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词汇语用学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其专门研究语言(词汇)编码意义在实际交际中的不同用法,即在实际交际中不同于编码意义的用法。双关话语的语用处理是词汇语用学研究的重点。根据关联理论的话语理解机制,双关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其关联性,即根据省力原则,话语双方对其明确内容、语境和认知效果进行语用的相互调整以满足其关联期待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探讨英语听力理解中听者对语言理解的过程。以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测试听力理解部分全真试题部分内容为实例,说明在听力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非语言因素,识别会话中所隐含的信息,结合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领会话语含义,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用学视野下的教师语用失误是教师运用教学话语不符合语用学原则。可以将其分为教学话语表达失范、教学话语理解偏差及教学话语语境不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话语理解过程是语用学的核心课题,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交际,对话语理解起作用的是一系列假设构成的认知语境.在语言实践中,人们为了特定的交际效果,说话时往往不直接表达想说的话,那么听话人需要寻找最佳关联,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认知推理,达到正确理解话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陈星 《文教资料》2008,(8):48-49
本文从"走火"(misfire)这个值得研究的有趣的语用现象入手,通过语用学中的会话合作与会话隐涵理论,结合实例分析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话语期待、话语理解偏差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语境与话语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话语理解是由语言感知提供的输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处理。本文就语境有助于话语理解这一方面进行讨论,并指出话语理解实际上是语境推理的过程,增强对语境的研究,对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从语用学的视角,以格赖斯(Griee,1967;Cole & Mogan1975)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Leech,1983)的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并以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测试听力理解部分全真试题为语料,研究语用学中的两大原则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捕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间的关联性。在听懂语言的表层结构的基础上推断话语的真正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用能力,以及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话语理解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有别于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学说,而是采用功能语法学、心理语言学、解释学哲学,以及修辞学等学科的理论,试图以理论阐述而不是逻辑推理的方式,揭示话语理解的过程。探讨中首先将话语分为一般话语和修辞格两大类。一般话语理解的研究,沿句子层次的“理解焦点”,到语篇的理解和评价,逐步展开;修辞格理解的研究,分“侧重形式之辞格”和“侧重内容之辞格”两类进行。  相似文献   

9.
由布拉格学派创立的标记理论,H.P.Grice的合作原则及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已成为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一项重要理论,并迅速运用到其他研究领域。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根据关联理论和标记理论分别从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角度分析显性标记语隐性标记语对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性解释和语用相互制约影响,可论证话语的生成与理解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及关联理论和标记理论的语用学研究中相互结合而产生特殊表达效果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试论教学话语与师生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教学理论只注重教学语言技巧的研究与培养,而忽视了对话语自身的研究。其实,教学由话语始,到话语终,话语以外无教学。教学话语的言语形式带来意义的瞬间生成和意义的不可重复性,从而带来了永恒的理解的差异。教学话语的三维结构,两重功能,双主体,都将教学理解和教学内容的掌握置于无法确定的境地,既使理解无限开放,又使正确理解发生困难。  相似文献   

11.
话语含义与语法、句法、静态的语义间不是单纯的线形关系,而是与上述各项以及语用选项呈网络关系。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从语境的角度对话语的含义进行分析、探讨,并论证、阐述话语理解过程中话语含义与语境的关系、语境的认知、语境的特点及构建,可以为语言理解和运用提供更加充分、深刻、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以个体话语权作为契入点是探讨教师现状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言语源头与时代特征。在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共时性”特征的现代性语境下,通过剖析教师个体话语权的实然状态及意蕴重组,以期对教师专业研究的转型和发展提供某些启迪,维护教育话语空间领域中教师自身话语的“我性”主体意识,彰显教师应有的专业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Grice认为会话是受规则或条件限制的,人们在会话时要遵循“合作原则”。但没有详细说明人们在套话时为什么经常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其实话语的修辞性(话语的象征力量)弥补了合作原则之不足。话语不过是话语修辞者(或说话者)根据其修辞目的和语境,利用多种修辞资源对其受众表达思想或进行说服的行为而已。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调查词汇知识在口语交际中的作用。重点考察词汇知识的三个基本层面,即语音层面、词的形、义层面,搭配层面。通过同口语交际中其他方面知识(如语法知识,语义知识,语用知识)的比较,发现词汇知识是经常影响到口语交际的重要因素。对语义的理解则是影响口语交际的必然因素。本研究的语义仅指完整的话语之意义,以区分词汇意义。而在词汇知识方面,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口语交际具有重大影响。其教学意义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扩大学生的积极性词汇(应用性词汇),把学生培养成目的语的积极使用者,而不是消极或被动的接受者。  相似文献   

15.
"日"字在史传论赞中具有神圣意味,以"日"领起的言论往往预示着是权威话语。殷墟卜辞中"王日"、"王占日"、"王卜日",金文、《尚书》中"王若日"、"周公若日",《左传》"君子日",《论语》"子日"形成一脉相承的言说传统。这一传统中,"日"的各种言说形式都是具有足够话语权的权威话语。《史记》"太史公日"以"日"字作为论赞的提示语,实是对这一传统的自觉承继。受"君子日"启发,《史记》以"太史公"作为论赞主体,是司马迁在史官传统极其微弱的大一统时代条件下,对曾经拥有相当话语权力的史官传统的回归,希冀从传统中汲取话语力量和批判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的是一个社会语用学的话题——话语作为社交言语行为和特定的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作者看来,社会交往的言行是构成人际社会现实的具体形式,而这种形式要成为社会适合的和有效的形式,必然与文化发生联系;换句话说,只有受到文化的驱使,社交言行的合理性、合适性和有效性才会得到根本的保证。文章分三个主要部分加以讨论:第一部分,文章讨论社交言行的文化合理性、合适性和有效性问题;第二部分,文章讨论社交言行在微观层次上有文化驱动的形式和进程;第三部分,在微观讨论的基础上,文章讨论文化驱动社交言行方式的社会、文化心理建构问题。文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化和社交言行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重要的联系;谈论社交话语如果离开了特定文化的驱动,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把话语、社交和文化结合起来讨论,不仅有利于文化的语用功能解释,更有利于社会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英语教师课堂礼貌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关系,并对课堂礼貌言语行为作了简要归纳总结,供英语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随着话语学的兴起,语义研究的范围扩大了,涉猎了话语义或语用义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话语义同语言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这方面的讨论好像还不多。修辞活动是从语言系统中选取词语、句子,因此必须首先就语言层面弄清有关词语的词义,有关句子的句义,修辞活动又是在话语中进行的,离开话语就无所谓修辞,而话语显现的是话语义。因此,修辞研究必须要思考话语义和语言义的关系问题。本文就语言义的一般性和话语义的具体性、语言义的稳固(固定)性和话语义的临时性这两个方面,从对比中说明话语义同语言义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对字面话语与非字面话语进行解释,提出听者对两类话语的认知过程是否不同这一问题。通过分析对比格莱斯对于暗喻和夸张的解释,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非字面话语中的实际应用,得出结论字面话语与非字面话语间没有分界点,听者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都试图寻找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