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分式”是段落结构的形式之一。所谓“总分式”,是指文章中有总写(合说)和分写(分说)的部分,二者结合在一起。总写,是概括地写,整体地写,合起来写;分写,是具体地写,局部地写,分开来写。总写和分写之间是种属关系,分写的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总分式是常见的、很有用的形式,记叙、说明、议论等文体都可以用。下面就总分式的教学谈两点看法。一、引导学生搞清总分关系总分式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相似文献   

2.
选择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写鱼多的一个句群作为突破口。在学生明确了这个句群的总———分———总关系之后 ,即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总———分———总”段式这一知识的关键处———分述部分 :师 :请同学们看一看分述部分 ,想一想 :分述部分是怎样写出鱼多的?生 :写鱼的各种样子。师 :写出了西沙群岛一带海里所有鱼的样子吗?生 :不是。只是举了一些例子。师 :说说理由。生 :因为它是说“有的……有的……”什么样的鱼怎样 ,什么样的鱼怎样。师 :很好!老师为你高兴。你发现了一种分述方法 :举例分述法。举例可以用“有的……有的……”句式 ,…  相似文献   

3.
论证的展开     
【设计思路】如果说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的话;那么,论证就是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论证旨在提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证明这些论据必然得出这一结论。由此,本设计紧扣论点、论据来引导学生认识论证,学会论证。【导写过程】一、要点梳理1.论证的思路。论证的常见思路有:(1)并列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多方面平行展开的并列关系。这种思路多用于“总—分—总”或“总—分”等类似结构的“分述”部分。例如《谈骨气》一文就是先在总说部分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相似文献   

4.
这篇课文由三大块构成,重点是第三大块。第三大块又可分作三个小块。这是块面给学生的直观印象,它反映出课文的层次和结构;同时,从纵向、斜向及横向线条可以看出:第一大块领起全文,接下来分别叙述第二大块和第三大块,这是全文总起与全文分述的关系。第三大块分成三个小块来叙述,先写形状,再写颜色,最后写滋味,这是文章重点部分的总起分述关系。在这叙述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按其生长顺序写的,重点写了杨梅果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功》教材内容分五讲,加绪论共六部分。绪论主要讲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功、基本功与教师全面素养之间的关系。第一讲主要讲学习、执行国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第二讲主要讲现行义务教育教材的特点,教师如何钻研教材。第三讲分述语文学科教学听、说、读、写、书五项基本功。第四讲主要从学科特点出发分述教学工作五大环节(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试)的基本功;第五讲主要以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对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几个主要方面(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分述教…  相似文献   

6.
《美丽的小兴安岭》(部编五年制第6册)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写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全文以“美丽”为线索,运用“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方式,分三段叙述。第一段总起“小兴安岭象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第二段分述四季美景,是全文的重点;第三段总结全文,指出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大花园。”  相似文献   

7.
一篇文章,如不用分段的形式显示结构层次,便会条理不清,让人读起来感到很费力。那么,在习作中,该怎样合理地安排自然段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用的段式。一、总分段式这种段式按总括和分述的关系构成。例如《桂林山水》第一自然段就是总写:“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后面两个自然段分写“桂林的山”与“桂林的水”,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总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你感觉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篇课文就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段落的。当然,这样的分段方式也可以是“总—…  相似文献   

8.
器物一般指生活用器、文具、玩具和工艺品。写器物要从摹形、描神、议物三方面着手。一、摹形。它包括说明物品的大小、形状、质地、构造、色彩等特征。描摹器物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后总结,或先分述,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例如写铅笔盒,可采用总-分-总式:先写铅笔盒的质地、形状、大小;再分述铅笔盒主要部分的特点,介绍盒盖的图案,介绍盒中间层的构造特点和作用,介绍盒底的构造和功能;最后议论总结。二、描神。就是正确、生动地描绘物品的神态。例如,有一位同学在《一对小瓷鹅》中写道:“小瓷鹅头顶上有一块突起的红包,仿佛戴着一顶小小的红…  相似文献   

9.
《林海》这篇课文,先总说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接着,在分述部分,作者对大兴安岭进行了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生动描写,以及由表及里的丰富联想,一层深于一层地“证实”了兴安岭的确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描写部分分三层:岭的温柔;林海的壮观;野花的多彩。联想部分分二层:由眼前  相似文献   

10.
小练笔分为课内练笔和课外练笔两类,现在分述如下:课内练笔又称片断训练或单项训练,它是密切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的.课本中的“基础训练”,虽为小练笔提供了一些材料,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各阶段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小练笔,如给句子填补修饰成分;写分述句和总起句;写开头和结尾;写景状物、描写环境场面;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看图作文;笔述课文或重写课文;根据课文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  相似文献   

11.
《望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然之月;第二部分写古诗词之月;第三部分写童心之月。抓住《望月》三部分内容转合的句子:"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第2自然段)",是月亮把我叫醒了"(第4自然段),"这是明亮的眼睛"(第19自然段),反复推敲可发  相似文献   

12.
给一段话划分层次,首先应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确定它属于哪种结构关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结构来分析层次。常见的按结构类型分层方法有以下几种(在指导分析时,不应强调名词术语)。 1.按总分关系分层。有的段的内容是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意思构成,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对属于总分关系的段,要把它分成“总”和“分”这两层。请看下面这段话: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语教育史看语课程形态,“写”和“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写”和“说”的关系,虽然不像“写”和“读”的关系那么“亲密无间”,却也合而复分,分而复合,若即若离而又难解难分,其中奥妙,引人沉思。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分四大部分,即听、说、读、写,它们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是一个多层次递进式概念,是在听、说、读的教学基础上逐级递升,包括书写、看图写话和写作。其中英语写作(书面表达)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所以它位于试卷最后,是中考的压轴大戏。在目前的英  相似文献   

15.
老师讲“总—分—总”,就是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这是写文章时常用的方法。写作时先把图看仔细,想想这一幅或几幅图总的讲什么,用一两句话概(!ài)括(kuò)出全貌来。这就是文章开头的总起段。写好了总起段,再进一步细看画面,想想图上有哪些内容,可以分几方面对总起段进行具体  相似文献   

16.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项思维产品,探究此四者之间的关系,对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强中小学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素喷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在社会生活中:常见能读而不能写者;却未见能写而不能读者。在教学实践中。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不能皆而有之者司空见惯。从教师方面看:能讲(说)不能写者有之;能写不善讲(说)者亦有之;读、写、讲(说)不甚了然者并非绝无仅有。从学生方面看:  相似文献   

17.
段是句子按一定的表达形式组合而成的。中年级教材中有三种较典型的段式:(一)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顺承式,如《挖泉水》第二自然段;(二)按时间、地点或事情及其性质的变化顺序写的并列式,如《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三)先(后)总起后(先)分述的总分式,如《翠鸟》第二自然段。这三种段式,都可以让学生在读段中理解,在写段中运用。  相似文献   

18.
《桂林山水》是看图学文,图为彩墨画,用写意手法,集桂林、漓江、阳朔三地风光于一图。图文对照,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漓江平静如镜,江水清澈明净,船只过处水波荡漾,摇曳着两岸青山的倒影;群峰拔地而起,有的像老人安坐,有的如巨象俯饮,有的似骆驼伏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山水之间秧苗翠绿,花儿嫣红;远处云烟飘渺,群峰若隐若现。 读懂这篇课文,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而只有抓住文章思路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顺序、重点,了解文章思路的联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 1.文章思维的顺序。文章思维的顺序,就是作者的思路和叙述的顺序。课文按“总——分—总”的关系安排顺序。前一个总是概括间接地写作者观赏前的感受,后一个总是具体直接地写作者观赏后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写观赏过程的分述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下面两位小朋友写的作文都和零食有关:一个是摆(bai)事实,讲道理;一个是叙(xu)述(shu)自己的亲身经历。总之,都是希望大家跟零食说"拜拜"哟!快看看吧!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教学中,无论何种课型都要注意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分”与整体上的“合”的关系,“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有机融合。在历史教学中,无论何种课型都要注意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分”与整体上的“合”的关系,“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