》:“期乎我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平淇之上矣.”后称“桑中”“上宫”为恋人幽会之处.并以“桑中之约”指男女幽会之约。,如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女促之曰:‘桑中之约,不可长也。日在帡惊之下,倘肯赐以姻好.父母必以为荣,当无不谐,宜速为计。'”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2005,(9):54-54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日:“我也不解与诸君相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醉翁谈录》寓言)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归类其要,大致有7个方面: 一、任人惟贤,求才若渴 在人力管理中.如何用人是个大问题。古代一些开国创业的君主为了治国安邦.十分注重选贤任能。合理使用人才。《尚书·咸有一德》中最早提出“任官惟贤才”,也即要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孔子也很重视“举贤才”,《孟子·公孙丑上》中曾明确提出“尊贤使能,俊王  相似文献   

11.
周梅花 《现代语文》2006,(11):128-128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第三册的古中有两处注解有欠妥当。 第一处是《立国论》中的“举以予人”句,注解为:都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举。全部,都。我认为这个注解是不太妥贴的。“举”在此应为“拿”意,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2.
风景创作﹃三境﹄谈■曾扬华“诗有三境”,古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佳句。因此我认为画亦有三境。诗中的物境与风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以...  相似文献   

13.
贤才思想是王符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符在《潜夫论》中详尽阐述了自己对贤才的诸多见解。运用文献法对《潜夫论》进行分析,指出王符的贤才思想主要包括划分贤才的标准、对待贤才的方法以及探讨贤才所遇困境三个方面。王符的贤才思想对当今社会人才选拔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唐书》陇西李氏敦煌房辨疑张书城《新唐书》卷72上《表》第12上《宰相世系》2上历述陇西李氏各房世系之后结语:陇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阳,二曰姑臧,三曰敦煌,四曰丹阳。据此看《世系表》就会发现其中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表》中对武阳、姑臧、丹阳三...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中节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根据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资料”,此旬译为“晋鄙合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对此句,我有些疑义,晋鄙为什么要举着手看公子呢?是举手指着公子吗?从上下文中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判断,何况晋鄙  相似文献   

16.
张书柏 《现代语文》2006,(11):10-11
一、“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的理解 《无衣》见于《诗经》“秦风”。原诗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相似文献   

17.
《论语·乡党》末章云: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予]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特色也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  相似文献   

18.
<正>说起“《诗经》六义”,我们就会想到“风雅颂赋比兴”。这个观念较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师》中:“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又总结归纳,在《毛诗正义》中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相似文献   

19.
我与《中地参》张淑媚5年前,我在永安市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中初露棱角,有人惊讶:你步入教坛仅3年,怎能有如此娴熟的教学技艺?答曰:因伴随我左右的《中地参》赠给了我一把“登堂入室”的金钥匙!4年前,我又“过五关、斩六将”,力挫群雄,独占鳌头,有人诧异:在...  相似文献   

20.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可乎 ?”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