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礼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8):35-39
正在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中,"礼"是"四德""五常"之一,又是"四维"之首,后来中国的道德教化通称为"礼教"。《礼记·曲礼》篇说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正表明了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表明礼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德目。那么,礼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地位与作用?其伦理精神实质是什么?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一讲想说明的问题。一、礼的含义与作用礼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礼在甲骨文中是以繁体字"禮"的右边"豊"为原  相似文献   

2.
有关老子"义"思想的研究相对于老子"道""德""仁""礼"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更为少见,这反映了人们对老子"义"思想的普遍性观念。仔细分析,会发现老子思想中其实蕴含着丰厚的义德思想。老子将"义"置于其"道、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中来论述,义德是"下德"第二阶段的主导,老子义德观具有本体论特征。唯道是从,勇于承担;柔能生强,慈而后勇,是老子义德观在人格气质修养方面的鲜明特征。在伦理主张方面,老子义德观启示以"尊道贵德"作为正义的前提性条件,利益取舍需要考虑"道法自然"原则下的个人承受力,以及效法天道原则来完成利益再分配。当今社会公德建设需要在加强制度性的同时,呼唤义德精神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十字德文化"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笃、悌、恕。学校德文化应回归德育的本原,以"仁""义""礼"为核心,提倡"忠""孝"的基本道德情操,切实提高中学生对德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德文化认知水平。笔者所在学校要求各班级根据班级特点,以"十字德文化"中的某个方面为核心,开展各种活动,从而促进班级德文化建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十字德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经验如下:一、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语文学科与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19,(1):113-118
当前高校中的部分大学生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增长学识才干上,究其原因是他们缺失羞耻心,流露出"不以耻为耻,反以耻为荣"的心理。传统耻德要求人们涵养"仁""礼",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讲究"信""义",造就"大同社会";建立"功""业",体现担当精神。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正好与传统耻德要求相吻合。高校开展耻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实施耻德教育的对策:正确运用"知情意行"的道德教育规律,激励大学生涵养羞耻心;教师榜样示范,引领大学生遵循社会主义道德;统筹实施,建立耻德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道德与法治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大使命。抓好道德与法治课,校长绝不能阳奉阴违、犹豫观望,而要旗帜鲜明、果断刚毅。要"守好渠""种好田",保质保量;要不折不扣,理直气壮。一、校长要理直气壮开齐开足课程道德与法治是立德树人不可替代的关键课程,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书法创作作为近现代书法理论中出现的概念,从字面含义来看,它由"创"与"作"两个方面构成。所谓"创",有"首创""独创"之义;所谓"作"则有"操作""书写"等解释。因此,笼统地讲,书法创作是指书法创作者生产、制造独特书法作品的活动过程。而在中国传统书法理论中,并没有"创作"这一概念,古人更多的使用"书""写"或"作字"来指称今人所谓的"书法创作"行为。其实,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昭示着古今不同的书法立场与追求。传统书法理论更多使用"书写"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语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把立德放在了做人的第一位;"厚德载物","人无德不正,国无德不兴",这一切都说明了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要有良好的道德来规范与维系;历史事实也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兴盛走向衰弱,无不从道德伦常开始。一个人,如果自己的德行不够,就谈不上更远的志向报复,正所谓"正己才能服人"。如何才能立德修身呢?很简单,那就要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怎么发展的。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幸福的观念。现在的人们时不时常都会问别人"你幸福吗?"。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的含义不同?那么幸福与道德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幸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边志芳 《学子》2014,(4):55-57
正明德致远是我校的校训,明德致远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明德"取自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取其"讲求道德,注重礼仪"之意;寄寓我校秉承中华优秀传统,高举"立德树人"大旗,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学校德育价值观。育人以德为本。中国古代的教育就十分重视德育。孔子教学生以"志、行、忠、信";孟子教学生以"仁、义、礼、智"。在  相似文献   

10.
正"我有吃过""我有跟他讲过""以前我有去过云南""昨天我有打电话给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街头巷尾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句子了。这在10年前是不多见的,如今这样说话的人可是越来越多了,年轻人尤甚。那么,这种"有+动词或动词词组"的结构方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以前没有这种说法呢?北京师范大学刁晏斌教授在《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一文中将台湾话的特点作了详尽的总结分析。台湾话主  相似文献   

11.
    
<正>人言即信。从字的结构上看,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四个字含义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反例要立足品德学科的育人功能,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反例要把握"选择度""数量度""分析度",从"效度""信度""限度"三个方面展开策略探寻,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传统文化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要不要道德,市场运行有没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如果有的话,市场之德的内容是什么?它的适用范围有没有限度?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我国从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上德不德"章中存在着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对此体系,我们可以作出"上…"、"下…"之分。所谓"上…"者,指"道→上德→上仁→上义→上礼"之迭为体用关系的价值观念体系,而所谓"下…"者,则指这一观念体系中彼此间体用关系的散解,并因此分别沦落为"下德""下仁""下义"和"下礼"。分析这一价值观念体系,对于我们把握《老子》在处理儒、道等关系时的双重维度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四处地方写荆轲去燕往秦刺杀秦王,选用了"行""往""去"三个近义的动词来叙述荆轲刺秦的行为和心理。由这三个动词的选用以及文本语境义的探究,我们就能看出《战国策》用字的精准。其实,"行""往""去"这三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今天区别不大,都是"离开、前往"的意思,但在古代这三个词的含义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许慎《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凡行之属皆从行。""行"就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里,比教师专业技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怎样才能唤醒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才能激发教师内在的激情、潜能和力量?问"善":寻找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发展其实就是学校文化的发展。回望青岛市嘉峪关学校"八五"到"十一五"的行走,它历经了"传统道德启蒙教育""操行评语改革""活动教学实践研究""优质教师团队建设途径研究"的课题研  相似文献   

17.
<正>一、"室""轩"意味品读1.蓄势师:上节课,我们对第一个"含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我们注重的是准确。这堂课主要是对第二个"含意"的把握。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那什么叫"志"呢?生:记。2.揭秘师:记,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项脊轩名称的时候,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生:室。(师投影,突出原文中含"轩""室"的语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推演出古代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用以审视法学界的多元价值。基于老子的视野,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冲突时,应取目的而舍手段,这是为了回到本真德性,放弃表相、虚伪德性。对于法而言,也应遵循这价值阶梯,回归"道"(中国自然法)的至善本性。在无为的语境中,"上德不德"(及其"目的价值等级体系")是自然、本性之德,不反对德,但又不能说是"以德治理",否则就可能被误解成道德强制主义。  相似文献   

19.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  相似文献   

20.
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对人们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全球一体化时代的人类要有更高的素质才能有所作为。进入全球一体化时代,你必须带好两本护照:一本是知识护照,另一本则是道德护照。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度报告中指出,进入21世纪的人类要带好两本护照,一本是知识护照,一本是道德护照。这就是德才兼备,"德"是指道德,而"才"则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关于德与才的关系,有几句顺口溜说得挺确切: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才无德是废品。要想在21世纪中站稳脚跟,有所成就,就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