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碱处理玉米秸秆作为外加碳源,研究外加碳源对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利用不同条件下的两组装置(A潜流人工湿地空白对照;B添加碱处理秸秆的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实验,测定体系中TN、NH4+-N、NO3--N、NO2--N、COD、p H等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碱处理玉米秸秆的潜流人工湿地较空白对照装置TN去除率提高了30%左右;NH4+-N去除率提高了11%左右;NO3--N去除率提高了14%左右;NO2--N去除率提高了56%左右;COD去除率提高了31%左右。经过碱处理的玉米秸秆可以为人工湿地系统脱氮提供反硝化所需要的碳源。添加碳源可明显提高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性能,而且不会给系统带来负担。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人工浮岛对再生水景观水体修复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浮岛对再生水景观水体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影响人工浮岛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植物以及进水浓度。  相似文献   

3.
彰武县为了城区污水治理工作,实施人工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包括生态滞留塘、河道走廊人工湿地工程、无动力潜流人工湿地工程、潜坝等。预计排放水体的污染物年削减量CODCr为150吨、BOD5为210吨、氨氮为75吨。削减入辽河污染负荷,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对于环境质量改善和流域水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水力负荷为0.11m3/m2.d~0.45m3/m2.d时,TN的去除率为28.8%~47.6%,NH3-N去除率为21.6%~45.7%。同时还研究了蒲草吸收在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脱氮的作用,结果表明:蒲草直接吸收利用去除的氮含量只占脱氮总量的10.8%,在人工湿地系统脱氮途径中不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明与专利》2014,(1):122-123
一、技术简介 所发明的折流湿地滤池+侧向潜流湿地床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设计了全新的厌氧竖向折流湿地和兼(好)氧侧向潜流湿地组合,在湿地系统中合理设置了自然复氧区、湿地床深度和内回流系统(在高浓度进水和低温时启动),突破了现有人工湿地技术氧传递能力低的局限,达到系统内溶解氧的科学分布,在无能耗下大幅提升了湿地系统内的微生物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6.
正专利权人:重庆大学发明人:翟俊何强肖海文司马卫平魏武强专利号:200510057047.2获奖时间:2011年11月一、技术简介所发明的折流湿地滤池+侧向潜流湿地床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设计了全新的厌氧竖向折流湿地和兼(好)氧侧向潜流湿地组合,在湿地系统中合理设置了自然复氧区、湿地床深度和内回流系统(在高浓度进水和低温时启动),突破了现有人工湿地技术氧传递能力低的局限,达到系统内溶解氧的科学分布,在无能耗下大幅提升了湿地系统内的微生物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初期雨水污染负荷高,对环境影响大,选择在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构建由调蓄池、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以及生态稳定塘组成的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初期雨水氮、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及机理。通过对系统运行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初期雨水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对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78.7%、93.6%和89.7%,最高分别可达97.3%、86.3%、98.9%和98.1%;初期雨水经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出水的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Ⅲ类、Ⅱ类、Ⅲ类水标准;系统中应用的硅酸盐陶粒是一种具有对TP、TN、NH_4~+-N和COD_(Cr),具有高效去除效果的一种新型材料。温度是影响人工湿地系统对TP、TN、NH_4~+-N和COD_(Cr)的去除效果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冯明义 《今日科苑》2010,(16):97-97
道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民的关注,尤其是沥青路面对环境的影响更为突出。文中借鉴了发达国家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先进理念,结合某工程实例,提出了人工湿地在沥青路面环保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实践证明,人工湿地具有净化污水与美化景观的环保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通过改变水力负荷和排水高度,系统考查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除磷以及去除有机物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出水TP、COD浓度受排水高度影响不大,NH4-N去除率略受排水高度影响,且随着水力负荷增加而减小。而反硝化作用受排水高度影响,随排水高度增加,反硝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杰  罗安程  方照平  吕庭君  林敏抒 《科技通报》2009,25(6):848-853,859
通过室内小型人工湿地装置,研究了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及氮、磷元素在系统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植物系统对NH+4-N、TN、TP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55.02%、45.44%、98.52%,无植物系统为38.08%、33.63%、91.37%,植物系统对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均高于无植物系统。在潜流型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生物量及氮、磷积累量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基质中磷浓度也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这种变化规律表明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来提高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分析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途径表明: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和基质对磷的吸附沉淀是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氮、磷的主要方式;植物吸收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氮、磷投配总量的9.38%和12.77%,表明植物吸收也是人工湿地去除氮、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级串联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内多级串联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温度、植物、这两个影响因素对多级串联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灵剑溪污染水体小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流受污染问题,结合是剑溪当前污染状况,阐述了模拟组合人工湿地小试系统的设计,研究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受污染水体的机理及其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作为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技术在除磷脱氮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分析了人工湿地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除磷效果、影响因素及其除磷机理,对人工湿地除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长江南京段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采用反映湿地景观格局的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香农多样性、香农均度、蔓延度、比面积、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等指数,应用FRAGSTATS3.3软件,分析长江南京段湿地景观格局指标变化情况,从而揭示出该研究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长江南京段湿地景观总面积数量减少了6.75%,斑块数量增加了4%;斑块分形指数由1.1540增加到1.1638,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水田、江心洲以及河漫滩景观不规则化加大;自然河流和人工渠形状趋于规则化;坑塘的形状基本没变;坑塘、江心洲、人工渠占总湿地景观的比重上升;水田、自然河流、河漫滩的比重减少。近年以来,长江南京段湿地受政策及经济发展因素影响越来越明显,其变化的速度和力度比以往时期都有较大不同,人类活动作为一种干扰因子,逐渐成为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1982-2012年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范强  杜婷  杨俊  席建超  李雪铭  陈鹏 《资源科学》2014,36(4):865-873
湿地资源具有重大的生产、生态效应。近年来,湿地丧失和退化越发严重,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湿地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前沿领域。本研究以山东省南四湖多时序遥感与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遥感和GIS技术,选取斑块密度(PD)、斑块类别面积(CA)、最大斑块指数(LPI)等景观格局指数,对南四湖1982-2012年的湿地景观格局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2年以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逐渐下降,由1982年的118 671.10hm2减少到2012年的69 525.63hm2;而人工湿地的面积逐年增加,2012年人工湿地达93 830.04hm2,南四湖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其变化对南四湖湿地的影响较大;②对重要景观指数的计算表明:1982-2012年斑块个数(PD)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引起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斑块平均面积(AREA-MN)在研究时期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南四湖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在逐年加剧,人类活动对南四湖的影响越来越大;多样性指数(SHDI)呈波动状上升,说明研究范围内多样性逐年增大;景观均匀度(SHEI)变化不大,说明斑块类型在景观中趋于平衡。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更主要的原因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6.
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的、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 ,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目前湿地科学的研究重点领域为湿地自然过程、湿地与全球变化、湿地功能评价以及湿地恢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了六种不同的湿地生长植物,以表流、潜流两种人工模拟湿地的方法进行对比性研究。主要分析的是不同水负荷条件下不同植物在不同模拟环境下脱氮除磷效果的变化,并记录这六种植物在不同模拟环境下脱氮除磷效果。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所选出的六种植物在两种不同模拟环境下脱氮除磷的效果均会随着水负荷的增加而减少,而且不同植物的减少情况也不尽相同,潜流模拟环境下的脱氮除磷率低于表流模拟环境。  相似文献   

18.
水生植物园林应用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洁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240-240,163
水生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态美和意境美在历代园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城市人工湿地的建设、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构建以及居住区景观水体营造的迅猛发展,水生植物的园林应用己经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水生植物,发挥出其在园林中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湿地生态用水标准确定及配置——以白洋淀湿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达明 《资源科学》2007,29(5):110-120
基于湿地生态用水研究进展,本文从用水标准及配置方面进行了生态用水理论与应用分析。针对湿地生态用水标准的确定,给出了确定原则以及湿地生态用水配置优先级标准、湿地生态用水配置水量/水位标准和湿地生态用水配置水质标准;对于湿地生态用水配置程序的研究,制定了湿地生态用水配置原则、程序、方案、相关配套环境以及实现手段。其中,湿地生态用水配置方案的制定须从湿地用水价值(生态、经济、社会)分析、管理目标以及生态需水方式等几个方面考虑,相关配套环境主要是相关的政策法规环境、经济评价、公众教育及用水配置方案修正等。本文最后以海河流域白洋淀湿地为案例区进行了生态用水标准及配置分析,分别分析白洋淀生态用水的逐月水位标准以及白洋淀湿地"三期"(汛期、生物繁殖期以及非汛期)三类(最小、适宜以及理想生态用水量)的生态用水配置量。  相似文献   

20.
作为水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角色,人工湿地在我国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污染水体治理。本文系统总结了人工湿地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人工湿地方向的研究进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发展趋势。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挑战聚焦在复杂环境下净化能力提升、水—气污染协同调控、生态服务价值提升,以及运行与管理优化等方面。结合国际学术前沿与热点,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履约能力提升等重大战略需求,提出未来应聚焦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功能群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关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与价值估算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强化多学科交叉,利用多种手段开展系统性研究,为我国人工湿地领域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