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80年代作家将身体纳入写作视野,身体得以在新时期文学中获得全面呈现。解禁后的身体迅速与政治、女权及文化等意识形态相结合,力图发出积蓄已久的最强音:在政治书写文本中,身体通过狂欢反叛的宣泄,成为对抗政治、颠覆清教徒式禁欲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在女性主义文本中,身体成为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寻找失落在男性话语中自我的工具;在与文化的合奏中,身体成为蕴涵深厚文化内涵、揭示中国文化表象深层底蕴的场所。消费社会的到来带来了女性客体化的男性欲望写作和以观赏交换为目的的女性写作的话语分野。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埃莱娜·西苏、波伏娃等为代表的女权主义者提出的身体写作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以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一切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女性文学迅速发展,充分的挖掘了女性躯体的革命性,同时也让身体写作成为一股女性文学的重要潮流。  相似文献   

3.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4.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5.
以卫慧的《上海宝贝》为代表的“另类小说”,不但是对宏伟叙事和全权意识形态话语的一种反驳,也是对传统价值观念和话语方式的一次颠覆性尝试。建基于反思的知识学批判——“反拨”,则是对人的身体性的正当性的论证,并突显了偶在个体的生存意义问题。应把这一文化新现象置放在时代的现代性思潮背景中,抱以理解地同情,同时也应对这一现象采取分析的姿态——同情地理解。卫慧们的身体写作与法国女性主义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惊人契合,是中国女性书写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6.
杨玉珍 《文教资料》2009,(35):26-28
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提出,女性通过写作,通过“写身体”、“用身体去写”的策略,颠覆男权、建构女性话语.在写作-话语-身体-女性主体间拉起了一夸紧密的关系链.直接影响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写作和“身体写作”。但因其理论资源、核心概念及表述方法的悖论.对人的社会性及文化特性的生物性窄化,其思想和观点时常互相抵牾.在解蔽的同时也不断地遮蔽,甚至自我消解。故身体写作理论在发端处,即含有其无法超越的尴尬宿命。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以来,女性话语格外活跃,但由于其赖以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自身的矛盾并未解决,女性话语某些矛盾也随之扩张:女性文学在内容上走向个人化,从而使创作题材与视角狭隘化;女性文学张扬的女权主义并未建立在男女平权的基础上,因而不自觉地崇尚女性霸权;身体写作成了对女性性特征的暴露和展览,走向极端化,从而变成一种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的风潮愈演愈烈,文学批评界对此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写作与女性写作、女权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等方面。本文将通过以下四方面的论述:当代的女性作家,自觉地把女性身体之美放进审美空间,追寻女性身体自然的美丽;中国当代文学中身体写作的语言表达虽然是文学的,但它却以感性的方式与关于身体的美学考察相互印证;身体写作从传统文学作品关注重大主题转向关注自身,关注身体的当下存在,是一种在颠覆传统美学中寻求快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身体写作突现出对个人生存状态的美学关怀,来阐释"身体写作"的审美层面上的意义,为前述的现象描述式的文学批评找到更深广的美学背景。  相似文献   

9.
女性写作是19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道颇为靓丽的景观。在这道景观中,女性的躯体呈现为一个醒目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凸现在当下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中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躯/身体写作”是当代女性意识复苏的产物。是“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自觉地思考自己价值的性别写作,它将为在社会中建立起一种自由的女性话语空间而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躯/身体写作”的理论与实践思索“女性解放的命题”,发现当代女性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明显前进了一步,但距离女性解放的终极目标却仍然路途遥遥。或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永远在追寻的命题,永远也难以得到圆满解决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文学的"新崛起"到今天,中国的女性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将女性诗歌分前、后两个时期,通过对每个时期汉语女性诗歌的个案细读来阐述女性意识在女性诗歌中的演变过程以及女性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着女性诗歌的写作意识和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11.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用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2.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运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3.
?韩柳文研究法?一书,寄托了林纾为古文保存精华的理想,体现了他在文法与鉴赏两大版块突出的理论成就。文法论,是古文创作的技法理论:立意上,崇尚意在笔先、忌露贵掩;结构上,追求关合照应,制局有法;用字上,讲究锻炼字眼,因字见义。鉴赏论,是古文阅读与批评理论,主要表现为对揣摩创作心理和“博观”、对比等鉴赏方法的运用。?韩柳文研究法?是林纾古文理论的实践,问世后也备受关注,梳理其中文学思想,于文学写作、文学欣赏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言不尽意论是言意之辨的一个重要论题,对中国古典诗学影响深远.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必然要面对这个问题,自觉地采取措施,使言语能够尽可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炼意和炼字就是诗人经常使用的两个方法.炼意集中体现在提炼升华和推陈出新两种方法.炼字主要有提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词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15.
英语商务信函语言风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我国对外商务活动的日益增多,英文商务信函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手段。商务写作力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英语商务信函的语言风格表现在语气、语态、词语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One influential theory of literacy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claims that young children believe that writing represents meaning directly and that the appearance of a written word should reflect characteristics of its referent. There has not been strong evidence supporting this idea, however. Circumventing several methodological concerns with previous studies, we examined written spellings of young children who did not yet use letters to represent the sounds of words, that is, prephonological spellers. We identified 38 prephonological spellers (M age = 4 years, 2 months) and measured the area of their writing productions. Prephonological spellers made significantly larger productions for words representing large objects than those representing small objects. This effect held true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influences of other variables, including size of writing on previous trials and order of trial in a ses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young children sometimes use drawing-like features to communicate the meaning of words when writing.  相似文献   

17.
Two studies examined whether young children use their knowledge of the spelling of base words to spell inflected and derived forms. In Study 1, 5- to 9-year-olds wrote the correct letter (s or z) more often to represent the medial /z/ sound of words derived from base forms (e.g., noisy, from noise) than to represent the medial /z/ sound of one-morpheme control words (e.g., busy). In Study 2, 7- to 9-year-olds preserved the spelling of /z/ in pseudoword base forms when writing ostensibly related inflected and derived forms (e.g., kaise-kaisy). In both studies, the children’s tendency to preserve the spelling of /z/ between base and inflected/derived words was related to their performance on analogy tasks of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These findings add to the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that children recognise and represent links of meaning between words from relatively early in their writing experience, and that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facilitates the spelling of morphologically complex words.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擅长用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构筑精神圣坛,以病残之躯体验生活百味、感悟人生真谛、穷究生命的意义.在精神朝圣之旅中,史铁生把生命寓于"零度的写作",并试图以精神的超越体现生命的价值,因而他的早期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令读者产生回肠荡气的共鸣.然而一次次超越的过程伴随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的痛苦,史铁生在苦思中追索化解痛苦的良方和生命意义的建立,过多的追问和哲理思索似乎显示了他写作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19.
以"性欲压抑"这一话语资源作为文学创作基础的小说并不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层一度是书写的禁忌。本文主要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东西《后悔录》做比较阐释,来探讨隐藏在"性欲压抑"这一象征体背后的话语权利转换。  相似文献   

20.
《时间中的孩子》是伊恩.麦克尤恩创作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性作品之一。"时间"与"孩子"是理解此部作品的两个关键词。文中不仅有凯特、鲁丝、乞丐女孩这些正常的生理时间上的孩子,也有像斯蒂芬、达克这样异化的心理时间上的"孩子",这些不同意义上的孩子微妙的传达了"孩子"这一母题的深层寓意。本文将以心理时间上的"男孩"查尔斯.达克为例,从他的本性、情感、行为三个方面浅析其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