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轴心时代的两位大师:孟子与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教师观反映出中西教育发展的差异。作为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孟子注重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要求教师德才兼备,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而古希腊西方文化教育代表的亚里士多德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教师具备专精化的知识,形成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他们的对比,将给我们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的时代条件对基础教育和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建设主动发展型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的关键。要坚持“发展教育”的办学思想,创新发展机制,注重人才引进,完善管理体制,引导更多的教师自我发展、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支师德水平高、专业知识厚、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的高水准的“发展型教师队伍”,从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最重要的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3.
教师自律,反映了教育及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规律,教师是否严格自律,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包括日常言传身教的一切行为。教师的言行必须高度自律,即使细微之处也应表现出“为人师表”的风范。  相似文献   

4.
教师自律,反映了教育及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规律,教师是否严格自律,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包括日常言传身教的一切行为。教师的言行必须高度自律,即使细微之处也应表现出“为人师表”的风范。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要求教师教学不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人才。语文作为为生活时时处处服务的语言性学科,培养学生语感是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业专业化与当代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及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改变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教师素质不高及由此导致的教师职业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我国教师教育的范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由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观念转变;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素质型人才转变;由强调共性化的教育向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核心要素之一的教师,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学校管理中,要真正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  相似文献   

8.
从"焕发每一个孩子个性、眷顾每一个孩子心灵"出发,首先要焕发每一个教师的个性、眷顾每一个教师的心灵。以往我们更注重教师知识的培养,但教师是文化人,从事着育人的工作,教师更需要文化的滋养。转变教师理念,提升教育能力,精心策划并开展教师的文化活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们学校积极推广与倡导"分享与提升"的理念,并开展一系  相似文献   

9.
张顺艳 《新疆教育》2013,(16):15-15
老师的思想指导、身体力行在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品行对于下一代巨大的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素质。要以渊博的知识教育人、要以端正的品行教育人,为祖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及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改变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教师素质不高及由此导致的教师职业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我国教师教育的范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由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观念转变;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素质型人才转变;由强调共性化的教育向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TEAC)是成立于1997年的美国新型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机构,作为对传统的教学专业团体组织(NCATE)认证的替代。该机构注重对有关学生学习、有效评估学生学习、制度化学习的三方面证据的审核,强调确保教师培养机构的办学自主权和促进教师教育机构形成内部质量控制系统,是教师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代表着教师教育专业认证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2.
赵瑛群 《上海教育》2012,(Z1):40-41
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要培养创新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能否培养创新人才,关键看教师是否具有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行为,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形成与学校创新文化的建设密不可分。只有当学校创新文化被教师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深深扎根于心田,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出来,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实施。我校开展了在教师日常行为中创建学校创新文化的实践,在学校创新文化的含义、教师创新行为的具体要求、培养教师日常创新行为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文化指以创新为特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手段的一种文化。学校创新文化是指有利于在学校办学中开展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实现教师由知识型向科研型的转变,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改实践和教育教学科研中,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特别注重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引领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之路。  相似文献   

14.
伍维权 《中学教育》2002,(1):22-23,25
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 ,实践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人民教师 ,怎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呢 ?从大道理上来说 ,就是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具体实践上来讲 ,就是要身体力行 ,敬业爱岗 ,扎扎实实地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乡村学校应注重“1+1”教师培养模式的应用,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教师,满足学校教育发展要求。文章简述乡村学校培养“一专多能”教师的意义,探讨乡村学校“一专多能”教师培养途径: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制定措施,严抓落实;确定方法,多措并举;注重跟踪,落实考核。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已经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要求.要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实现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其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合格的信息化人才,教师就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应该掌握信息化技术.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建设一支优良、精干、高技、适应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要求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的最终发展水平,在教育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今后持续发展准备必不可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能力、方法和习惯.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养。而作为语文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需要呢?本文着重从丰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水平,高尚的道德品质,多方面的教育能力等方面强调了对新时期语文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指引者。”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面向人、培养人的活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活动。如果说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则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将前人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直接传授给年轻一代——学生,并教以求知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进行新的探索。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无疑,振兴中专教育的关键在于中专师资队伍的质量。本文就培养工科类“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专教改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中专校的培养目标,对中专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工科类中专教育,不能无视这一客观形势的变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理论知识型”人才的学科型教育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为基础,以获取“双证”(即文化合格证和技术等级证)为框架的中专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