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网是为学校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管理活动服务的校园内局域网络环境,并且它是建构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之上并与因特网连接的。因为校园生活的核心是学习活动,校园生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与教师,网络的基本技术特质是开放、交互与共享,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们主动学习,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什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永恒不变的普遍属性,因而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存在和表现于人们那些变化的和特殊的属性之中:前者是人性的“体”,是人性的内容;后者则是人性的“用”,是人性的表现形式。人性是不变与变化的统一体,这是人性研究的意义之所在:一方面,如果知道人性的哪些因素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便不会要求人们改变这些不可改变的人性,便不会制定违背人性的恶劣道德,而能够制定符合人性的优良道德;另一方面,如果知道哪些人性因素是偶然的、可以改变的,便可以减少、禁止其与道德相违者,而增进、发扬其与道德相合者,从而使优良道德规范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3.
倾听需要讲求方式方法,观察是倾听的前提,尊重是倾听的基础,教师要掌握倾听的时机、姿势,要与孩子沟通,做他们的朋友、良师,做他们的好榜样。  相似文献   

4.
校长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过程,校长的成长是个体与群体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感应的过程。校长的成长一般与任职学校共生发展,总是把学校作为自己施展抱负的用武之地,努力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奋力拼搏。  相似文献   

5.
读是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即要依据教学目标、教材特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确立读的目标、内容与方式,让学生能够与书本无缝隙的接触,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妙处,通过阅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展,提升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6.
传统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有缺陷的。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然性是内容,社会性是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人的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根本性质是稳定的、不变的,人的具体动机和行为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难以给出准确定义的词,文章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的内涵。从理论上来说,文化定义主要表现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从实践上来解析,主要体现在文化与自然、文化与人、文化与社会的相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对于在远程教育中提倡更广泛地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的人士,他们往往忽视了考虑现代技术在教、学及管理中运用所面临的特殊挑战。为了帮助人们分析如何在远程教育中恰当地应用现代技术,本文作者提出了技术运用的四条基本原理:避免偏见、洞察谬论、寻求平衡、独立与互动。首先,我们必须避免偏见,尤其是技术经销商为了商业利润而提出的“技术改进一切”的观点。其次,我们要洞察谬误,以批判的眼光去看问题,而不是被某些流行的观点所误导。第三,我们应该对技术有全面的认识,在教育中寻求现代技术与人的运用之间的平衡;第四,我们应将学习活动看作是独立与互动的结合。英国开放大学是应用这些原则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9.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中集大成者是马克思,他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认为有限性与无限性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区别和对立。在教育中,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亦是如此,其关键在于我们要正确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的更好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论述教育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关系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定义看道德定义的充实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起点。现有道德定义对个人的身心关系、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试着给道德概念下一个定义:道德是调整个人的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恶为标准,以教育、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  相似文献   

11.
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实践活动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清晰的界限。教育是许多种设想或规定的活动与客观存在的活动的泛称,如灌输、训练、传授、引导、发现、建构、交往、对话、生活等。所以。教育的内涵也不是唯一而永恒的,而是多重的。教育的多重内涵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实践活动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清晰的界限。教育是许多种设想或规定的活动与客观存在的活动的泛称,如灌输、训练、传授、引导、发现、建构、交往、对话、生活等。所以。教育的内涵也不是唯一而永恒的,而是多重的。教育的多重内涵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我国正在实验的高中选修课具有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学分制等特点。选修课的实施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与教学问题。选修课的评价包括课程方案、材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当前,要特别加强选修课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总是处在与外部世界复杂而永恒的联系之中,并且总是由教师、学生之间及其与外界的交往实现这种联系。从信息的角度看,这种联系和交往就是以信息为媒体的联系和交往。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变换、反馈和控制的系统。用信息理论的思想方法考察教学活动,可以突破传统的理论陈述,更清楚地揭示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阐述教学信息的涵义及教学信息的传输、变换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教师除了借助有声语言外,还需要借助体态语言来辅助英语教学。本文主要从体态语的定义、特点、类型、作用等方面阐述体态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何以需要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何以需要审美,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理论前提。审美、艺术活动相对于现实世界,是一个梦想,具有超越和升华的意义。这种寻梦式的审美活动主要源于对可能生活前景及其创造性的理解,生活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由过程。因此人对审美与艺术生活的需要是与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人们之所以能够在其语言交际中作出种种选择,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是因为语言的这些特性。本文结合语言顺应理论,从辨证的角度,分析和探讨语言各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语言的变异性与商讨性是语言顺应的前提,没有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就没有语言的顺应性;选择是一种手段,顺应是一种过程、目的和结果。  相似文献   

20.
政区和流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前者具有社会属性,后者具有自然属性.探讨二者的多样性,集科学、政策、管理于一体进行生态区评价,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课题.通过分析中国政区的流域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流域的政区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论证流域内水源区、流经区、河口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探得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建设优先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