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是源远流长的古训,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许人人都能理解"善"与"孝"的关系和意义,但要真正把"孝"落到实际生活中,那就不容易了.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讲我爷爷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古时有"八端"之说,"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以为"八端"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八端"中之尤其重要者,"百善孝为先","不孝"在古代就是犯了最重的律条. 陶星的事迹,就是一个字:"孝".读陶星的"孝",让人明白了"反哺"的含义,让人明白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我为陶星感动的同时,也有一种担忧--为很多"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为很多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当代学生.  相似文献   

3.
孝在心中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浸润在中华儿女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我的名字中有个"孝"字。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总记得父母握着我的手,一遍一遍地教我写名字的时候说:"孝由‘老’和‘子’字组成,看上去就像一个儿子背着老子在走。"那时候的我不是很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只是一脸傻笑,觉得这个字很神奇,也很好听。上学以后,老师又告诉我,"‘孝’字上面的‘老’字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搀扶,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造字的老祖宗造出的"孝"字,上有"老"罩着,下有"子"托着,形象地勾勒出老小之间相互依存、难离难弃的关系。"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可以说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唤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开人心灵的"金钥匙"。孝只有成为一种文化,才能一代一代传承。关于孝,有说不完的大道理,《三字经》里有孝,《弟子规》里有孝,《孝经》全篇皆是孝,虽然时代的车  相似文献   

5.
"孝"的词义源流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导致了"孝"最初意义的形成;"孝"字产生之初的本义为"善事父母";"孝"词义在后世逐渐引申出多个义项;我国当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辩证继承。  相似文献   

6.
体验孝敬     
平日里都是父母"孝敬"我,我孝敬父母倒是了了无几,以至于忘记"百善孝当先"的古训,更不知如何去孝敬父母。既然老师让我们写孝敬父母的作文,我得先干几件孝敬的事来体验生活、寻找素材呀。好,就从明天--星期天开始吧。第二天早上8点,我翻身起床, 爸妈还打着呼噜。哈!好时机。此时不"孝"更待何时?迅速洗漱完毕,先把爸妈的牙刷牙膏放入牙缸,毛巾也放在他们伸手可及的地方,然后朗读  相似文献   

7.
正每年开学伊始,我都和妈妈一起观看《开学第一课》。今年仍不例外。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心中甚感亲切!在"孝"这个篇章中,"童话大王"郑渊洁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孝"的家庭小故事。告诉我们孝应从当下做起,从关心父母的小事做起。在"爱"的篇章中,"摇滚爸爸"秦勇十年前为了陪伴患有重度感统失调症的儿子大珍珠,毅然退出舞台。他用耐心和爱治愈了儿子。"我没法决定你生下来的样子,只能用爱改变你将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连鹭霞 《海外英语》2012,(23):185-186,203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原孝文化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原地区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源地.从上古时期"禅让"制实施阶段,"孝"就已经是选拔接班人的主要标准之一.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比较主流的孝文化.汉朝以降,"孝"文化继续发展.纵现"孝"文化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多样,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民风民俗等多方面影响至深至远.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孝"文化对于河南省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今在高中阶段出现的援交、自杀、不尊重师长等现象与我们只注重高考,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这一现象正相关。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怎样从立足历史课堂,渗透德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发挥历史课堂的美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孝"文化的考点渗透。1.商代的"孝"。"孝"在甲骨文中原义为"奉先思孝"。"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吻合,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相似文献   

11.
我们学校有一门校选课,叫做《中国孝文化》。我宿舍有人选了这门课,我跟着去听过一次,课堂的老师在讲二十四孝的故事。我对朋友说,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部分程度上扭曲了孝的本质。朋友反问我,孝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浅谈“孝”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无价瑰宝。"孝"字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孝"是会意字,表示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孙搀扶老人。"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传统源远流长。它是华夏民族赖以繁衍生存,繁荣昌盛的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道德体系的基石。传统文化对践行孝道的具体建议是:尽心尽意赡养父母;孝亲需加强自己的修养;"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顺父母要有紧迫感。倡导孝道在当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简简单单4个字"校、笑、孝、效"作为班风,它跟随我走过了27个春秋。时代在发展,教材在改革,教法在创新,但我的"校、笑、孝、效"作为班风,一直端正地贴在我所教学班级的教室里,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进步,引导学生成长,一直如此。有人纳闷,凭  相似文献   

14.
高校培育"孝"文化,应注重营造适于"孝"德生长的校园文化;要加大推进"孝"德教育进课堂的力度,在思政理论与实践环节突出或渗透"孝"德教育内容;发现和培养大学生身边的"孝"星榜样,充分发挥"孝"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父母教会你什么?"请跟我走进2014年《开学第一课——父母教会我》这个主题班会。本次的主题班会一共有四个主题:孝,礼,爱,强。首先,父母教会我们"孝"。听着童话大王郑渊洁讲有关父母对自己的爱及孝敬父母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孝"不一定要给父母最富有的生活,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好好成长,不让父母担心。在家里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睡前帮父母准备好睡衣、  相似文献   

16.
一、"孝"的教育需要"1.百家善庭孝孝为敬先教,育孝的为缺德失之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之经质也的,精民华之部行分也。《。"孝然经而》,中历说史:"悠夫久的孝,中德华之文本化也曾。受又到,天了  相似文献   

17.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耂"从"子",先有"耂"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攴",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把善待老人、不违背老人意志视为"孝顺".历代王朝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称"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其中如"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讲的都是古人的孝迹,但这里的孝都是物质上的孝.在封建社会往往注重物质的孝.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的论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关于"孝"的名言仍然存在着宝贵的价值,仍旧熠熠闪光。在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当下社会的家庭观念,父母子女关系都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蒋胜男 《教师》2013,(13):115-115
"国学"是一个宽泛的名词,它对现代人的意义,应当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补给,在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弟子规》,不仅要在思想上有所认识,而且要在言行上有所实践及改变。一、"入则孝"——感恩之旅启程⒈亲爱我,孝何难?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就是在"孝道"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的父母看着自己家的"小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